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库有外键的时候,使用 select_related() 和 prefetch_related() 可以很好的减少数据库请求的次数,从而提高性能。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详解这两个函数的作用。虽然QuerySet的文档中已经详细说明了,但本文试图从QuerySet触发的SQL语句来分析工作方式,从而进一步了解Django具体的运作方式。
实例背景
假定一个个人信息系统,需要记录系统中各个人的故乡、居住地、以及到过的城市。数据库设计如下:
models.py 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
PS:
注1:创建的app名为“QSOptimize”
注2:为了简化起见,qsoptimize_province 表中只有2条数据:湖北省和广东省,qsoptimize_city表中只有三条数据:武汉市、十堰市和广州市
prefetch_related()
对于多对多字段(ManyToManyField)和一对多字段,可以使用prefetch_related()来进行优化。或许你会说,没有一个叫OneToManyField的东西啊。实际上 ,ForeignKey就是一个多对一的字段,而被ForeignKey关联的字段就是一对多字段了。
作用和方法
prefetch_related()和select_related()的设计目的很相似,都是为了减少SQL查询的数量,但是实现的方式不一样。后者是通过JOIN语句,在SQL查询内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多对多关系,使用SQL语句解决就显得有些不太明智,因为JOIN得到的表将会很长,会导致SQL语句运行时间的增加和内存占用的增加。若有n个对象,每个对象的多对多字段对应Mi条,就会生成Σ(n)Mi 行的结果表。
prefetch_related()的解决方法是,分别查询每个表,然后用Python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继续以上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如果我们要获得张三所有去过的城市,使用prefetch_related()应该是这么做:
1 2 3 4 |
|
上述代码触发的SQL查询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