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统计,全球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超过220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占比70%
在这场守护绿色长城的战役中,林业虫害防治人才培养成为关键。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病日益突出,如何培养适应行业现实需求的林业虫害防治精英?
困局难解
在农林院校的教学一线,虫害防治教育正面临系统性瓶颈。应试教育的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灌输,但轻视实践技能培养。这种情况在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检疫性害虫教学中尤为突出,有些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真实的害虫。

由于疫区采样、有毒药剂喷洒、高空器械操作等场景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或组织难度,部分院校干脆有意降低实践课程的比重。
此外,知识传授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或困局。书本教授的技术知识点可能存在时效性滞后,这也导致教学与行业脱节。现代虫害防控需融合昆虫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遥感技术、灾害管理学等知识,这种多门专业交叉的情况,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破壁之道
面对系统性困局,融合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最新科技成果的“AI+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林业虫害教育开辟新路径。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精准地将现实环境复刻至虚拟空间,通过运算模拟林业生态场景,提供了低成本、低风险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让他们在充分的实训条件下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通过AI和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真实林业数据采集基础上,对林业虫害进行模拟验算,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一比一高精度打造林业虫害防治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教学体验。通过虚拟解剖,学生能观察松材线虫在树脂道内迁移的微观过程,这在传统课堂实现难度较大。
“AI+虚拟仿真”可用于不同专业、多种教学场景,也遵循了“虚实结合”的原则,既能够模拟户外自然场景开展模拟实地实训,也可以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研究,让传统与新式教学方法可以相互融合。实现生态专业分析害虫种群动态、遥感专业解读无人机监测数据、药剂专业制定精准施药方案、管理专业评估社会经济影响等不同模拟实践,一方面可以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运用,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结语
技术的不断迭代之下,农业飞速发展。“AI+虚拟仿真”技术为林业虫害专业打造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虚拟训练场,推动教学模式升级转型,赋能林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