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微信读书的依赖度越来越大,除了电子屏观感不如kindle墨水屏这个底层缺点外,其余各方面已形成碾压之势。一是社交性,虽然微信读书的理念是极度简洁,让用户专注在读书上(不得不赞叹产品团队的理念,相信他们的愿景,是希望所有人养成读书的习惯)。但由于每周阅读排名,以及历史记录排名的存在,还是会些许倒逼自己,多读书。以往拿起手机,刷几个公众号长文,同样的时间不如花在微信读书上。公众号作为资讯获取渠道是便捷的,但不会有助于你的思考性,也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扩容。此外每个月、每年可以查看报表,分析自己的读书状况;
二是有声读书功能,除了文学性书籍涉及到对话时,听起来有些别扭,AI声音已近似人声。从此得到、樊登上的XX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功能可以弃用了,一小时的时间为何不去直接去听书呢,省去一道加工环节。从此跑步、徒步、骑单车再也不愁听什么了;
三是标记、评论功能,这是纸质书永远无法实现的功能点。对于专业名词,往往已有其他读者在评论中添加说明,省去查找功夫。而阅读过程中的任何想法,在书中直接标注,比看实体书&用笔记录高效太多。工具永远在更新,不接纳新工具的人,会被渐渐淘汰,因为效率上就已经输了;
四是今日发现的最大亮点,微信读书上的所有笔记,可按照单本书导出!对微信读书的迭代没有关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增加的功能(应该不是一开始就开发出来的吧)。但此功能一出,评论功能得到了质的提升。exited to have。之前在看红宝书时,触动良多,做了许多笔记。但遗憾只能留在APP上,无法转为个人资产,因此对于输出笔记少了许多积极性。但有了这个功能,可以毫无顾虑地将微信读书作为个人提升的资源池,将个人加工后的内容归到资产库中。此外导出到印象笔记,格式十分友好。牛掰。。。。
红宝书上的笔记如下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刘宝红
136个笔记
供应链管理与“盲人摸象”
但是,整个过程花了二三十年。2002年,美国采购经理人联合会(NAPM)更名为供应管理协会(ISM),是这一过程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供应管理正式成为主流。在国内,采购的这一转变参差不齐:一流的企业在采购的组织、系统和流程上与北美差距甚小,而更多的企业则继续在“小采购”的泥淖里打滚。
与采购管理的围绕订单处理相对应,供应管理更侧重供应商的战略管理,通过分析开支、确认需求、评估供应商、选择供应商、签订协议、管理供应商来确保以合适的成本保质、保量地获取资源。从时间跨度上讲,供应管理向前延伸到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从公司阶层上讲,供应管理延伸到对公司的资产、现金流等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盈利。
当然,有时候物流管理也会涉及采购、生产、包装和客户服务等。它不但要优化物流的各环节,而且要考虑与其他职能的集成。
有趣的是,查一下几十年前的定义,物流管理还包括采购,采购被视作入厂物流(inbound logistics,即把原材料、半成品等运入厂区)的一部分,这也与当时竖向集成为主、采购的地位低下不无关系。在有些公司,比如欧洲的一些公司,负责订单处理的采购员汇报到物流部门,而不是采购部门。中国有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与采购网。美国有些研究采购的博士原先毕业于物流管理系。
固化、优化流程,才能体现做重复事务工作的价值。做了一百件重复工作,这不是可以汇报的结果,把一百件减少到五十件,或者实现自动半自动批量处理,才有价值
运营管理的价值就体现在对这些系统的设计、运营和改进。而且只有从日常运营的繁杂琐事中上升到流程、系统的实质问题并改进,运营管理者才能脱颖而出。
供应链:我们离集成管理还有多远
流程无法满足业务,又无法驱动变更,只能修补至少不过分阻碍业务开展,且各流程越来越难以打通;系统同样的问题,客制化越来越多,各自维护内部数据
流程有,但满是补丁,效率低下;系统也有,而且很多——总公司、分公司、各部门往往都有自己的系统,但互不搭接,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流不通畅。
导致没有信服力,忽视po交期日期,等你来催我了我再弄呗
这么年轻的采购员,根本就不是大供应商的对手
复杂度是供应链管理的大敌
不同场景,都可以跑通,符合其规则
一个公司之所以是行业的佼佼者,好的技术、产品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复杂度的控制与管理。
熵在变大,需要持续规划,降低复杂度
复杂度影响公司的灵活性、分散公司的采购量、降低供应商的应对弹性,也降低公司的库存、资金、人力资源利用率,影响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应对能力。它处处束缚采购方和供应商的手脚,增加管理难度,消耗更多人力、设备、产能,造成更多库存,浪费更多时间。
(2)月度预测,10种产品,每种都有25种型号,需要250个数据点;
(3)100个销售人员,月度预测,10种产品,每种都有25种型号。那意味着每月有25000个数据点!这么多数据点,准确预测的可能性有多高?为了不让客户失望,不丧失市场份额,公司和供应链就只能维持多余产能、维持高库存水平,但这样又系统提高供应链的成本,降低供应链的竞争力。
本土企业快速发展二三十年后,资金充沛,机会多多,决定做什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难时,复杂度大增就成了企业的通病。跨行、跨界、大规模进军差异化市场,企业无序扩张、不断试错的结果是产品种类、型号大增,组织、系统和流程的复杂度跟着上升,导致供应链的效率低下、成本上升、速度下降。
类似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面对内部同事,也要先记录、分析,从而区分want及need
需要的与想要的如何区分?
系统思维,每个职能部门只能得出特定目标下的最优解,但需要系统的综合最优解
那解决方案就是跨职能协作,通过协作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是供应链管理的根本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表面上产品的复杂度是设计、营销的问题,其实解决方案也取决于供应链运营的努力。
大多数创新,都是已有基本元素的重新组合,或者跳转应用场景
所以非标件是难免的。不过,这跟没有约束的创新还是两回事
针对不同职能部门,要让其理解复杂度对其带来的影响,成为复杂度问题的干系人,才会产生作用力
也只有理解了,才能有决心来控制——复杂度控制技巧重要,决心更重要。
方法永远比问题多。且方法一定是简单的,复杂的方法不要去做,但场景要想全
我相信,复杂的问题都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如果解决方案不够简单的话,那往往是我们还没找到简单的解决方案。
我相信,复杂的问题都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如果解决方案不够简单的话,那往往是我们还没找到简单的解决方案。
问题大都是系统,而系统有一定的纠偏功能,时间长了总会达到某种平衡。不理解问题,找不到根本的解决方案,此时尝试解决往往会打破平衡,让问题变得更复杂、恶化。所以,暂时的不作为并不一定是坏事。
系统太大,偶然偏差的后果会被系统纠正或掩盖。因此显现的问题,大多反应的是系统h(x)
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在大公司,偶然性就很小,必然性就很大,大都是制度、流程、企业文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