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电路的概念
电子电路放大的基本特征:功率放大 (即不单是电流或是电压)
放大电路的本质:能量的控制和转换
放大电路中必要条件:有源元件(能够控制能量)
放大的前提条件:不失真(只有在不失真的情况下的放大才有意义)
放大电路核心元件: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和场效应管(工作在恒流区)
测试信号:正弦波(任何稳态信号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频率正弦信号)
主要性能指标
放大电路得到的信号就是Ri与Rs对Us的分压
放大倍数 A 通常研究电压放大倍数Au
输入电阻 Ri
输出电阻Ro
通频带
非线性失真系数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最大输出功率与效率(功率放大电路)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有效放大的条件
静态:静态工作点要设置合适(直流电源、合适的电阻),使晶体管始终工作在放大区,静态工作点位置直接影响放大信号是否失真,是否能得到最大幅度的放大
动态:要保证实现信号的耦合(交流信号必须能够输入、传递到放大电路中,且放大后的交流信号能够对外输出、传递给负载或后级电路)
基放的组成及各元件作用
直流源VBB:产生小信号的交流源Ui本身很小,不能使发射结导通,所以单有Ui时,iB=0,需要加直流源VBB先导通发射结,与此同时产生了附着在直流IB上的变化的 ib
直流源VCC:放大电路的能源,并保证集电结反偏
晶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控制Vcc所提供的能量
注意管子的类型:NPN(Vc>Vb>Ve)、PNP(Vc<Vb<Ve)
电阻Rb:限流,防止电流过大将器件烧坏
电阻Rc:将电流信号变换为电压信号
加耦合电容:过滤直流分量,获得纯的放大的交流电压信号
隔直通交
共射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共发射极接法的交流电压放大电路
输出与输入反向位
—————————
电子电路放大的基本特征:功率放大 (即不单是电流或是电压)
放大电路的本质:能量的控制和转换
放大电路中必要条件:有源元件(能够控制能量)
放大的前提条件:不失真(只有在不失真的情况下的放大才有意义)
放大电路核心元件: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和场效应管(工作在恒流区)
测试信号:正弦波(任何稳态信号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频率正弦信号)
主要性能指标
放大电路得到的信号就是Ri与Rs对Us的分压
放大倍数 A 通常研究电压放大倍数Au
输入电阻 Ri
输出电阻Ro
通频带
非线性失真系数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最大输出功率与效率(功率放大电路)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有效放大的条件
静态:静态工作点要设置合适(直流电源、合适的电阻),使晶体管始终工作在放大区,静态工作点位置直接影响放大信号是否失真,是否能得到最大幅度的放大
动态:要保证实现信号的耦合(交流信号必须能够输入、传递到放大电路中,且放大后的交流信号能够对外输出、传递给负载或后级电路)
基放的组成及各元件作用
直流源VBB:产生小信号的交流源Ui本身很小,不能使发射结导通,所以单有Ui时,iB=0,需要加直流源VBB先导通发射结,与此同时产生了附着在直流IB上的变化的 ib
直流源VCC:放大电路的能源,并保证集电结反偏
晶体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控制Vcc所提供的能量
注意管子的类型:NPN(Vc>Vb>Ve)、PNP(Vc<Vb<Ve)
电阻Rb:限流,防止电流过大将器件烧坏
电阻Rc:将电流信号变换为电压信号
加耦合电容:过滤直流分量,获得纯的放大的交流电压信号
隔直通交
共射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共发射极接法的交流电压放大电路
基本放大电路的改进1
上述放大电路需要接三块电池,那通常情况下,为了节省一块电池,我们会把Rb接到Vcc上,并且调整Rb和Rc的阻值,形成一种全新的电路,如下图所示
Rb2的作用,如果没有Rb2,那么在分析静态工作点的时候,输入电压一般做一个短路,那此时由于Rb2的电压为0,那么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0,整个电路就工作中截止态而非放大态了,添加了Rb2以后,Vcc一部分的电流通过Rb2流向大地,电阻Rb2两端就有了一个压降,这个压降就能保证基极的电压比发射极的高,就能保证电路工作在放大状态了
下面求一下这个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基极电流IBQ等于流过Rb1的电流减去流过Rb2的电流,要想算Rb1的电流就得先求Rb1两端的电压,取一条回路,Vcc->Rb1->基极->发射极->GND,那么Rb1两端的电压就等于Vcc-VBE,然后因为Rb2一端连接在了晶体管的基极,一端接地,所以Rb2两端电压就是VBE,剩下的静态工作点带入可知
上述两个电路有两个缺点:
一是如果接入需要放大的电压ui,那么总会有一部分电流给Rb或者Rb1消耗掉了,会影响整个电路的放大倍数,
二输出电压总会有一部分直流信号,而这个直流信号是不需要的信号
基本放大电路的改进2
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这里用电容取代Rb2,起到隔直流通交流的作用,在这个电路中,通过Rb和Rc的调节可以调节晶体管基极和集电极的电压差,而新加的电容C1可以仍然可以产生一个压降,电路导通时,Vcc源源不断给电容充电,输入信号ui短路时,C1左极板接地,电势为0,右极板一直有一个电压,使得三极管能工作在放大区,电容C2则能始终阻断直流信号,只保留交流信号
求静态工作点
总结:上述三个电路都是以发射极为公共端的所以统称为共射放大电路
放大电路有以下三种,他们作用各不一样
放大电路的类型
(一)按输入输出公共端分类
- 共射放大电路: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是晶体管的发射极。这种电路具有较高的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放大倍数,输入电阻适中,输出电阻较大,常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中间级,以实现信号的电压放大。例如在早期的收音机电路中,共射放大电路被广泛应用于对微弱的电台信号进行初步放大。
- 共集放大电路: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是晶体管的集电极。它的特点是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电压放大倍数接近于 1,但电流放大倍数较大,具有电流跟随的特性,因此也常被称为射极跟随器。共集放大电路常用于输入级,以减小对信号源的影响,以及输出级,用于提高电路的带负载能力。在一些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中,共集放大电路可以很好地将传感器输出的高内阻信号转换为低内阻信号,便于后续电路的处理。
- 共基放大电路: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端是晶体管的基极。该电路的高频性能较好,输入电阻低,输出电阻高,电流放大倍数小于 1,但电压放大倍数较大。共基放大电路常用于高频信号放大或需要抑制共模干扰的场合。在一些通信设备的射频前端电路中,共基放大电路可用于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
(二)按放大对象分类
- 电压放大电路:主要用于放大电压信号,其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以确保输入信号能够有效地输入,输出信号能够稳定地输出到负载。在音频信号处理电路中,前置放大器通常采用电压放大电路,将麦克风输出的微弱电压信号放大到合适的幅度,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功率放大。
- 功率放大电路:除了具有放大电压的功能外,还能放大电流,从而输出较大的功率,用于驱动大功率的执行部件,如扬声器、电机等。功率放大电路需要考虑功率损耗、散热等问题,以保证在输出大功率的同时,电路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在音响系统中,末级功放电路就是典型的功率放大电路,它将经过前级放大和处理的音频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推动扬声器发出响亮的声音。
