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具测试中,探针与 PAD(焊盘)的匹配度,直接决定了 “能否稳定接触” 和 “是否损伤 PAD”—— 就像穿鞋要合脚,给圆形 PAD 用尖头探针会打滑,给微小 PAD 用粗探针会压坏边缘。很多工程师选探针时只看 “能不能导电”,却忽略了 PAD 类型的核心差异,导致测试接触不良(故障率超 10%)或 PAD 损伤(报废率达 5%)。本文拆解 6 种常见 PAD 类型的适配逻辑,帮你选对探针,避免 “错配” 带来的麻烦。
一、基础认知:探针与 PAD 的 “匹配三要素”
选探针前,先明确 PAD 的三个关键特征,这是选型的核心依据:
-
尺寸:PAD 直径 / 边长(如 0.2mm、0.5mm、1mm),决定探针针尖直径;
-
材质:PAD 表面镀层(如镀金、镀锡、镀镍),决定探针表面处理;
-
布局:PAD 间距(如 0.15mm、0.3mm)与位置(如边缘、密集区),决定探针是否需要防干涉设计。
对应的,探针的三个关键参数需与之匹配:
-
针尖形状:影响接触面积(面积越大,接触越稳定);
-
针尖直径:需比 PAD 尺寸小 30%-50%(避免超出 PAD 边缘接触相邻线路);
-
表面镀层:需与 PAD 镀层兼容(防氧化、防电化学腐蚀)。
比如 0.3mm 镀金圆形 PAD,适配针尖直径 0.15-0.2mm 的镀金尖头探针,接触面积适中,且金金接触电阻小(<0.1Ω),能避免腐蚀。
二、6 种常见 PAD 类型的探针选型方案
不同 PAD 类型的结构、用途差异大,探针选型需 “对症下药”,以下是典型场景的适配方案:
1. 常规圆形 PAD(直径 0.3-1mm):尖头 / 圆头探针 “通用款”
常规圆形 PAD 是最常见的类型(如电阻、电容焊接 PAD),直径多在 0.3-1mm,表面多镀金或镀锡,布局间距>0.2mm,适配 “尖头” 或 “圆头” 探针:
-
尖头探针:针尖呈 45°-60° 锥形,直径 0.15-0.5mm(如 0.3mm PAD 配 0.15mm 针尖),适合 PAD 表面有氧化层的场景(尖头能刺破氧化层,保证接触电阻<1Ω)。比如镀锡 PAD(易氧化),用尖头探针测试,接触稳定性比圆头高 30%;
-
圆头探针:针尖呈半球形,直径 0.2-0.6mm(如 0.5mm PAD 配 0.25mm 针尖),适合镀金 PAD(表面光滑无氧化),接触面积比尖头大 2 倍,能减少对 PAD 的压痕(压痕深度<5μm),避免后续焊接时焊锡附着不良。
某消费电子厂测试 0.5mm 镀锡圆形 PAD 时,初期用圆头探针,因氧化层导致接触不良率 8%;换成尖头探针后,不良率降至 1%,效果显著。
2. 微小圆形 PAD(直径<0.3mm):超细尖头探针 “精准款”
微小圆形 PAD 常见于高频 PCB(如 5G 信号 PAD),直径多在 0.15-0.3mm,间距<0.2mm,表面多镀金(减少信号损耗),需用 “超细尖头探针”:
-
参数要求:针尖直径 0.08-0.15mm(如 0.2mm PAD 配 0.1mm 针尖),针尖长度<0.5mm(避免探针晃动),探针整体直径<0.3mm(防相邻探针碰撞);
-
材质选择:探针杆用钨钢(刚性好,不易弯曲),针尖镀金(与 PAD 镀层兼容,接触电阻<0.05Ω)。
比如测试 0.2mm 镀金微小 PAD,若用 0.2mm 直径的常规探针,会超出 PAD 边缘,导致与相邻 PAD 短路;换成 0.1mm 超细尖头探针后,精准落在 PAD 中心,短路风险降至 0.1% 以下。
3. 方形 PAD(边长 0.5-2mm):平头探针 “稳重型”
方形 PAD 多见于电源线路(如 VCC、GND PAD),边长 0.5-2mm,表面多镀厚铜(>30μm),需承载大电流(>1A),适配 “平头探针”:
-
参数要求:针尖呈平面(边长 0.3-1mm,如 1mm 方形 PAD 配 0.5mm 平头),接触面积比尖头大 5 倍,能承受 50-100g 的压力(避免大电流时接触点发热);
-
