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比较学科作为探索多元文化、培养全球视野人才的关键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球化浪潮下的跨文化学科
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构建多元文化互鉴的格局。
随着国际商务、旅游、教育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深厚文化比较素养的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文化教育领域的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横纵贯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体系。开发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建好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搭建教育专网和算力共享网络。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文化人才”,为文化比较学科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文化隔阂下难以跨越的教育鸿沟
受地域、经济、安全等多因素限制,学生亲赴海外实地感受异域文化的机会寥寥。尤其是一些涉及古代文化的场景,无论如何都无法再现。
文化体验的机会稀缺,学生难以深度接触不同文化,导致传统文化比较学科教学难以胜任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即使在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展示,也仅是“走马观花”,缺乏对世界不同优秀文化成果的正确认知,无法触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内核,难以打破信息闭塞的状态,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化共情、包容性与洞察力,不利于产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
AI+虚拟仿真
搭建跨时空对话桥梁
AI的发展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为文化比较教学带来了变革性发展机遇。利用先进的“AI+虚拟仿真”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图像搭建模拟场景的方式,化不可能为可能,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世界。
从光影效果到人物对话,从风俗礼仪到历史背景,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全方位还原文化细节,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让不同文明在数字桥梁上彼此对话、相互启迪,共筑人类文化理解与交流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