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1530)
- 资源 (14)
- 收藏
- 关注
原创 架构实战——架构重构内功心法第二式(合纵连横)
架构重构需要有效的沟通策略。技术术语如"可扩展性"、"耦合"等难以被非技术人员理解,应转换为具体问题描述,并用数据支撑(如开发效率、故障影响等)。与其他系统协调时,需换位思考,强调双赢和长期收益,避免"对公司有利"等空泛说辞。若对方优先级不同,可灵活调整计划,明确后续启动时间,分阶段推进重构。关键在于用事实说话,找到各方利益结合点,避免技术术语造成的沟通障碍。
2025-07-30 23:35:12
391
原创 架构实战——架构重构内功心法第一式(有的放矢)
这三个系统重构的方案,现在回过头来看,感觉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当时做分析和决策时,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以 M 系统为例,当时我们接手后遇到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数据经常出错。M 系统是单机,单机宕机后所有后台操作就不能进行了。性能比较差,有的操作耗时好久。界面比较丑,操作不人性化。历史上经过几手转接,代码比较混乱。业务数据和游戏数据耦合,开发效率很低。以上这么多问题中识别出重构的目标,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而如果想一下全部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人力和时间又不够!
2025-07-30 22:48:31
349
原创 架构实战——互联网架构模板(“平台”技术)
本文介绍了运维平台、测试平台、数据平台和管理平台四大技术平台的核心职责与设计要素。运维平台聚焦配置、部署、监控、应急四大功能,强调标准化、平台化、自动化和可视化;测试平台通过用例管理、资源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管理实现测试自动化;数据平台包含数据管理、分析和应用三个层次,构建完整的数据处理体系;管理平台则专注于权限管理,通过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保障系统安全。这些平台通过系统化设计,有效提升了技术运维效率、测试质量、数据价值挖掘和安全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架构提供关键支撑。
2025-07-29 23:27:51
396
原创 架构实战——互联网架构模板(“用户层”和“业务层”技术)
本文总结了互联网架构中的用户层和业务层关键技术。在用户层,主要涉及单点登录(SSO)、授权登录(OAuth 2.0)等用户管理技术,以及消息推送和存储云/图片云解决方案。业务层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复杂度管理,通过"拆"(微服务架构)和"合"(虚拟业务域)的方式应对系统膨胀问题。文章以电商系统为例,展示了从单体到微服务,再到业务域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分层架构和微服务模式在应对业务复杂度中的重要作用。
2025-07-29 22:41:21
918
原创 架构实战——互联网架构模板(“网络层”技术)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系统架构中的关键负载均衡技术及应用场景。首先分析了DNS、Nginx、LVS、F5等不同层级的负载均衡方案及其优缺点,指出DNS适合地理级别均衡,而Nginx等更适合机器级别均衡。其次阐述了CDN"以空间换时间"的加速策略,通过内容就近缓存提升访问速度。最后讨论了多机房和多中心架构,比较了同城、跨城、跨国机房的灾备方案,强调多中心在数据一致性和事务性处理上的挑战。文章指出负载均衡、CDN和多中心架构是构建高可用分布式系统的核心技术,需要根据业务特性选择合适方案。
2025-07-29 21:56:53
660
原创 架构实战——互联网架构模板(“开发层”和“服务层”技术)
本文总结了互联网开发中的关键分层技术。在开发层,强调统一开发框架的重要性,建议选择成熟稳定的技术栈;介绍Web服务器选型与容器技术的应用趋势。服务层重点分析配置中心、服务中心和消息队列三大核心组件:配置中心解决多系统配置管理难题;服务中心通过服务名字系统或总线系统实现高效服务调度;消息队列则有效解耦系统,实现异步通信。文章通过架构图展示各组件设计,并指出技术选型需要平衡成熟度与业务需求,合理运用开源方案可大幅提升开发效率。
2025-07-28 22:51:09
879
原创 架构实战——互联网架构模板(“存储层”技术)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行业数据存储技术的演进路径。SQL关系型数据库仍是核心,但面临性能瓶颈时需分库分表,大公司会构建统一存储平台;NoSQL作为补充,适合处理非结构化数据,规模化后也需要平台化管理;小文件存储(如图片)通常直接采用开源方案构建统一平台;大文件存储(如视频、日志)则主要依赖Hadoop等成熟生态。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数据存储会经历从单机到集群再到平台化的演进过程,关键在于平衡性能、复杂度和运维成本。不同规模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和演进节奏。
