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22)
- 收藏
- 关注
原创 做好应急预案,防范系统故障影响运营
通过全面的风险评估、明确的职责分工、完善的备用系统和数据备份机制、有效的员工培训以及及时的总结反思,我们可以在系统故障发生时迅速采取行动,减少故障带来的影响,确保企业的基本运营不受太大干扰。作为一名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在软件选型和推进使用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系统故障可能给企业运营带来的巨大冲击,也积累了不少关于做好应急预案以防范此类风险的经验,在此与大家一同探讨。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要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评估应急方案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应急预案。
2025-09-04 14:19:26
545
原创 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平衡艺术:制造企业如何通过灵活配置释放系统价值
1. 行业特性需求:例如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的“批次可追溯性”要求,标准系统可能仅支持基础的物料追踪,而我们需要的“从原材料到终端客户全链条可视化”功能就必须定制开发。2. 管理习惯差异:某次导入MES系统时,标准流程要求“先领料后报工”,但我们现场管理更习惯“边领边做”的柔性模式,通过调整系统逻辑后,异常处理效率提升了40%。例如在WMS系统实施中,我们保留了标准的库存管理功能,但针对“多温区药品仓储”需求,定制开发了温控预警、效期自动计算等模块,使药品损耗率从1.2%降至0.3%。
2025-09-03 14:26:15
698
原创 系统配置不是“乐高积木”:制造企业如何通过科学变更管理保障稳定运行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我曾亲历这样的场景:为应对生产波动,各部门频繁要求调整ERP系统参数,结果导致库存数据失真、订单处理延迟,甚至引发客户投诉。后来我们痛定思痛,建立了“变更评估审批测试上线”的全链路管理体系,使系统配置变更次数减少60%,数据准确率却提升至99.8%。例如,我们基于三年来的配置优化经验,开发出“智能配置推荐系统”,使新员工上手时间缩短50%。例如,某次仓储部门要求增加“批次号自动补零”功能,经评估发现仅影响打印格式,最终归类为绿色变更,安排在月度维护窗口处理。
2025-09-02 14:38:43
773
原创 系统上线只是起点:如何通过复盘会议让制造企业持续释放数字化价值
后来通过建立系统复盘机制,不仅将问题逐项解决,还挖掘出“设备异常预警”“工艺参数优化”等隐藏价值,使系统综合效率提升了30%。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企业构建起“感知响应进化”的能力: 感知力:通过定期数据监测,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例如,在导入智能质检系统时,一线员工通过预设模板快速定位“图像识别误判率偏高”问题,并提出“增加样本库多样性”的建议,被IT部门采纳后准确率提升至99%。我们通过复盘发现,原本用于质量追溯的SPC系统,经过二次开发后可生成工艺优化建议,直接降低废品率5%。
2025-09-01 14:25:09
1091
原创 打造企业内部的“技术桥梁”:超级用户机制如何助力制造企业高效运维
以我们公司为例,当新上线的MES系统在初期运行中频繁出现数据录入异常时,生产部门的超级用户凭借对流程的熟悉度,迅速定位到问题源于操作习惯未完全适配新系统。例如,设备管理部门的超级用户开发了一套“故障代码速查表”,将晦涩的错误代码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解决方案,使一线员工的自主处理能力提升了60%。而一支训练有素的超级用户团队,正是企业实现“技术敏捷”的关键支撑。例如,我们为超级用户开设的“系统优化工作坊”,曾孵化出“生产异常自动预警”“物料短缺智能提醒”等10余项实用功能,显著提升了系统与业务的贴合度。
2025-08-29 14:35:39
659
原创 用KPI导航数字化转型:制造企业如何科学评估系统上线成效
重新聚焦核心场景后,新系统采用"异常处理审批时效"(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紧急审批触发率"(从15%提升到65%)、"审批流程简化度"(步骤从5步精简到2步)等核心指标,用户满意度提升了40%。在导入ERP系统时,我们选择以"流程效率提升"为核心指标,具体分解为采购订单处理时长(从3天压缩至8小时)、库存周转率提升(从4次/年提高到6次/年)、生产计划变更响应速度(从24小时缩短至4小时)等可量化的子指标。站在智能制造的新起点,KPI早已超越单纯的考核工具,成为企业组织能力的重要载体。
2025-08-28 14:45:12
935
原创 注重系统集成性:打通信息壁垒,让管理更高效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经理,在我们公司引入新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选型时不仅要关注单个系统的功能表现,更要重视它的集成能力——能否与ERP、MES、OA等已有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和流程协同,否则很容易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反而影响整体效率。因此,我想分享一个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重视的经验:在软件选型阶段,要提前考虑系统的集成性,避免因系统间无法互通而造成重复录入、数据不一致、流程割裂等问题。毕竟,真正的信息化,不是“谁家的系统最好”,而是“谁能把所有系统用好”。在我们最初选型时,也曾忽略过这个问题。
2025-08-27 14:25:00
747
原创 制定阶段性目标:让信息化建设走得更稳、更远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在我们公司引入新的企业管理软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信息化不是一场“突变”,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望一个系统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真正可行的做法是——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我们优先上线了ERP系统中的核心模块,如物料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计划和财务管理,并通过这些模块的使用,建立起初步的数据体系和流程规范。同时,我们也开始整合其他系统,如MES、OA、CRM等,逐步构建起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流程贯通。
2025-08-26 15:09:24
1143