四、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一)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又称增益,是衡量放大电路放大能力的关键指标。根据输入和输出量的不同,有电压放大倍数、电流放大倍数、互阻放大倍数、互导放大倍数和功率放大倍数等。其中,电压放大倍数最为常用,它等于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比。放大倍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电路对信号的放大程度,但过大的放大倍数可能会导致信号失真,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合理选择。
(二)输入电阻
输入电阻是从输入端向放大电路内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它等于放大电路输出端接实际负载电阻后,输入电压与输入电流之比。输入电阻的大小反映了放大电路对信号源的影响程度。输入电阻越大,从信号源汲取的电流就越小,信号源内阻上的压降也就越小,实际输入电压就越接近信号源电压,有利于恒压输入。在一些需要高输入阻抗的传感器应用中,如电容式传感器,要求放大电路具有较高的输入电阻,以减小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影响。
(三)输出电阻
对于负载而言,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可等效为一个信号源,输出电阻就是从输出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输出电阻越小,输出电压受负载的影响就越小,当输出电阻趋近于零时,输出电压基本不受负载大小的影响,可实现恒压输出;反之,当输出电阻很大时,可近似实现恒流输出。输出电阻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放大电路的带负载能力,较小的输出电阻能使电路更好地驱动不同阻值的负载。在功率放大电路中,通常要求输出电阻尽可能小,以提高对负载的驱动能力,保证输出功率的稳定。
(四)通频带
由于电容、电感及放大管 PN 结的电容效应,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的信号放大能力不同。在信号频率较低和较高时,电压放大倍数会下降,并产生相移。上限截止频率和下限截止频率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通频带。通频带越宽,表明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适应能力越强,能够更准确地放大各种频率成分的信号。在音频放大电路中,需要较宽的通频带来保证声音信号的各个频率成分都能得到有效放大,还原出真实的声音。
(五)非线性失真系数
由于放大器件具有非线性特性,当输入信号幅度超过一定值后,输出电压将会产生非线性失真,即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不再相似。输出波形中的谐波成分总量与其基波成分之比称为非线性失真系数。非线性失真系数越小,说明放大电路的线性度越好,输出信号越接近输入信号的真实放大。在对信号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如音频录制设备、高精度测量仪器等,需要严格控制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系数,以保证信号的高保真度。
(六)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当输入电压再增大时,输出波形会产生非线性失真,此时的输出电压即为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它反映了放大电路在不失真情况下能够输出的最大信号幅度。在设计放大电路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电路参数,以获得足够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满足负载对信号强度的要求。
(七)最大输出功率与效率
在输出信号不失真的情况下,负载上能够获得的最大功率称为最大输出功率。而直流电源能量的利用率称为效率,它等于最大输出功率与电源消耗功率之比。在功率放大电路中,既要追求高的最大输出功率,以满足负载的功率需求,又要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电路的发热问题。因此,如何在保证信号不失真的前提下,提高功率放大电路的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是电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放大电路的特点与原则
(一)特点
- 如前所述,放大电路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工作状态,这就需要在分析电路时,分别考虑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以全面了解电路的工作情况。例如,在设计一个音频放大电路时,通过分析直流通路确定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保证晶体管工作在合适的区域;通过分析交流通路,计算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等参数,评估电路对音频信号的放大性能。
- 电路中往往会引入负反馈,负反馈可以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如稳定放大倍数、减小非线性失真、扩展通频带等。负反馈有时在本级内,有时是从后级反馈到前级,因此在分析电路时需要 “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级之间的影响。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常常通过引入级间负反馈来提高整个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二)原则
- 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要使放大电路正常工作,首先需要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这就要求选择合适的直流电源以及合适的电路元件参数,确保晶体管或其他放大器件工作在放大区。例如,在设计一个基于 NPN 型晶体管的共射放大电路时,需要合理选择集电极电源电压、基极电阻和集电极电阻的值,使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并且静态电流和电压处于合适的范围,以保证信号的不失真放大。
- 信号的有效作用:动态信号必须能够顺利作用于晶体管的输入回路,同时在负载上能够获得放大的动态信号。这意味着输入信号要能够有效地驱动放大器件,并且输出信号能够有效地传输到负载上。在实际电路设计中,要注意输入信号的耦合方式、输入阻抗匹配以及输出端与负载的连接方式等。比如,采用电容耦合可以隔离直流信号,使交流信号顺利输入到放大电路;通过合理选择负载电阻的值,确保输出信号能够在负载上产生有效的响应。
- 实用电路的要求:对于实用的放大电路,通常有一些基本要求。例如,电路的各个部分要共地,这样可以保证电路的参考电位一致,减少干扰;直流电源种类应尽可能少,以简化电路设计和电源供应系统;同时,要确保负载上无直流分量,避免直流分量对负载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在设计一个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放大电路时,采用单电源供电,并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使负载上只有经过放大的交流信号,满足设备的实际应用需求。
六、放大电路的历史及演化
(一)早期应用
放大器电路最早被应用于中继传播设施。在旧式电话线路中,由于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会逐渐减弱,利用放大器电路可以对弱电流进行放大,用其控制外呼线路的电源电压,从而实现信号的远距离传输。这一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电话通信的覆盖范围,使得人们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语音交流。
(二)音频广播领域的应用