2025-07-28 22:11:15
657
原创 可扩展架构模式——微服务架构最佳实践应该如何去做(方法篇)
本文总结了微服务架构设计的关键要点。在服务粒度方面,建议根据团队规模动态调整,初期可粗放拆分,随团队扩张逐步细化。拆分方法包括:基于业务逻辑划分(需平衡职责范围)、基于可扩展性(区分稳定/变动服务)、基于可靠性(隔离核心/非核心服务)和基于性能(解耦高负载模块)等维度,可组合使用。作者特别强调微服务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动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议按优先级分阶段建设:先构建服务发现、路由、容错等核心组件,再逐步完善接口框架、API网关、自动化工具链和运维监控体系。对于中小团队,可借助Spring Cloud等开源方案
2025-07-28 21:20:11
763
原创 可扩展架构模式——深入理解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与SOA的关系及潜在陷阱分析 本文探讨了微服务与SOA架构的关系与区别,指出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架构理念:SOA适用于复杂异构的企业系统,强调ESB和服务兼容性;微服务则更适合轻量级互联网应用,强调细粒度服务和快速交付。文章通过对比表展示了二者在服务粒度、通信方式、交付模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差异。 同时,文章揭示了微服务架构的潜在陷阱:服务划分过细导致系统复杂度指数级增长;团队效率因服务数量过多而下降;长调用链引发性能问题和故障定位困难;缺乏自动化支撑和服务治理系统会抵消微服务的优势。这些陷阱提醒架构师需谨
2025-07-25 22:52:04
928
原创 可扩展架构模式——传统的可扩展架构模式(分层架构和SOA)
本文介绍了两种常见的系统架构模式:分层架构和SOA架构。分层架构通过将系统划分为不同层级(如C/S、B/S、MVC等)来隔离关注点,核心在于保持各层边界清晰。SOA架构则面向企业级服务整合,通过服务、企业服务总线(ESB)和松耦合三大关键概念,解决企业内部IT系统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两种架构的设计原理、典型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其中特别指出SOA架构中ESB虽然功能强大但也带来了实现复杂性。这些架构模式为不同规模的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7-25 22:07:18
845
原创 可扩展架构模式——可扩展架构的基本思想和模式
本文探讨了可扩展性架构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常见拆分方式。核心观点是“拆”这一关键思想,即通过将系统拆分为更小部分来降低修改范围和风险。文章介绍了三种主要拆分思路:面向流程拆分(按业务阶段划分)、面向服务拆分(按系统服务划分)和面向功能拆分(按具体功能划分),并通过TCP/IP协议栈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两个案例详细说明。每种拆分方式都有其对应的可扩展性优势:流程拆分只需修改特定层级,服务拆分只需变更相关服务,功能拆分只需调整特定功能模块。最后指出这些架构方式可以组合使用,如微服务架构中可同时采用分层和微内核设计。整
2025-07-24 23:08:08
872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如何应对接口级的故障
本文摘要: 接口级故障表现为系统响应缓慢、超时或异常,主要由于系统压力过大或外部依赖问题。解决核心在于优先保障核心业务和大多数用户,常用方法包括:1)降级,通过系统后门或独立系统关闭非核心功能;2)熔断,停止故障外部接口调用以避免拖垮自身系统;3)限流,基于请求量(如总量/时间量)或资源使用(如CPU、队列)控制流量,采用时间窗(固定/滑动)或桶算法(漏桶/令牌桶)实现。漏桶算法适合突发流量场景,而令牌桶则允许一定流量波动。这些方法需结合业务特点动态调优阈值。(149字)
2025-07-24 22:21:14
1073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异地多活设计步骤
本文介绍了异地多活架构设计的四个关键步骤:业务分级、数据分类、数据同步和异常处理。首先通过访问量、核心性和收入贡献等标准筛选核心业务;然后分析业务数据的数据量、唯一性、实时性、可丢失性和可恢复性等特征;接着根据不同数据特点设计存储系统同步、消息队列同步或重复生成等同步方案;最后采取多通道同步、同步与访问结合、日志记录和用户补偿等措施应对数据异常。文章以用户管理系统为例,详细说明了每个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设计要点,为构建高可用异地多活系统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025-07-24 21:34:39
671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异地多活设计的技巧
