所以,到底什么是微服务?

本文深入解析微服务架构,探讨其特点如技术限制屏蔽、快速部署、故障隔离等,以及如何通过领域驱动设计进行服务划分。同时,分析了采用微服务的挑战,如基础设施需求、文化配合和服务拆分难度,强调合理评估项目适用性的重要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微服务是一种软件架构,是聚焦在单一的职责和业务功能,具有独立的进程,能够单独运行的服务,并且与外部服务是通过HTTP进行交互通信的服务。

2、微服务比较常见的特性是,具有单一职责,具有松耦合,具有高内聚等特点;

3、所理解的微服务特性,对比起单体应用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屏蔽技术限制:

如何理解技术限制,就是假设你用的微服务是采用了java语言,如果需要验证新的语言特性,比方采用go语言,那单体应用是没法去单独验证的,只有不同的微服务才能对某个微服务进行语言的替换和验证;

(2)快速的部署:

可以采用Jenkins持续集成到kubernetes集群,进行快速的集成部署,并且区别与单体应用,单体应用需要整体进行集成部署,但是对于微服务,可以选择性的部署对应的功能模块,由于微服务体量相对更小,部署的速度会更加的具有效率;

(3)故障隔离:

所谓的故障隔离,是指比方支付宝中,你在进行订单支付的操作,如果此时账单查询的服务坏了,并不会影响你正常进行订单支付的操作;

(4)容易掌控:

对于开发者而言,每个微服务相对独立,并且专注在某个业务功能,掌控起来自然比大的单体应用要更加的简单;

(5)可伸缩性;

这个特性可能是最重要的,还是比方一个电商管理系统,假设订单查询服务的访问量逐渐增多,服务器原本的配置已经无法抗住请求量,那就可以增加查询微服务的服务实例,对请求进行分发,降低服务器压力,这种伸缩方式具有最实际的效用,并且能最大化提升应用的性能;

4、微服务怎么设计:

既然功能描述的比较好,那如何来进行微服务的设计呢?

目前来说,业界一般采用领域驱动设计进行微服务的设计,所谓的领域驱动设计,即通过拉齐业务语言,识别出该应用具体分为哪些领域,比如可以分为核心业务领域(核心域),支撑性领域(支撑域),通用的业务领域(通用域)等等,比如说物流管理系统,分为物流域(核心域),客服域(通用域),销售域、仓储域(支撑域)

先通过业务角度,识别出每个领域的边界和职责,上下文的联系关系,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述求就是:松耦合,高内聚;将业务架构映射到系统架构上,在响应业务变化调整业务架构时,也随之变化系统架构。

简单来说,领域驱动设计就是一套设计方式,通过拉齐业务和技术语言,通过战略侧的事件风暴,合理划分出对应的领域和界限上下文,进而到战术侧,识别出对应的领域模型,从而构建出代码的层次结构,后续可以出一文专门讲解下领域驱动设计内容;

5、对我们来说怎么用,客观辩证看待微服务架构:

那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怎么用呢,其实这要仔细探讨下,是否每个项目都是需要以微服务方式来做,固然微服务的特性是很好,但是非所有应用都能适用;

(1)微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多:

比如一个简单的单体应用,部署在云上,则所需资源是:

①负载均衡器

②一个服务实例

③一个关系型(或者非关系型)数据库

④用于日志检索的kibana

如果换做是微服务:

①一个kubernetes集群

②一个应用的负载均衡

③应用和集群的多个实例

④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库,具体看服务的策略(是否一个服务对应一个数据库)

⑤一个用于服务间通讯的消息中间件,kafka,rocketMQ等

⑥用于持续集成的jenkins

⑦用于日志的kibana

⑧用于监控的Prommetheus

⑨还有用于跟踪的Zipkin

如果只是从高级的层面来看微服务架构,自然是优势的特性会很多,但是如果落到具体实施层面,所需考虑的运维成本会比想象得更高,比如这些部署的中间件,如果集群出现问题,如果消息中间件宕机了,如果这些服务间的消息没有及时消费,等等,那这些运维成本也会很高;

(2)微服务所需配套的文化:

如果业务部门,并不关心底层的系统实现,那么会对实际实施影响很大;

比如说,现在有个很复杂的微服务应用,它牵涉的服务有十来个,那么现在产品负责人,或者说产品经理,需要实现一个小需求,原本只是一周的工作量,但是由于服务之间的互相调用,功能上的依赖,实现这个需求可能要比单体应用多出几倍的工作量。往往这个时候,就要看是否产品负责人,或者业务部门,能够认可这个底层带来的工作量变化。

(3)无法很好的划分微服务:

虽然现在有DDD(领域驱动设计)方法论进行引导,但是对于大部分项目而言,都需要有资深的架构师,并且具有微服务实战经验的,才能真正的落地出比较好的实践,不然对于新手或者接触不久的人而言,现在对微服务的划分,和业务领域的识别,是没法达到真正的高内聚,低耦合的。

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将微服务拆分到合适的大小,并且有明确的边界,在后期扩展,迭代过程中,能够一直保持服务的独立性,非强依赖性。