1906 年 12 月,范信达(Reginald Fessenden)首次将碳粒式麦克风作为放大器应用于调频广播传送装置中,将声音调制成射频源进行广播。这一创新使得音频广播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各种节目,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开启了广播媒体的新时代。从此,放大器电路在音频领域的应用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简单音频放大,逐渐发展到如今复杂的音响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和音效处理。
(三)真空管到晶体管的转变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真空管作为早期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开始逐渐被淘汰。尽管在一些大功率放大器或专业级的音频应用,如吉他放大器和高保真放大器中,晶体管放大器电路开始崭露头角,但许多广播发射站仍然使用真空管。真空管虽然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能,但体积大、功耗高、寿命短等缺点逐渐凸显。而晶体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寿命长等优点,随着晶体管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四)集成电路时代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晶体管被连接到一块芯片上,集成电路应运而生。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放大电路的小型化、集成化和高性能化成为可能。如今,大量商业上通行的放大器都是基于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不仅减小了电路的体积和成本,还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得电子设备能够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在现代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集成电路中的放大电路被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音频播放、无线通信等各个方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放大电路作为电子电路的基础单元,在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最初的简单应用到如今复杂多样的电子系统,放大电路不断演进和发展,其性能也在不断提升。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相信放大电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电
放大电路的多元应用案例展示
工检测领域
在工业无损检测中,放大电路发挥着关键作用。以超声探伤为例,利用超声换能器将电信号转换为超声波传入被测材料。材料内部若存在缺陷,超声波会发生反射、散射等现象,反射回的微弱超声波信号再由换能器转换为电信号。由于该电信号极其微弱,需借助放大电路进行放大,才能被检测设备识别和分析。像 Aigtek 的 ATA - 2021B 高压放大器,在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裂纹缺陷检测实验里,通过对激励信号的放大,使磁致伸缩换能器产生高能超声信号,用于检测 CFRP(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材的孔缺陷,为工业生产中材料质量把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医疗设备方面
在医疗电子设备中,心电监测仪是放大电路的典型应用场景。人体心脏跳动产生的心电信号非常微弱,幅值通常在毫伏级别。为了能清晰准确地检测和记录这些信号,心电监测仪的前端采用了仪表放大器,如晶扬电子的 AD620。它具有低功耗、低输入偏置电压、高共模抑制比等特性,能有效放大心电微弱信号并抑制干扰。在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设计中,AD620 凭借其诸多优势,满足了设备对低功耗、低供电电压的要求,确保监测电路性能稳定,为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心电数据。
通信系统范畴
在通信基站的射频前端电路中,共基放大电路常用于高频信号放大。在无线通信的射频频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衰减和干扰,到达基站时已变得微弱。共基放大电路因其良好的高频性能、较低的输入电阻和较高的输出电阻,能够对高频信号进行有效放大,同时抑制共模干扰,保障信号在后续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质量。例如在一些 4G、5G 通信基站设备里,共基放大电路助力实现信号的稳定接收与放大,为大规模数据传输奠定基础。
消费电子产品
- 音频设备:以常见的蓝牙音箱为例,其中的功率放大电路是核心部分。蓝牙音箱接收蓝牙传输的音频信号,该信号首先经过前置电压放大电路将电压幅度提升到合适水平,以便后续处理。之后进入功率放大电路,如 LM386 音频集成功放。LM386 具有自身功耗低、增益可调整、电源电压范围大等优点,能将音频信号功率放大到足以驱动扬声器发出响亮清晰的声音。在制作喊话扩音器时,也常采用类似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实现声音的放大传播,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 手机摄像头:手机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较为微弱,需要放大电路进行信号增强。在摄像头模组中,集成了专用的放大电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对应不同像素点的微弱电信号放大,经模数转换等后续处理后,形成最终的图像数据。放大电路保证了图像信号的强度和质量,使得手机能够拍摄出清晰、色彩还原度高的照片和视频。
子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荐一些深入介绍放大电路应用的优质资料,涵盖书籍、论文与在线资源,助你全面了解其实际运用:
- 《电子电路基础:模拟电路》:该书对放大电路应用讲解系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部分,阐述了放大电路怎样处理传感器信号,像在温度、压力传感器电路里,利用特定放大电路提升信号质量,为控制决策提供依据。在音频功率放大章节,详细剖析了音响设备功率放大电路原理与设计,对理解消费电子音频放大很有帮助。
- 《基于放大电路的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学术论文):专注医疗设备领域,聚焦心电、脑电等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以心电监测仪为例,深入分析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设计,如何精准放大微弱生物电信号,同时抑制噪声干扰,保障医疗诊断准确性,是研究医疗电子放大电路应用的重要参考。
- Analog Devices 官网应用笔记:提供大量放大电路应用资料。如在通信领域,有关于射频放大电路在基站、手机等设备中应用的笔记,涵盖共基、共射等电路在不同射频频段的性能表现、设计要点,对通信系统设计人员极具价值。还有针对工业、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放大电路应用案例,分析不同场景下对放大电路性能的需求与实现方案。
- Coursera 上的 “Analog Electronics” 课程:课程中包含诸多放大电路实际应用案例讲解。通过实际电路设计项目,展示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像手机摄像头图像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设计过程,从理论分析到实际电路搭建、调试,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放大电路在真实产品中的应用,且可在线与讲师、其他学习者交流探讨 。
放大电路设计的实用经验与技巧
在完成放大电路应用案例的分享后,掌握设计经验和技巧有助于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放大电路设计是一项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以下从多个关键环节为你分享实用经验与技巧。
一、静态工作点的精准设置