摘要:跨城异地多活架构设计的关键技巧 本文总结了异地多活架构设计的四个核心技巧:1)优先保证核心业务(如登录)的多活,而非所有业务;2)只保证核心数据的最终一致性,而非所有数据实时同步;3)采用消息队列、二次读取、回源获取等多种数据同步方式组合,而非单一依赖存储系统同步;4)接受无法100%可用的事实,保证绝大部分用户的体验即可。文章通过用户子系统案例,详细分析了注册、登录等业务实现多活的具体挑战和解决方案,强调架构设计要聚焦核心业务、容忍部分数据延迟,通过灵活的技术组合实现业务高可用。
2025-07-23 22:46:55
1025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业务高可用的保障(异地多活架构)
文章摘要 异地多活架构通过在不同地理位置部署多个业务系统来提高系统可用性。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同城异区(同一城市不同区域机房,网络延迟低)、跨城异地(不同城市机房,应对极端灾难但复杂度高)和跨国异地(不同国家机房,适合特定场景)。应用场景取决于业务需求,金融类系统通常仅适用同城异区,而新闻网站等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可采用跨城异地。该架构虽能提升系统可靠性,但会显著增加复杂度和成本,需根据业务特点权衡实施。
2025-07-23 21:53:43
899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如何设计计算高可用架构
计算高可用架构设计摘要 计算高可用架构通过服务器冗余实现故障容错,核心设计围绕任务管理展开。主要架构包括: 主备架构:主机执行任务,备机待命,故障时需人工切换至备机。分为冷备(备机未启动)和温备(备机已启动),适合低频后台系统。 主从架构:主机和从机分别执行不同任务,需任务分类器支持。相比主备架构能更好利用硬件资源,但设计复杂度更高。 集群架构: 对称集群(负载均衡):各节点平等,自动分配任务并检测故障 非对称集群(如Master-Slave):角色分工,需复杂选举机制(如ZAB/Raft) 设计关键点在于
2025-07-23 19:10:43
1218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数据集群和数据分区
本文介绍了数据集群和数据分区的架构设计。数据集群分为数据集中集群和数据分散集群,前者采用主备/主从模式,后者通过分散数据提升处理能力。数据分区则通过地理分布规避大规模故障,分为集中式、互备式和独立式三种复制规则。两种架构各有复杂度:数据集群需解决复制、状态检测和故障切换问题;数据分区需考虑数据量、分区规则和复制策略。设计选择需权衡业务需求、扩展性和成本,如数据集中集群适合中小规模,数据分散集群适合海量数据场景。
2025-07-22 22:58:51
704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高可用存储架构(双机架构)
本文探讨了高可用存储架构中的数据冗余机制,重点分析了三种主流双机高可用方案:主备复制、主从复制和双机切换。主备复制通过数据备份实现简单冗余但不承担业务负载;主从复制扩展了读能力但存在数据一致性问题;双机切换引入自动故障转移机制,细分为互连式、中介式和模拟式三种实现方式,在状态传递、切换决策和数据冲突处理等方面各有优劣。文章指出,实际架构选择需权衡业务特性(读写比例)、复杂度与成本等因素,中介式方案因ZooKeeper等成熟组件的支持而更具实践价值。
2025-07-22 21:56:26
825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FMEA方法(排除架构可用性隐患的利器)
FME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可用性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系统潜在故障及其影响程度来评估架构设计的可靠性。在软件架构领域,FMEA从用户功能点出发,分析故障模式、影响范围、严重程度、故障原因及其发生概率,综合评估风险等级。该方法通过量化描述故障现象(如"MySQL响应达3秒")和影响(如"20%用户无法登录"),结合已有措施(检测告警、容错等)和规划改进方案(技术或管理手段),帮助识别架构隐患并制定优化策略。FMEA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系统化的分析框
2025-07-22 19:09:45
633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CAP 细节
摘要:本文深入解析了CAP理论的关键细节及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并与ACID、BASE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CAP理论强调数据粒度的选择(CP或AP),指出正常运行时可以同时满足CA,分区期间需根据场景取舍C或A。文章还探讨了ACID的事务特性与CAP的一致性差异,以及BASE理论如何通过基本可用、软状态和最终一致性来补充CAP的AP方案。通过具体案例(如用户管理系统)说明了不同数据类型应采用不同策略,并指出网络延迟对一致性的实际影响。这些理论为分布式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框架。