原创 推动管理层亲自参与:让信息化建设从“技术项目”变成“组织行动”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在我们公司引入新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不仅能够加快项目推进,更能有效带动员工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让系统真正落地、用起来。但现实很快给我们上了一课。因此,我想分享一个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重视的经验:在信息化项目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推动管理层亲自参与,把系统上线从“IT部门的事”变成“全公司的行动”。当然,推动管理层参与,并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在会议上讲几句话、签个字,而是要让他们真正理解项目的背景、目标和意义,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2025-08-25 14:31:47
663
原创 特级资质信息化迎检核心流程经验分享
例如,演示的某个采购流程,专家可能要求查看对应的采购申请单、审批意见、入库 单、等在系统中的完整留痕。特级资质申报中的信息化检查环节,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大考”。企业管理交流: 在系统演示完后,如果时间还没有到,专家会和相关的演示人员沟通交流企业是怎么对各个业务流进行管理的,这一块的内容不涉及到系统,很多的是交流企业的管理心得,规章制度,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重点围绕资质标准要求(如综合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数据中心等),清晰说明覆盖的业务范围、集成的深度、应用的效果。
2025-08-22 15:33:37
436
原创 设置过渡期:让系统切换更平稳,员工适应更自然
我是一家企业的项目经理,在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人关注的是选型、功能匹配、流程适配等关键环节,却容易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平稳地从旧系统过渡到新系统。在我们公司引入新的管理系统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贸然“一刀切”地停用旧系统、启用新系统,不仅会增加员工压力,还可能导致业务混乱、效率下降,甚至影响生产进度。因此,我想分享一个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重视的做法:在新系统上线初期,设置一段合理的过渡期,让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既能缓解员工的适应压力,也能为系统调整和优化留出缓冲空间。
2025-08-14 14:25:20
830
原创 选择有本地化服务能力的供应商:让系统上线更顺畅、服务更及时
我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在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选型阶段往往聚焦于系统的功能是否强大、价格是否合理,却容易忽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尤其是本地化服务能力。在我们公司引入新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功能再强大的系统,如果在上线过程中缺乏及时、专业的本地支持,也很难真正落地。本地化服务的价值,远不止“有人在现场”在制造业,信息化系统往往涉及生产、采购、仓储、财务等多个关键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运营效率。而这一点,往往就藏在供应商的服务能力里。
2025-08-13 15:04:12
578
原创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驱动线上招标采购管理软件升级
通过深入调研用户需求、科学评估和排序、制定详细计划、严格实施监控以及持续改进,我们能够不断提升线上招标采购管理软件的功能和性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采购业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确定每个阶段的升级目标和具体范围,例如,本次升级是主要优化招标流程的自动化程度,还是增加供应商绩效评估功能。同时,通过内部宣传、案例分享等方式,推广升级后的软件,提高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率。升级完成后,要收集用户的反馈,评估升级的效果,为下一轮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依据。根据需求评估和优先级排序的结果,制定详细的优化和升级计划。
2025-08-12 15:01:42
949
原创 系统上线后的安全网:如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
记住,好的应急预案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要在关键时刻真正发挥作用的业务保险绳。从常见的"网络中断"、"数据丢失",到特殊的"招标截止时间系统崩溃"等极端情况,我们都做了详细记录。应急预案最怕变成"抽屉文件"。建议企业建立演练后的复盘文化,我们使用"AAR(行动后复盘)"方法,每次演练后都会产出具体的改进清单,这让我们的应急响应时间在过去一年缩短了60%。我是一名采购部门的员工,去年,我们公司新采购管理系统上线后第三天,就遭遇了服务器宕机的突发情况,幸亏我们提前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才避免了业务中断的危机。
2025-08-11 14:14:08
1175
原创 深入沟通,为线上招标采购管理软件选型锚定方向
研发部门则表示,对于一些特殊规格的采购品,软件应具备详细的技术参数录入和比对功能,确保采购的物品符合研发需求。财务部门强调评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希望软件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分析功能,对不同供应商的报价进行精准的比较和评估。我是小林,我作为国有企业的采购部门的一名员工,每次到采购环节的时候,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通过持续的沟通和优化,软件能够不断适应企业业务的发展变化,为企业的采购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定期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软件功能的使用体验和新的需求。
2025-08-08 14:31:48
898
原创 坚持“以人为本”,技术只是手段