静态工作点是放大电路正常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和失真情况。在设计时,不能简单依赖理论计算,需结合实际测试调整。以共射放大电路为例,理论上可通过基尔霍夫定律计算基极、集电极电流等参数,但实际中由于晶体管参数的离散性,需借助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测量。在调试时,可先设定一个初始工作点,然后逐渐增加输入信号幅度,观察输出波形。若出现顶部失真,说明静态工作点偏低,集电极电流过小,可适当减小基极电阻;若出现底部失真,则说明工作点偏高,可增大基极电阻。通过多次微调,使输出波形在最大幅度时仍保持不失真,从而确定最佳静态工作点。
二、反馈网络的巧妙构建
负反馈是改善放大电路性能的重要手段,但反馈网络设计不当可能引发振荡等问题。在设计电压负反馈电路时,要合理选择反馈电阻的阻值。一般来说,反馈电阻越大,反馈深度越深,放大倍数越稳定,但同时放大倍数也会降低。可通过仿真软件先模拟不同反馈电阻值下的电路性能,确定合适的阻值范围,再进行实际搭建测试。对于电流负反馈电路,要注意反馈取样点的选择,确保能准确反映输出电流的变化。此外,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引入级间负反馈时,要注意反馈信号的相位关系,避免因相位问题导致电路自激振荡。可以在反馈回路中加入适当的补偿电容,改善相位特性,提高电路稳定性。
三、元器件的合理选型
(一)晶体管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晶体管适用于不同的放大电路场景。小信号放大可选用高频性能好、噪声低的晶体管,如 2N3904、2N3906 等;功率放大则需选择能够承受大电流、高电压,且具有较高功率放大倍数的晶体管,像 TIP41C、TIP42C 等。在选型时,除了关注晶体管的电流放大倍数、最大集电极电流、集 - 射极反向击穿电压等参数,还要考虑其温度特性。例如,有些晶体管在温度升高时,电流放大倍数会显著增大,可能导致静态工作点漂移,此时可通过引入温度补偿电路或选择温度稳定性好的晶体管来解决。
(二)电阻和电容的选用
电阻的精度和功率对放大电路性能有影响。对于关键的偏置电阻和反馈电阻,应选用精度较高的金属膜电阻,以保证静态工作点和放大倍数的准确性。功率方面,要根据电阻在电路中的实际功耗选择合适的额定功率,避免电阻因过热而损坏。电容的选型要考虑其容量、耐压值和频率特性。耦合电容用于隔离直流、传递交流信号,容量要足够大,以确保低频信号能顺利通过;旁路电容用于滤除高频噪声,一般选择容量较小、高频特性好的瓷片电容。在电源滤波电路中,通常采用 “一大一小” 的电容组合,大电容(如电解电容)滤除低频纹波,小电容(如瓷片电容)滤除高频噪声。
四、抗干扰设计要点
放大电路对干扰较为敏感,尤其是微弱信号放大电路。在布局布线时,要遵循 “小信号远离大信号、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开” 的原则。输入信号线应尽量短且远离干扰源,必要时可采用屏蔽线。对于多级放大电路,各级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相互干扰。在电源设计方面,要加强滤波,除了使用电容滤波外,还可加入电感组成 LC 滤波电路,抑制电源噪声。此外,合理设置接地方式也很关键,采用单点接地或多点接地,要根据电路的具体情况确定,以减少地环路干扰。
五、借助仿真工具优化设计
在实际搭建电路之前,利用仿真软件(如 Multisim、LTspice 等)进行电路仿真,可以提前发现设计中的问题,节省时间和成本。通过仿真,可以观察电路在不同输入信号下的输出波形,分析放大倍数、频率响应、失真情况等性能指标。根据仿真结果调整电路参数,优化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际电路制作和调试,能够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效率。
放大电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通过不断积累经验,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灵活运用上述经验和技巧,才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稳定可靠的放大电路。
成功的放大电路设计案例剖析
在放大电路设计领域,丰富的成功案例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灵感。以下将详细介绍几个不同类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成功设计案例。
一、机器人公司的实用运放电路案例
某机器人公司在其产品中运用了一款集成运放电路,该电路旨在处理 2.5KHZ 的方波信号。电路设计颇为精巧,输入端先通过 R2、R4 分压,有效衰减输入信号,紧接着利用 R1、C7 构成低通滤波,C4、R3 组成高通滤波,两级滤波协同作用形成带通滤波电路,同时 C4 兼具退耦直流、耦合交流的功能,使交流信号顺利耦合至运放 U1 的同向输入端 IN+。
输出端部分,R5、R7 及 C15 搭建起交流负反馈电路,实现交流信号的同向比例放大。为确保电路稳定运行,R6、C10 组成 RC Snubber 电路,用以消除高频自激振荡,抑制瞬态尖峰电压;D1、D2 则起到输出过压保护作用。
在计算与调试过程中,针对 2.5KHZ 的方波输入信号,经计算得知,低通滤波与高通滤波环节对信号幅值衰减极小,几乎可忽略不计。而交流放大倍数经精确计算为 33.35 倍。通过实际测试,该电路稳定可靠,对输入的 2.5KHZ 方波信号实现了预期的放大效果,满足了机器人产品对信号处理的需求,充分展现了在实际电子产品开发中,综合运用多种电路设计技巧来实现复杂功能的重要性。
二、源极接地放大电路的多元应用案例
(一)负电源放大电路
采用 NJFET 和负电源(V1=-15V)构建的放大电路,其基本架构与常规电路一致,主要差异在于正电源变为 GND,GND 变为负电源,且外围器件参数不变,最终实现了 3 倍的放大倍数。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负电源放大电路在一些对电源配置有特殊要求的电子设备中,能够稳定地完成信号放大任务,为特定场景下的电路设计提供了灵活的解决方案。
(二)使用零偏置的 JFET 放大电路
该电路可应用于话筒放大器或高输入阻抗的前置放大器。电路中 R2=1MR 将栅极直流电压拉至 GND,与源极直流电压相同。当 V2 无输入信号时,流过 JFET 的电流为 Idss;有输入信号时,Vgs 以 0V 为中心正负摆动,漏极电流随之上下抖动,其交流部分在 Rd 上体现为输出电压。需注意,当 V2 输入信号过大,超过二极管导通电压(0.6 - 0.7V)时,放大电路将无法正常工作,其线性输入范围在 (-0.6V ~ 0.6V)。通过合理选择 JFET 及相关电阻参数,此电路在微弱信号放大领域表现出色,有效满足了诸如话筒等设备对小信号放大的需求。
(三)150MHz 调谐放大电路
该电路应用于无线对讲机或 FM 接收机的 RF 频段,对 150MHz 附近的信号进行放大。由 L1 和 C1 组成的共振(调谐)电路发挥关键作用,在 f0=150.5MHz 处,信号得以放大,其他频率端信号则快速衰减。经实际测试,输出端的增益曲线符合预期,成功实现了对特定高频信号的选择性放大,为相关通信设备的信号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了通信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三、弹光调制干涉信号放大滤波电路案例
在弹光调制 - 傅里叶变换光谱仪中,为将弹光干涉信号有效检测提取并放大至高速 AD 采集信号范围(600 mV - 4 V),设计了一种高频、高增益、低噪声的两级放大电路。
该电路由直流稳压电源电路、小信号放大电路和截止频率为 50 MHz 的低通无源滤波电路构成。直流稳压电源利用具有温漂小、输出过压保护、电流保护且效率高达 88% 的稳压电源芯片 MORNSUN,将输入的 + 12 V 电压转换为 ±5 V,并通过接入滤波电容滤除高低频干扰,确保输出电压纹波仅约 5 mV,满足放大电路供电要求。
小信号放大电路选用 TI 公司的低噪芯片 OPA657 作为电压反馈运算放大器。通过精心设计正相电压负反馈放大电路,合理设置反馈电阻、补偿电容及其他电阻参数,使得前置放大倍数在 0 - 50 MHz 频率范围内均为 12 倍,放大倍数趋于稳定,避免了信号失真。同时,采用两级级联方式提高放大倍数,并通过串联 50Ω 电阻进行阻抗匹配,确保信号无损传输。
此外,针对干涉信号带宽约 50 MHz 的特点,设计了五阶无源低通椭圆滤波器,其在 - 3 dB 处截止频率为 50 MHz,有效滤除了噪声。经实验验证,该放大滤波电路可将峰峰值为 21.6 mV 的弹光干涉信号平稳放大至 2.64 V,放大增益达 41.7 dB,满足 A/D 采集量程,为后续光谱反演等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信号源,在航天航空、军事科技等对光谱信息获取有高要求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电压抬升与放大集成运放电路案例
