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计算主体性:数据时代的人性与设计反思
1. 可计算主体性的历史与概念基础
在1862年,有人宣称爱情如同其他人类现象一样存在规律。而后来,也有机构声称能编写爱情算法,且这些算法具有预测性,能帮助人们找到爱情。这中间的发展,引出了可计算主体性这一概念。
可计算主体性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些历史和概念线索之上:
- 生物政治学 :它与对人类群体的管理和控制相关,为可计算主体性提供了一种宏观的社会治理视角。
- 便利的价值 :人们对便捷生活的追求,促使技术不断发展以满足这一需求,从而推动了可计算主体性的发展。
- 计算作为解放的反文化理念 :计算技术曾被视为一种解放力量,打破传统的限制,为可计算主体性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 控制论的兴起 :控制论源于二战时期的军事应用,它将一切视为信息处理系统,这种理论与政治、经济思想结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看待人和社会的方式。
这些思想共同支持了一种基于“自由”市场的信息交换治理形式,描绘出人们或多或少自私地优化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画面。
如今,设计界面处于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有一种奇特的个人主义,他们迷恋能提升便利的技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身体视为需要克服的限制。这些技术运用了控制论的原理,使得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由更小信息处理单元组成的信息处理器,只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形式获得正确的信息,就能做出符合自身利益且有利于系统优化的决策。这也催化了对一切事物数据收集的动力。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展示了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