除了技术培训和支持,企业还应该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因为我们平时关系还不错,收到他辞职的消息感到震惊,于是我询问他,为什么要辞职,他说这个公司总是会忽略员工的需求和感受,不去了解员工,他会觉得很诅丧。在软件选型和推进使用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坚持“以人为本”至关重要,技术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最终的目标是提升组织效能和员工满意度,绝不能本末倒置。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够对其他制造企业有所帮助,让大家在引入新技术和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技术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员工幸福感的有力武器。
2025-08-07 14:59:52
536
原创 定期评估供应商服务质量,及时调整合作方式
因此,在更换供应商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选择一个更加合适的供应商。我作为一名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经常要和公司的供应商打交道,以前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时候,我们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有效的沟通和调整机制,企业可以确保供应商的服务质量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一名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在软件选型和推进使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在长期合作中,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可能会波动,定期评估并根据情况调整合作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025-08-06 14:34:11
632
原创 结合企业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系统风格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有的企业偏向严谨流程,而有的企业则强调灵活高效。只有选择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系统,才能充分发挥软件系统的作用,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在软件选型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工作方式。同时,要与软件供应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企业的文化特点和需求,以便为企业提供更符合要求的系统解决方案。作为一名制造企业的行政经理,在软件选型和推进使用的过程里,我深刻认识到结合企业文化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系统风格,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025-08-05 09:21:30
678
原创 构建信任桥梁:制造企业如何通过高效沟通实现与供应商的双赢合作
过去,许多企业在与供应商合作时,往往停留在“需求提出等待交付”的单向模式。更重要的是,供应商开始主动提出改进建议——例如,某次系统升级中,供应商基于我们生产数据的分析,优化了库存预警算法,直接降低了10%的库存积压风险。例如在MES系统实施阶段,我们通过PingCode的看板功能,将200多个待办事项分配到具体人员,并设置自动提醒,使任务完成率从60%提升至95%。我作为一家公司材料部门的一名员工,在每次与供应商进行交流协商时,总是会觉得很费力,当我们公司正式使用信息化系统后,这种费力的情况便减少很多了。
2025-08-04 14:27:19
737
原创 移动办公时代:制造企业如何通过移动端系统释放组织效能
我解释说:假设你的设备突然发生故障,有移动端系统,你的不用跑回办公室,掏出手机拍照、描述、提交报修,维修人员立马就可以收到通知,响应会更快。更有趣的是,系统中的"移动工时记录"功能,意外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加班费核算争议——所有打卡记录都带有时间戳和定位信息,数据比任何口头解释都更有说服力。我在推进ERP系统升级时曾做过调研:62%的生产主管需要随时查看在制品进度,83%的质量检测人员希望在现场就能录入数据,仓储部门更是有90%的扫码操作需要移动终端完成。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企业的数字文化。
2025-08-01 09:20:33
686
原创 不要忽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让系统真正“用起来”,而不是“摆着看”
前几天,我参与了团队负责的项目管理系统上线,在系统正式上线前,我们在员工使用培训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想办法解决了,总结了很多经验,我感觉很多项目在上线前如果不太关注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后续使用系统的时候浪费很多时间,就算在群里解答问题,也没办法直接转个操作说明过去就不给用户解答,所以员工培训还是很关键的环节。这种“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用,从用到优化”的过程,正是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地的体现。于是我们迅速调整策略,重新设计培训方案,从“谁来培训”“怎么培训”“培训什么”“培训多久”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规划。
2025-07-31 09:40:34
862
1
原创 重视权限管理,保障信息安全——制造企业软件使用的关键要点
这使我立马感到危机,由于我是第一次使用这种系统,我并不熟悉这个权限管理部分,在前期的操作手册试用时,大致了解到要做权限管理,这时,我才反应过来,没有即使去做系统的权限管理,差点酿成大祸。通过清晰划分不同岗位的访问权限、采用有效的认证方式、建立监督和审计机制以及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数据泄露和误操作的风险,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对权限的变更进行记录和审计,确保权限的调整是经过授权的,并且符合企业的规定。除了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还可以采用多因素认证的方式来增强权限管理的安全性。
2025-07-30 11:27:42
1193
1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