此案例围绕集成运放设计了一个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旨在将传感器输出的 ±50mV 信号放大并适配模数转换器(ADC)0V 到 5V 的输入范围。基于需求,选用同相放大电路形式,并采用 NE5532 运放,其具有低噪声、高带宽(小信号带宽可达 10MHz)及较高输出驱动能力,能很好满足频率 100Hz 以内的信号要求。
电路前半部分为电压抬升电路,输入信号 Vin1=±50mV 和 Vin2=50mV,经处理后输入电压 Ui 变为 0 - 100mV;后半部分为同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通过合理设置电阻参数,使输出电压 Uo=(1 + Rf/R4) Ui = 10Ui,最终输出电压 Uo 范围为 0 - 1V,符合设计要求。实际测试中,在输入信号幅度为 50mV、频率 100Hz 条件下,输出信号稳定,波形良好,成功实现了对传感器信号的放大与电压抬升,为后续模数转换及数据处理奠定了基础,在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五、基于 IC8002 的 3W 音频放大器设计案例
IC8002 是一款由两个 OTL 电路桥接成 BTL 方式工作的音频功率放大器,适用于 USB 供电或电池供电的低压电子产品。该音频放大器设计极为简洁,外围仅需五个元件,包括 10K 电阻2、22K 电阻1、0.1UF 瓷片电容 * 2,搭配 5V 电源和 4 欧姆喇叭即可工作。
其工作电压范围为 2 - 5.5V,最大输出功率可达 3W,最小输出为 1.5W。通过合理设计 PCB 线路图并进行焊接、测试,最终搭建完成的音频放大器实际播放声音清晰自然动听。虽然功率相对不大,但作为书房桌面音响功率放大器已足够,且制作成本低廉,在低压音频放大领域,为小型音频设备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满足了用户对低成本、小体积音频放大功能的需求 。
放大电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策略
工业自动化涵盖众多复杂的生产流程与精密设备,对信号的精准处理、传输以及设备的可靠控制有着极高要求。放大电路凭借其信号放大、转换等功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结合前面案例中的设计思路与经验,以下从多个方面介绍放大电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工业传感器信号处理
工业自动化生产中,各类传感器负责采集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关键参数。然而,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往往十分微弱,易受干扰,难以直接被控制系统识别和处理,此时放大电路便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 温度传感器信号放大:以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为例,其输出的热电势信号通常仅为毫伏级。可参考机器人公司实用运放电路案例中滤波与放大结合的思路,先利用电阻分压与 RC 滤波电路组成的带通滤波结构,滤除环境中的高频电磁干扰和低频噪声,再通过集成运放构建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如采用高精度、低温漂的运算放大器 OP07,设计合适的反馈电阻网络,将微弱的热电势信号放大至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其他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处理的电压范围(如 0 - 5V),为温度的精确监测和控制提供可靠数据。
- 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输出的是与压力成正比的微弱电压信号。借鉴电压抬升与放大集成运放电路案例,先设计电压抬升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的双极性微弱信号转换为单极性信号,再通过同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进行放大。选用具有高共模抑制比、低噪声的运放 NE5532,合理设置电阻参数,实现对压力信号的放大与调理,确保压力数据准确传输至控制系统,用于工业管道压力监测、液压系统压力控制等场景 。
二、电机驱动与控制
在工业自动化设备中,电机作为执行机构,其驱动和控制离不开放大电路。
- 直流电机 PWM 控制信号放大:脉宽调制(PWM)信号用于控制直流电机的转速和转向。但微控制器输出的 PWM 信号功率较小,无法直接驱动电机。可采用功率放大电路,如基于 MOSFET(金属 -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放大电路。参考基于 IC8002 的音频放大器设计案例中利用功率器件实现信号放大的思路,将微控制器输出的小功率 PWM 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提高其驱动能力。通过合理设计电路,使放大后的 PWM 信号能够有效地控制 MOSFET 的导通与截止,进而调节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压,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准控制,应用于工业生产线的传送带驱动、机械手臂的关节运动控制等场景。
- 交流电机变频驱动放大:对于交流电机的变频驱动,需要将控制电路产生的控制信号进行放大,以驱动逆变器中的功率器件(如 IGBT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可采用隔离放大电路,结合多级放大与反馈技术,确保控制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利用放大电路的隔离功能,防止强电对弱电控制电路的干扰,保障交流电机在工业风机、水泵等设备中的稳定运行,实现节能和高效控制 。
三、工业通信与数据传输
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不同设备之间需要进行可靠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放大电路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RS - 485 通信信号放大:RS - 485 是工业通信中常用的标准接口,在长距离数据传输过程中,信号会出现衰减。为保证信号质量,可在通信线路中加入信号放大电路。参考弹光调制干涉信号放大滤波电路案例中对信号放大和滤波的设计理念,设计包含放大、滤波和阻抗匹配功能的电路。选用高速、低功耗的运算放大器,对 RS - 485 通信信号进行放大,同时通过滤波电路抑制噪声干扰,确保数据在工业现场总线中准确传输,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稳定通信,如 PLC 与传感器、执行器之间的数据交互 。
- 无线通信信号放大:在一些工业自动化场景中,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实现设备互联。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距离、障碍物等因素影响而减弱,此时需要放大电路对无线信号进行放大。如在工业物联网(IIoT)应用中,对于射频信号的放大,可借鉴 150MHz 调谐放大电路案例,利用共振(调谐)电路对特定频率的无线信号进行选择性放大,提高信号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扩大无线通信覆盖范围,保障工业设备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
四、抗干扰与稳定性设计
工业自动化环境中存在大量电磁干扰、电源噪声等干扰源,为确保放大电路稳定工作,需加强抗干扰设计。
- 合理布局布线:遵循 “小信号远离大信号、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开” 的原则,如同机器人公司实用运放电路案例中对电路布局的考量。将传感器输入的微弱信号放大电路与电机驱动等强电电路在 PCB 布局上分隔开,减少相互干扰。同时,采用单点接地或多点接地方式,降低地环路干扰,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 优化电源设计:工业现场的电源往往存在较大纹波和噪声,可参考弹光调制干涉信号放大滤波电路案例中电源设计的思路。利用具有过压保护、电流保护功能的稳压电源芯片,结合 LC 滤波电路,对输入电源进行滤波和稳压处理,为放大电路提供稳定、干净的电源,确保电路在复杂工业环境下可靠运行 。
