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操作系统发展史
- 早期的计算机是以计算为核心的。
- 现在的计算机是以存储为核心的。
-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及其耗电,体积庞大,散热量特别高
-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轻便,且运算速度比较快,达到每秒几十万次
- 第三代计算机:白色大头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一个PCB上固化几十到上百个小硬件
- 第四代计算机: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一个板子上可以达到固化十万个硬件。
- 第五代计算机:超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
语言发展史:
- 计算机识别的是二进制,机器语言
- 汇编语言
- 高级语言:
- 面向过程语言 (C、C++ )
- 面向对象语言(C++,JAVA, Python)
1.1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一个软件,是一个能直接操纵硬件的一个软件。
1.1.1手工操作 —— 穿孔卡片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工作还在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此时还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
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内存,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针对数据运行;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
手工操作的两个特点:
- 用户独占全机。不会出现因资源已被其他用户占用而等待的现象,但资源的利用率低
- CPU 等待手工操作。CPU的利用不充分。
所以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人机矛盾: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手工操作方式已严重损害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利用率降为百分之几,甚至更低),不能容忍。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摆脱人的手工操作,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这样就出现了成批处理。
1.1.2批处理 —— 磁带存储
批处理系统:加载在计算机上的一个 系统软件 ,在它的控制下,计算机能够自动地、成批地处理一个或多个用户的作业(这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和命令)。
1.联机批处理系统:
主机与输入机之间增加一个存储设备——磁带,在运行于主机上的监督程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可自动完成:成批地把输入机上的用户作业读入磁带,依次把磁带上的用户作业读入主机内存并执行并把计算结果向输出机输出。完成了上一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