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与密码学概述
1. 引言
量子计算和通信的原理起源于1970年,当时斯特凡·威斯纳(Stephan Wiesner)提出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和密码学领域多项改进基础的讨论论文,引入了不可克隆理论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表明量子状态无法被复制。
1973年,查尔斯·贝内特(Charles Bennett)引入了可变经典图灵机,这为量子图灵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1980 - 1982年,保罗·贝尼奥夫(Paul Benioff)开发了量子图灵机的第一个概念,其提出的模型结构基于量子力学哈密顿量。
1982年,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证明经典方法无法有效且高效地复制量子力学方案,并建议构建量子系统结构只能基于量子定律和原理。同年,伍特斯(Wootters)和祖雷克(Zurek)确定了不可克隆定理及其在量子计算和相关领域的深远影响,该定理防止了未识别随机量子比特的复制。
1984年,贝内特和布拉萨德(Brassard)认识到量子态的传输对保障通信系统至关重要,开发了第一个量子密钥分发方法,即后来的BB84协议,该协议于1989年得到实际应用。1985年,大卫·多伊奇(David Deutsch)提出利用量子系统比经典系统更快、更高效地解决计算问题的想法。
1992年,查尔斯·贝内特和斯特凡·威斯纳开创了超密编码原理,每个量子比特可以传输两个经典比特。1993年,查尔斯·贝内特等人引入了量子隐形传态原理,通过经典通信和最大共享量子纠缠在远距离各方之间传输量子信息。
与经典计算机不同,量子计算机可以通过同时利用所有潜在变换来提高处理能力并完成许多任务。经典计算机将数据转换为比特(0或1),而量子计算机使用可以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