将放大电路设计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合理选择放大电路的类型和器件,结合有效的抗干扰设计和信号处理方法,确保放大电路能够准确、稳定地放大和处理信号,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有力
在电机驱动里,放大电路主要通过处理控制信号来实现精准调速。我将结合文本中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的驱动方式,从控制信号放大与调节机制方面,为你详细解析放大电路精准调速的原理与过程。
在电机驱动系统中,放大电路通过对控制信号的处理和放大,结合特定的调节机制,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准控制,以下从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两方面为你展开介绍:
- 直流电机:微控制器输出的脉宽调制(PWM)信号功率较小,无法直接驱动电机。此时,基于 MOSFET(金属 -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功率放大电路发挥作用,参考基于 IC8002 的音频放大器设计案例中利用功率器件实现信号放大的思路,将小功率 PWM 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放大后的 PWM 信号通过改变占空比,能够有效地控制 MOSFET 的导通与截止时间,进而调节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压。电枢电压与电机转速呈正相关,通过稳定、精准地调节电枢电压,就能实现对直流电机转速的精准控制,常用于工业生产线的传送带驱动、机械手臂的关节运动控制等场景 。
- 交流电机:对于交流电机的变频驱动,控制电路产生的控制信号需要经过放大,以驱动逆变器中的功率器件(如 IGBT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采用的隔离放大电路结合多级放大与反馈技术,确保控制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放大电路通过隔离功能,防止强电对弱电控制电路的干扰,同时精确放大控制信号,使其能够准确地控制 IGBT 等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和导通时间。通过改变供电电源的频率,从而改变交流电机的转速,实现对交流电机转速的精准调节,保障交流电机在工业风机、水泵等设备中的稳定运行,达成节能和高效控制的目的。
在电机驱动里,放大电路主要通过处理控制信号来实现精准调速。我将结合文本中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的驱动方式,从控制信号放大与调节机制方面,为你详细解析放大电路精准调速的原理与过程。
在电机驱动系统中,放大电路通过对控制信号的处理和放大,结合特定的调节机制,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准控制,以下从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两方面为你展开介绍:
- 直流电机:微控制器输出的脉宽调制(PWM)信号功率较小,无法直接驱动电机。此时,基于 MOSFET(金属 -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功率放大电路发挥作用,参考基于 IC8002 的音频放大器设计案例中利用功率器件实现信号放大的思路,将小功率 PWM 信号进行功率放大。放大后的 PWM 信号通过改变占空比,能够有效地控制 MOSFET 的导通与截止时间,进而调节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压。电枢电压与电机转速呈正相关,通过稳定、精准地调节电枢电压,就能实现对直流电机转速的精准控制,常用于工业生产线的传送带驱动、机械手臂的关节运动控制等场景 。
- 交流电机:对于交流电机的变频驱动,控制电路产生的控制信号需要经过放大,以驱动逆变器中的功率器件(如 IGBT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采用的隔离放大电路结合多级放大与反馈技术,确保控制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放大电路通过隔离功能,防止强电对弱电控制电路的干扰,同时精确放大控制信号,使其能够准确地控制 IGBT 等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和导通时间。通过改变供电电源的频率,从而改变交流电机的转速,实现对交流电机转速的精准调节,保障交流电机在工业风机、水泵等设备中的稳定运行,达成节能和高效控制的目的。
放大电路在传感器应用中的优势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传感器作为获取信息的关键设备,其输出信号常面临微弱、易受干扰等问题,而放大电路的应用为传感器性能提升带来了诸多优势。
一、实现微弱信号的有效增强
工业传感器如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往往处于毫伏级甚至更低,难以直接被控制系统识别和处理。放大电路能将这些微弱信号放大至合适水平,像采用高精度运算放大器 OP07 构建的负反馈放大电路,可将热电偶输出的微弱热电势信号放大至 PLC 或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处理的 0 - 5V 电压范围。通过精准放大,使得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能被准确转换为可用数据,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确监测和控制提供有力支持,确保系统能基于可靠数据做出决策。
二、提升信号抗干扰能力
工业环境中充斥着大量电磁干扰、电源噪声等干扰源,传感器输出信号极易受到影响。放大电路可结合滤波功能,有效提升信号抗干扰能力。例如,利用电阻分压与 RC 滤波电路组成带通滤波结构,能滤除环境中的高频电磁干扰和低频噪声,再对信号进行放大。以机器人公司实用运放电路案例为例,通过两级滤波协同放大电路工作,使传感器信号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减少噪声对信号的干扰,保证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干扰导致的错误数据影响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适配不同类型传感器信号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输出信号特性各异,如有些是双极性微弱信号,有些是与物理量成正比的微弱电压信号。放大电路能够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对于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输出的双极性微弱信号,可先通过电压抬升电路将其转换为单极性信号,再利用同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进行放大;而对于其他类型传感器,也能通过调整放大电路的架构和参数,实现对不同信号的适配和有效处理,满足各类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需求,拓宽了传感器的应用范围。
四、保障信号传输的准确性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传感器采集的信号需要传输至控制系统进行处理。放大电路能够在信号传输前对其进行调理和放大,确保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失真、不衰减。通过合理设计放大电路,如在 RS - 485 通信信号放大中,加入包含放大、滤波和阻抗匹配功能的电路,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处理后再传输,可有效减少信号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干扰,保障信号准确无误地传输至控制系统,实现传感器与控制系统之间稳定、可靠的数据交互。
放大电路在电机驱动中的优点
(一)实现精准调速
在直流电机驱动中,放大电路能将微控制器输出的小功率脉宽调制(PWM)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如基于 MOSFET 的功率放大电路,通过改变放大后 PWM 信号的占空比,精准控制 MOSFET 的导通与截止时间,从而调节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压,实现对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对于交流电机,隔离放大电路结合多级放大与反馈技术,精确放大控制信号,改变供电电源的频率,达成对交流电机转速的精准调节,满足工业风机、水泵等设备对电机转速的多样化需求。
