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中控、工业设备操作面板、医疗仪器按键等场景中,按键触点每天要承受数十次甚至数百次按压,若耐磨性能不足,很快会因金层磨损露出基底,导致接触电阻飙升、按键失灵。而 “厚金 + 镍底” 的组合,凭借厚金的高硬度与镍底的强支撑,成为按键触点的主流选择 —— 这里的 “厚金” 通常指 1-3μm 的电镀硬金(含钴 / 镍硬化剂),“镍底” 是 3-5μm 的化学镀镍磷合金层。今天我们通过一组实测,拆解厚金 + 镍底在按键触点中的耐磨表现,看看不同参数的组合如何应对高频按压 “考验”。
一、先明确:测试方案为何这样设计?贴近真实按键场景
要让测试结果有参考价值,必须还原按键触点的实际工作环境。本次测试以 “汽车中控按键” 为原型(日均按压 50 次,设计寿命 30 万次),确定以下核心测试参数:
1. 样本设计:3 组不同厚度组合,覆盖主流选型
选取 PCB 按键触点专用基材(FR-4,铜箔 1oz),制作 3 组厚金 + 镍底样本,每组 20 个触点,仅调整金层厚度(镍底厚度统一为 4μm,磷含量 8%-10%,硬度 450 HV)
2. 测试设备与参数:模拟真实按压
采用 “按键寿命测试机” 模拟按压场景,关键参数参考汽车行业标准:
-
按压力度:5N(符合汽车中控按键常规力度,过大会加速磨损,过小无参考意义);
-
按压频率:1 次 / 秒(模拟人正常按键速度);
-
按压次数:分 4 个节点测试(1 万次、5 万次、10 万次、30 万次),每次测试后抽样 5 个触点检测;
-
环境条件:25℃/50% RH(常温常湿,避免温湿度对磨损的额外影响)。
3. 核心测试指标:量化耐磨性能
不再仅凭 “外观是否磨损” 判断,而是通过 3 个量化指标评估:
-
磨损深度:用台阶仪测量金层磨损后的厚度变化,若磨损深度≥金层初始厚度的 80%,判定为 “金层濒临失效”;
-
接触电阻:用四探针测试仪测触点接触电阻,初始值 <5mΩ,若升至> 10mΩ,判定为 “电气性能失效”;
-
表面形貌:用扫描电镜(SEM)观察触点表面,若出现 “基底暴露”(露出镍底),判定为 “物理失效”。
二、实测结果:3 组样本差异显著,厚金厚度决定 “抗造” 能力
经过 30 万次按压测试,3 组样本的耐磨表现呈现明显梯度,厚金厚度对寿命的影响一目了然,具体结果可分为 “阶段性变化” 和 “最终失效对比”:
1. 阶段性磨损:厚金越厚,磨损速度越慢
(1)1 万次按压:所有样本无明显磨损
-
磨损深度:A/B/C 组均 < 0.1μm(金层厚度损失 < 10%);
-
接触电阻:均维持在 4-6mΩ(接近初始值);
-
SEM 观察:表面平整,无划痕或变形 —— 这是因为初期按压仅磨损金层表面的微小凸起,未触及主体结构。
(2)5 万次按压:A 组开始出现轻微磨损
-
A 组(1μm 厚金):磨损深度 0.25μm(损失 25%),接触电阻升至 7-9mΩ,SEM 可见少量细小划痕;
-
B 组(2μm 厚金):磨损深度 0.18μm(损失 9%),接触电阻 5-7mΩ,表面基本平整;
-
C 组(3μm 厚金):磨损深度 0.12μm(损失 4%),接触电阻 4-6mΩ,无明显磨损痕迹 —— 此时厚金厚度优势已显现,3μm 厚金的磨损速度仅为 1μm 的一半。
(3)10 万次按压:A 组濒临失效,B/C 组稳定
-
A 组:磨损深度 0.85μm(损失 85%),接触电阻 11-13mΩ(已超失效阈值),SEM 观察到局部镍底暴露(约 5% 面积),判定为 “濒临失效”;
-
B 组:磨损深度 0.4μm(损失 20%),接触电阻 6-8mΩ,表面划痕增多但无基底暴露;
-