而且微服务如果拆分太小,假设一个应用,拆了50+的微服务,那对应的部署速度不是更快了,而是更慢了,毕竟在jenkins部署时候,或者构建服务时候,都可能出现问题,服务越多,问题就越多,部署成本就越高。

综合来看,是否需要采用微服务架构,还是要看具体的应用复杂度,结合已有的资源,和运维成本,是否 能够覆盖,这样才能更全面判断是否要采用。

<think>嗯,用户想了解进程管理的概念和原理。首先,我得回忆一下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对吧?那进程到底是什么呢?进程应该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实例,包括代码、数据和资源。然后,进程的状态有哪些?比如新建、就绪、运行、阻塞、终止这些状态。进程控制块(PCB)也很重要,用来存储进程的信息。 接下来是进程调度的原理,需要解释调度算法,比如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轮转调度这些。还有上下文切换的过程,当CPU切换到另一个进程时,需要保存当前进程的状态,加载下一个进程的状态。这部分需要讲清楚。 进程同步和通信也是关键点,比如竞争条件、临界区问题,以及信号量、互斥锁这些机制。进程间通信的方式,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这些都要提到。另外,死锁的处理方法,比如预防、避免、检测和恢复,也需要涵盖。 用户可能还想知道现代系统中的进程管理,比如多线程、协程这些概念。不过根据引用里的内容,用户可能对死锁检测和恢复也有兴趣,所以需要结合引用中的信息,比如提到的死锁检测的缺点,比如资源动态变化的问题,可以举例说明。 要注意引用给出的参考资料,比如引用[3]提到了死锁检测和恢复的缺点,比如进程和资源数固定的话才能计算安全序列,动态变化的话会有问题。所以在解释死锁检测的时候要提到这一点,并正确标注引用。 另外,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进程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在微服务架构中的进程管理,但引用[2]讲的是微服务的设计指南,可能关联不大,不过如果有相关点的话可以提及,但可能不需要。主要还是围绕进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需要确保回答的结构清晰,分点解释,每个部分都简明扼要。同时,按照用户的要求,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用$...$,独立公式用$$...$$。例如,在解释调度算法时,如果有公式的话,比如计算周转时间,可以用行内公式,如平均周转时间为$T_{\text{avg}} = \frac{1}{n}\sum_{i=1}^{n}(T_{\text{完成},i} - T_{\text{到达},i})$。 然后生成相关问题的时候,要围绕进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调度算法、同步机制、死锁处理、现代技术等。确保问题有针对性,帮助用户深入学习。 最后,检查引用标注是否正确,引用[3]是关于死锁的部分,所以在死锁检测那里添加引用标识。其他引用可能用不上,但如果有涉及微服务或性能分析的地方,可以适当引用,但根据问题来看,用户的问题集中在进程管理,所以可能主要引用[3]。</think>### 进程管理的概念及原理 #### 1. **进程的定义与组成** **进程**是计算机系统中正在执行的程序实例,包含代码、数据、寄存器状态和系统资源(如内存、文件句柄等)。每个进程由**进程控制块(PCB)**描述,PCB中存储进程ID、状态、优先级、资源分配等信息[^3]。 #### 2. **进程的生命周期与状态** 进程状态包括: - **新建(New)**:进程被创建。 - **就绪(Ready)**:等待CPU分配时间片。 - **运行(Running)**:正在CPU上执行。 - **阻塞(Blocked)**:等待I/O或事件完成。 - **终止(Terminated)**:执行结束。 状态转换通过操作系统调度器和事件触发完成,例如: $$ \text{就绪} \xrightarrow{\text{调度}} \text{运行} \xrightarrow{\text{I/O请求}} \text{阻塞} $$ #### 3. **进程调度原理** **进程调度**是操作系统分配CPU时间片的策略,常见算法包括: - **先来先服务(FCFS)**:按到达顺序分配。 - **短作业优先(SJF)**:优先执行预估时间短的进程。 - **轮转调度(RR)**:每个进程分配固定时间片。 - **优先级调度**:基于优先级动态调整。 调度目标是优化吞吐量、响应时间和公平性。例如,平均周转时间为: $T_{\text{avg}} = \frac{1}{n}\sum_{i=1}^{n}(T_{\text{完成},i} - T_{\text{到达},i})$。 #### 4. **进程同步与通信** - **同步机制**:解决竞争条件,如**信号量(Semaphore)**和**互斥锁(Mutex)**。 ```c // 信号量示例 sem_wait(sem); // 进入临界区 // 操作共享资源 sem_post(sem); // 离开临界区 ``` - **进程间通信(IPC)**:包括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 #### 5. **死锁处理** 死锁需满足四个条件:互斥、持有并等待、不可抢占、循环等待[^3]。 - **预防**: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如资源一次性分配)。 - **避免**:使用**银行家算法**计算安全序列。 - **检测与恢复**:定期检查死锁并终止进程或回滚操作[^3]。 #### 6. **现代扩展技术** - **多线程**:同一进程内多个执行流共享资源。 - **协程(Coroutine)**:用户态轻量级线程,由程序自主调度。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