(二)提供足够驱动能力
电机运行需要较大的驱动功率,而控制电路(如微控制器)输出的信号功率往往较小,无法直接驱动电机。放大电路能够将微弱的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为电机提供足够的驱动电流和电压。例如在基于 IC8002 的音频放大器设计案例中,通过功率器件实现信号放大,类比到电机驱动,放大电路能确保电机获得足够的能量,正常启动和稳定运行,驱动工业生产线的传送带、机械手臂等大型负载。
(三)增强系统控制灵活性
借助不同类型的放大电路和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多种电机控制方式,如速度控制、转矩控制、位置控制等。例如,在一些高精度的工业自动化设备中,通过调整放大电路的参数和控制信号,能够灵活地切换电机的控制模式,使电机在不同工况下都能高效运行。同时,放大电路还可以与传感器配合使用,实现闭环控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
(四)信号隔离与抗干扰
在电机驱动系统中,强电和弱电部分共存,容易产生干扰。放大电路中的隔离放大电路可以有效隔离强电对弱电控制电路的干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比如在交流电机变频驱动中,采用隔离放大电路驱动逆变器中的功率器件(如 IGBT),防止功率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控制电路的正常运行,保障电机驱动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工作。
二、放大电路在电机驱动中的缺点
(一)增加系统成本
放大电路需要使用各类电子元器件,如高性能的运算放大器、功率晶体管(MOSFET、IGBT 等)、电阻、电容等,这些元器件的成本相对较高。此外,为了保证放大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可能还需要采用特殊的封装、散热措施以及高质量的印刷电路板(PCB),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对于一些对成本敏感的应用场景,放大电路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二)存在功率损耗
放大电路在工作过程中,电子元器件会产生一定的功率损耗,导致电路发热。尤其是在功率放大电路中,功率器件的导通电阻和开关损耗会使一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效率。例如,在大功率电机驱动系统中,如果放大电路的效率不高,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还需要额外的散热装置来降低元器件温度,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三)设计和调试难度较大
设计一个性能优良的电机驱动放大电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匹配、频率响应、稳定性等。同时,不同类型的电机和应用场景对放大电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在调试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试设备,对电路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量和优化,这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增加了设计和调试的难度与时间成本。
(四)可靠性影响因素多
放大电路中的元器件数量较多,任何一个元器件的失效都可能导致整个电路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影响电机的运行。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也会对放大电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例如,高温环境会加速电子元器件的老化,降低其性能和寿命;强电磁干扰可能会导致放大电路出现误动作或信号失真。因此,为了保证电机驱动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对放大电路进行严格的可靠性设计和测试。
放大电路在电机驱动中的应用具有实现精准调速、提供驱动能力、增强控制灵活性和隔离抗干扰等优点,但也存在成本较高、功率损耗大、设计调试难和可靠性影响因素多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场景,权衡利弊,合理选择和设计放大电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尽量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放大电路的缺点对电机驱动的具体影响
放大电路在电机驱动中虽有诸多优势,但它的缺点也不容忽视,这些缺点会对电机驱动系统的多个方面产生具体影响。
一、成本增加带来的限制
放大电路使用高性能元器件、特殊封装、散热措施以及高质量 PCB 等,大幅增加了系统成本。在一些预算有限的小型电机驱动项目中,过高的成本可能导致项目无法实施。例如,在一些对成本敏感的家用电器(如小型风扇、电动剃须刀)电机驱动系统设计时,采用放大电路会使产品成本超出市场预期,企业为保证利润和产品竞争力,可能会放弃使用放大电路,转而采用更简单、低成本但控制精度和性能稍差的驱动方式,这就限制了电机在这些场景下无法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控制 。
二、功率损耗引发的效率与散热问题
功率损耗致使电路发热,降低系统整体效率,还需要额外散热。在大功率工业电机驱动场景中,如冶金行业的大型轧钢机电机驱动,若放大电路效率低,大量电能转化为热能,不仅造成能源浪费,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还需要配备大型散热装置,如散热风扇、散热片甚至水冷散热系统。这些散热设备不仅占据空间,增加设备体积和重量,还会消耗额外电能,同时散热系统的维护也增加了成本和工作量。而且,散热不佳还可能导致放大电路元器件性能下降,进一步影响电机驱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设计调试难度大导致的开发周期延长
电机驱动放大电路设计需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调试依赖专业设备和经验,这大大增加了开发难度和周期。对于新兴的电机驱动产品研发,如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系统,时间就是市场竞争力。若因放大电路设计调试难度大,导致研发周期延长,可能错过最佳市场推广时机。同时,设计调试过程中反复修改电路参数、更换元器件,也会增加研发成本,还可能因赶进度而忽略一些细节,埋下潜在的质量隐患,影响电机驱动系统后期的正常运行。
四、可靠性问题影响电机稳定运行
放大电路元器件多,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可靠性难以保障。在一些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电机驱动系统,如矿山机械、野外作业设备中的电机,高温、高湿度、强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放大电路元器件失效或误动作。一旦放大电路出现故障,电机可能无法正常调速、启动或停止,甚至出现转速失控、异常发热等情况,不仅影响生产作业进度,还可能引发设备损坏、安全事故等严重后果 。
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复习(Ri、Ro)
输入电阻,从输入端往里看
Ri相当于信号源的负载,与信号源内阻串联分压
从稳定输入电压角度,Ri越大越好,使Ui越接近Us
从稳定输入电流角度,Ri越小越好,使Ii越接近Is
输出电阻,从输出端往里看
空载时负载没有输出电流,输出电压等于开路电压U’。
放大电路的输出相当于“放大电路负载的信号源”,输出电阻为“信号源内阻”
求解Ro:独立源置零,受控源保留,外加电源法
从稳定输出电压角度,Ro越小越好,使Uo越接近Uo’
从稳定输出电流角度 ,Ro越大越好,(相当于一个电流源,内阻为∞)输出电流恒定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大小,要视负载的需要而定
多级放大
几种典型的基本放大电路
戴维南等效
输出回路求UCEQ:由于RL分流,利用戴维南等效定理计算更方便,将输出回路等效为VCC’与Rc‘串联,VCC’是电路空载时端电压的值,即Rc、RL串联分压时RL上的电压
直接耦合共射放大电路
输出电阻与负载RL无关!!!!!!
阻容耦合共射放大电路
输入电阻与信号源内阻Rs无关!!!!!