C 组:磨损深度 0.25μm(损失 8.3%),接触电阻 4-7mΩ,仅边缘有轻微磨损 ——10 万次按压后,1μm 厚金已无法满足需求,而 2μm 以上厚金仍稳定。
(4)30 万次按压:A 组完全失效,C 组仍合格
-
A 组:磨损深度 1.1μm(金层完全磨损,露出镍底),接触电阻飙升至 50-80mΩ,按键完全失灵,判定为 “完全失效”;
-
B 组:磨损深度 0.9μm(损失 45%),接触电阻 9-11mΩ(临界失效),SEM 可见 15% 面积镍底暴露,勉强满足 30 万次寿命但余量不足;
-
C 组:磨损深度 0.6μm(损失 20%),接触电阻 5-8mΩ(合格),仅局部有划痕无基底暴露,完全满足设计寿命 ——3μm 厚金 + 4μm 镍底的组合,在 30 万次按压后仍能稳定工作。
2. 镍底的 “隐形作用”:不止是 “基底”,更是 “耐磨助手”
测试中发现,镍底并非仅起 “支撑金层” 的作用,其高硬度特性还能间接提升耐磨性能:
-
当厚金磨损至剩余厚度 <0.5μm 时,镍底的高硬度(450 HV)会 “承接” 部分按压应力,减缓金层进一步磨损 ——B 组在 20 万次按压后,金层剩余 0.6μm,若无镍底支撑,磨损速度会加快 30%;
-
镍底与金层的结合力(通过划格测试,附着力达 5B 级)能防止金层 “整片脱落”,A 组虽金层完全磨损,但未出现金层剥落,而是均匀磨损,避免了 “突然失效”。
某汽车电子厂商的补充测试也证实:无镍底的 1μm 厚金触点,15 万次按压就完全失效;而有 4μm 镍底的同厚度金层,失效次数延长至 22 万次,镍底的辅助作用显著。
三、失效原因分析:厚金磨损的 “两个关键阶段”
从测试结果看,厚金 + 镍底按键触点的磨损失效,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失效机制不同:
1. 第一阶段:金层表面磨损(0-10 万次,针对 A 组)
高频按压下,按键弹片与金层表面反复摩擦,导致金层表面的致密柱状晶结构被破坏,形成微小划痕。此时磨损主要集中在金层表面,接触电阻缓慢上升 —— 若金层厚度不足(如 A 组 1μm),这个阶段很快会过渡到第二阶段。
2. 第二阶段:金层变薄 + 镍底暴露(10 万次后)
当金层磨损至剩余厚度 <0.3μm 时,镍底开始暴露,由于镍的导电性(电阻率 6.99μΩ・cm)远低于金(2.44μΩ・cm),接触电阻会 “断崖式上升”。同时,镍暴露后易氧化(形成 NiO,电阻率更高),进一步加剧接触不良,最终导致按键失效。
C 组(3μm 厚金)之所以能抗 30 万次按压,就是因为 30 万次后金层仍剩余 2.4μm,未进入 “镍底暴露” 阶段,始终保持金层的低电阻特性。
厚金 + 镍底的耐磨核心是 “厚度匹配”
厚金 + 镍底在按键触点中的耐磨性能,本质是 “厚金抗磨损 + 镍底强支撑” 的协同作用 —— 厚金厚度决定了 “抗磨损的基础能力”,镍底则决定了 “磨损后的缓冲能力”。测试证实:3μm 厚金 + 4μm 镍底的组合,能完美应对 30 万次高频按压,是汽车、工业等高端场景的最优解。
对工程师来说,设计按键触点时无需盲目追求 “越厚越好”,而是要根据 “按压次数” 反推厚金厚度,结合镍底的支撑作用,实现 “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毕竟,对按键触点而言,“刚好能抗到设计寿命” 的厚金 + 镍底,才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 而本次测试,正是为这种 “精准选型” 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