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演进,城市景观设计不仅塑造城市形象,更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面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术更新迅速、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复杂性等挑战,AI+虚拟仿真,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和整合最新技术,为城市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城市景观传统教育的弊端
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传统教育和实践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教学中的弊端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发展,这对于注重创意与实际运用的景观设计人才而言较为不利。

传统教育更注重理论灌输与应试考核,而缺乏实践课程。现场教学资源的匮乏意味着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践,这限制了他们对空间尺度和环境因素的直观理解。这对于实操性、应用性较强的景观设计而言,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书本教育局限于照本宣科,而设计类知识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教材和课程内容迅速过时,学生在毕业时可能已经掌握了市场上不再需要的技能。理论与实际行情的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困难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城市景观设计需要艺术、建筑、电气等多个学科的协同,而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AI+虚拟仿真”的优势
面向行业人才培养的事迹需求,结合“AI+虚拟仿真”打造的实践教学项目,为城市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构建基于真实场景的虚拟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模拟设置灯光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这种模拟不仅包括灯光的颜色、亮度和角度调整,还能模拟不同天气和时间条件下的视觉效果,以及江风、船舶灯光干扰等实际情况,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场景的感知能力。

此外,“AI+虚拟仿真”能够及时融入最新的照明技术和软件工具,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接触和学习最新的技术知识。同时,它还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学习资源,配备软件操作教程和技术指南,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适应技术更新的能力。
“AI+虚拟仿真”的教学应用
以南京长江大桥艺术亮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为例,通过数字化建模,该实验将象、复杂晦涩的亮化设计过程量化、简化,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面向实际的实训机会。这个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桥梁艺术亮化设计的宏观认知,而且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符合现实中设计岗位的创意需求。实验的设计原则包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导向的设计方法,实验情景吸引力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消除了以往灌输式教学导致被动学习的弊端。

此外,实验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而提高跨学科协作能力,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帮助学生更顺利走上实际岗位十分重要。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和犯错,而且还能够提供即时的反馈和调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实现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结语
“AI+虚拟仿真”在解决城市景观设计问题中的作用和成效显著,如突破教学资源限制、改善师资力量薄弱、优化评价体系等,为学生带来交互沉浸的全新教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