输出电阻与负载RL无关!!!!!!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详细内容参见下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章节
放大电路的失真分析
静态工作点设置不合适,晶体管可能会工作在截止区或饱和区,无法保证对交流信号实现有效的放大。
失真,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与原有信号相比所发生的偏差(波形出现畸变)。
静态工作点设置不合适导致的两种失真
以NPN单管共射放大电路为例
截止失真
Q点过低,输入信号负半轴靠近峰值的某段时间内,无法满足发射结正偏(即此时UBE<Uon),导致T在截止区引起的输出波形失真
底部失真:ib、ic、Ui
顶部失真(截止失真):Uo<Vcc
消除截止失真:升高Q点
1. 增大基极电源(增大UBEQ)
2. 减小基极电阻Rb(增大UBEQ)
饱和失真
Q点过高,输入信号正半轴靠近峰值的某段时间内,无法满足集电结反偏(即此时UBE>UCE),导致T在饱和区引起的输出波形失真
顶部失真:ic
底部失真(饱和失真):Uo>UCES
消除饱和失真:降低Q点
1. 增大基极电阻Rb(减小IBQ、ICQ);
2. 减小集电极电阻Rc(增大UCEQ);
3. 更换一只β较小的管子
放大电路中存在的另一种失真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
输入电压再增大,就会产生失真的,输出电压极限的有效值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共射放大电路
静态工作点稳定
Q点会影响电路是否失真和Au、rbe等动态参数
影响Q点的主要因素:晶体管参数(温度变化,使β变化)
温漂:由温度变化引起Q点移动
T升高——β增大——ICQ增大——UCEQ减小
稳定的Q点:环境温度变化时,ICQ、UCEQ基本不变,即Q点在输出特性坐标平面中的位置基本不变
为使Q点稳定:直流负反馈;温度补偿
分压式电流负反馈Q点稳定电路 (实现了实现静态工作点稳定,)
(四电阻阻容耦合共射放大电路)
旁路电容Ce:静态、动态分离
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接法
共射放大电路
发射极是输入、输出的公共端
共集放大电路
静态分析
与共射放大电路类似,注意基极输入,发射极输出
集电极是输入、输出的公共端
动态分析
b、e在上方,c接地画在下方
电阻归置,e归置到b乘(1+β);b归置到e除以(1+β)
(大到小乘法,小到大除法)
Ri与输出侧有关,求解时,从输入端往里看将右侧电阻逐一向左边等效。e归置到b
Ro与输出侧有关,求解时,独力源短路,保留信号源内阻,从输出端往里看,将左侧电阻逐一向右边等效。b归置到e
注意:含有集电极电阻的共集放大电路中,静态分析要考虑Rc,动态分析时Rc可忽略。因为与电流源串联的电阻无用,不影响电流源所在支路的电流(该支路电流已被电流源固定),动态参数不变
共基放大电路
静态分析
与共射放大电路类似,注意发射极输入,集电极输出
基极是输入、输出的公共端
动态分析
e、c在上方,b接地画在下方
注意输入端、输出端,再进行归置
三种基本接法小结
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
什么是静态工作点?
三极管应用在放大电路时,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不失真;二是能放大
要想正常不失真的放大,必须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静态工作点是指三极管放大电路中,交流输入信号为零时,电路处于直流工作状态,这些电流、电压的数值可用三极管特性曲线上一个确定的点表示,该点习惯上称为静态工作点Q
静态工作点的作用
确定放大电路的电压和电流的静态值
选取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可以防止电路产生非线性失真
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是否设置得合适会直接影响到放大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估算法分析静态工作点
在共射基本放大电路中,已知:VCC=12V,RC=4KΩ,RB=300KΩ,β=37.5试确定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如何确定静态工作点
静态工作点是直流负载线与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交点
随着IB的不同静态工作点;会沿直流负载线上下移动。
若IBQ=240uA、ICQ=100mA、UCEQ=12V
直流负载线如图所示
饱和失真与截至失真
饱和失真:若偏置电阻Rb偏小,基极电流IBQ就较大,就会产生饱和失真
产生饱和失真的原因是:IBQ偏大时,静态工作点偏高,当输入信号正半周幅度较大时管子进入饱和区,iB增大无法使iC相应增大,出现饱和失真
截止失真:若偏置电阻Rb偏大,此时基极电流IBQ很小,出现截止失真
饱和失真的原因是输入信号过大,使得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截至失真的原因是输入信号过小,使得三极管处于截至状态
三极管放大电路主要参数
电压放大倍数Av=Vo/Vi
电压增益Gv=20lgAv (dB)
电流放大倍数Ai=Io/Ii
电流增益G=20lgAi(dB)
输入电阻Ri=Vi/Ii
输出电阻Ro=Vo/Io
功率放大倍数Ap=Po/Pi
功率增益Gp=10lgAp(dB)
总结
1、(1)三极管的放大条件是什么?
(2)三极管正常导通时硅管VBE和锗管VBE的导通电压分别时多是?
(3)三极管输出特性是反应那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那一级?
(2)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和电流放大各有什么特点?
(3)共基极放大电路主要用于那些场合?
3、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中,出现饱和失真和截至失真的原因是什么?
4、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5、(1)多级放大电路一般由那几部分组成?
(2)多级放大器耦合方式有那几种?
6、(1)什么是差模信号?
(2)零点漂移的原因是什么?
(3)差分放大器理想对称情况下有什么有点呢,比如克服零点漂移,还有那几个优点呢?
我的作业
题1
1.三极管这个厂放大信号:发射结应加正向电压,集电结应加反向电压
2.硅管VBE的导通电压约为0.7V,锗管VBE的导通电压约为0.3V
3.三极管输出特性反应了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
题2
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用于多级放大电路的中间级
2.只有电流放大作用,无电压放大作用,输入电阻大,输出电阻小,常用作实现阻抗匹配或作为缓冲电路来使用,也可作为多级放大器的输出级
3.共基极放大电路主要用于高频放大器、高频振荡器、宽频带放大器
题3
饱和失真的原因是输入信号过大,使得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截至失真的原因是输入信号过小,使得三极管处于截至状态
题4
温度影响、电源电压波动、元件参数改变
题5
1.输入级、中间级、输出级
2.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直接耦合
题6
1.从一个系统的一对输入端看,若信号的极性相反(同样,电流的方向相反)
差模又称串模,指的是两根线之间的信号差值;而共模噪声又称对地噪声,指的是两根线分别对地的噪声;所有的抗干扰措施都是针对共模噪声的
2.温度变化、电源被动
当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为零时,由于受温度变化,电源电压不稳等因素的影响,使静态工作点发生变化,并被逐级放大和传输,导致电路输出端电压偏离固定值而上下漂动现象
3.克服零点漂移、抑制共模信号、放大差模信号、零输入零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