结构设计:探针内置大弹簧(弹力>200g),确保长期测试后弹力衰减<10%(普通探针衰减达 30%),适合高频次测试(>10 万次)。
某电源适配器厂测试 1mm 方形电源 PAD 时,用尖头探针因接触面积小,大电流测试时接触点温度升至 60℃(正常<40℃),导致测试数据漂移;换成平头探针后,温度稳定在 35℃,数据误差<1%。
4. 椭圆形 PAD(长轴 0.5-1.5mm,短轴 0.3-0.8mm):椭圆头探针 “适配款”
椭圆形 PAD 常见于连接器焊接(如 USB、HDMI 接口),长轴沿信号传输方向,短轴垂直方向,表面多镀金,需适配 “椭圆头探针”:
-
参数要求:针尖呈椭圆形(长轴 0.3-1mm,短轴 0.2-0.6mm,与 PAD 比例 1:1.2),接触面积与 PAD 匹配,避免因接触偏移导致信号损耗;
-
优势:椭圆头探针在 PAD 长轴方向的接触容错率更高(偏移 0.1mm 仍能稳定接触),比圆形探针的接触不良率低 50%。
比如测试 USB Type-C 接口的 0.8mm×0.4mm 椭圆形 PAD,用圆头探针时,若偏移 0.1mm,接触面积减少 40%;用椭圆头探针(0.7mm×0.35mm),偏移 0.1mm 后接触面积仅减少 10%,信号传输更稳定。
5. 异形 PAD(如 U 型、L 型):定制化探针 “特供款”
异形 PAD 多在特殊结构 PCB 中出现(如汽车 PCB 的边缘 PAD、医疗设备的异形线路),形状不规则(如 U 型开口朝向边缘、L 型拐角处有测试点),常规探针无法适配,需 “定制化探针”:
-
定制方向:根据 PAD 形状设计针尖(如 U 型 PAD 配 U 型凹槽针尖,L 型 PAD 配拐角型针尖),确保针尖与 PAD 贴合面积>70%;
-
注意事项:定制探针需提供 PAD 的 3D 模型,制作周期比常规探针长 3-5 天,成本高 2-3 倍,但能避免 “因形状不匹配导致的漏测”。
6. 盲孔 PAD(表面开口直径 0.2-0.5mm,孔深 0.3-1mm):带导向柱的尖头探针 “深入款”
盲孔 PAD 是多层 PCB 的内层线路延伸(如内层信号通过盲孔引至表层),表面开口小,孔内有镀层,常规探针易 “滑出孔外”,需用 “带导向柱的尖头探针”:
-
结构设计:探针头部有直径 0.1-0.3mm 的导向柱(比盲孔开口小 0.05-0.1mm),插入盲孔后起定位作用,针尖(直径 0.08-0.2mm)深入孔内接触孔壁镀层;
-
优势:导向柱能避免探针偏移,接触成功率比常规尖头探针高 80%,且针尖深入孔内,能检测盲孔内部的导通情况(如孔壁铜箔是否脱落)。
三、选型避坑:3 个易忽略的关键细节
1. 不要只看尺寸,忽略 PAD 镀层与探针镀层的兼容性
-
错误案例:镀镍 PAD 用镀银探针,两者会发生电化学腐蚀(镍银电位差大),1 个月后探针针尖氧化,接触电阻从 0.1Ω 升至 10Ω;
-
正确搭配:镀金 PAD 配镀金探针、镀锡 PAD 配镀锡 / 镀金探针、镀镍 PAD 配镀镍 / 镀金探针,避免腐蚀。
2. 不要过度追求 “细针尖”,忽略刚性
-
错误案例:0.2mm 微小 PAD 用 0.08mm 直径的钨钢探针(刚性足够),但某厂为节省成本用黄铜探针(刚性差),测试时探针弯曲率达 10%,导致接触偏移;
-
正确选择:针尖直径<0.1mm 时,探针杆材质必须选钨钢(刚性>3000MPa),避免弯曲。
3. 不要忽略 PAD 布局,导致探针干涉
-
错误案例:0.3mm 间距的密集 PAD,用直径 0.3mm 的探针,相邻探针碰撞率达 20%;
-
正确选择:探针整体直径需比 PAD 间距小 50%(如 0.3mm 间距选直径<0.15mm 的探针),或选用 “错位排列” 的探针座,避免干涉。
治具探针选型的核心不是 “选最贵的”,而是 “选最适配的”—— 就像给不同脚型选鞋,只有贴合 PAD 的尺寸、形状、材质,才能在保证测试精度的同时,避免损伤 PAD。掌握这些匹配逻辑,不仅能减少测试故障,还能延长探针寿命(适配的探针寿命比错配的长 2-3 倍),降低整体测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