2025-07-21 22:11:05
954
原创 高可用架构模式——CAP 定理
摘要 CAP理论指出分布式系统在读写操作中无法同时满足一致性(C)、可用性(A)和分区容错性(P)。第二版定义更精确,强调互联共享数据的系统,并限定为读写场景。一致性要求客户端读取最新写入结果;可用性要求非故障节点在合理时间内返回合理响应;分区容错性要求网络分区时系统仍能运作。实践中必须选择P,因此系统仅能设计为CP(牺牲可用性,如禁止写入保证一致性)或AP(牺牲一致性,如返回旧数据保证可用性)。典型例子如ZooKeeper(CP)和Eureka(AP)。
2025-07-20 23:13:22
761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高性能负载均衡(算法)
本文介绍了四种高性能负载均衡算法:轮询、加权轮询、负载最低优先和性能最优类。轮询算法简单高效但不考虑服务器状态;加权轮询通过权重分配解决服务器性能差异问题;负载最低优先根据服务器实时负载分配任务,复杂度较高;性能最优类以客户端响应时间为标准,同样面临实现复杂度高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Hash类算法,通过关键信息Hash实现特定业务需求。不同算法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实际业务场景选择合适方案。
2025-07-20 22:07:10
456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高性能负载均衡(分类及架构)
本文介绍了负载均衡系统的分类及其典型架构。主要包括DNS负载均衡、硬件负载均衡和软件负载均衡三种类型,各具优缺点:DNS实现简单成本低但扩展性差;硬件负载均衡性能强劲但价格昂贵;软件负载均衡灵活经济但性能有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组合使用这三种方式,形成地理级别、集群级别和机器级别的三层负载均衡架构,以达到最优的负载分配效果。这种分层架构特别适用于大型业务场景,能够有效提升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2025-07-20 19:46:35
859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单服务器高性能模式(非阻塞同步网络模型Reactor与异步网络模型 Proactor)
本文介绍了两种高性能服务器架构模式:Reactor和Proactor。Reactor模式采用I/O多路复用技术结合线程池,解决了传统PPC/TPC模式无法支撑高并发的问题,主要包括单Reactor单线程、单Reactor多线程和多Reactor多线程三种实现方案,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如Redis采用单Reactor单进程)。Proactor模式则通过异步I/O进一步提升性能,由操作系统内核主动处理I/O事件并回调通知应用程序。文章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特点,Reactor是"事件通知处理&qu
2025-07-20 18:49:14
968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单服务器高性能模式(PPC与TPC)
本文探讨了高性能服务器架构设计的核心要点。单服务器性能优化的关键在于并发模型设计,主要涉及连接管理和请求处理两个维度,与操作系统I/O模型和进程模型密切相关。文章详细分析了PPC(Process Per Connection)和TPC(Thread Per Connection)两种传统模式,分别采用进程和线程处理连接请求,并指出了它们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局限性。为优化性能,提出了prefork和prethread两种预创建模式,通过预先创建进程/线程来降低连接建立开销。虽然这些模式在早期服务器设计中有效,但面
2025-07-20 18:19:04
727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高性能缓存架构
本文探讨了缓存系统在复杂业务场景下的应用与设计要点。文章首先分析了需要引入缓存的典型场景:复杂运算结果和读多写少的数据处理。随后详细介绍了缓存架构设计的三大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案:缓存穿透(通过设置默认值或识别爬虫处理)、缓存雪崩(采用更新锁机制或后台更新机制)和缓存热点(复制多份缓存副本)。最后指出缓存实现方式可集成在存储访问方案中或通过独立中间件完成。缓存虽能显著提升系统性能,但需谨慎设计以避免引入新的系统复杂性。
2025-07-16 22:47:47
1099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高性能NoSQL
摘要 本文分析了关系数据库的局限性,包括无法存储复杂数据结构、schema扩展困难、大数据场景I/O高、全文搜索性能差等问题。针对这些缺点,介绍了NoSQL的四种主要解决方案:K-V存储(如Redis)解决数据结构存储问题,文档数据库(如MongoDB)解决schema约束问题,列式数据库(如HBase)优化大数据统计场景,全文搜索引擎(如Elasticsearch)提升搜索性能。文章详细对比了各类NoSQL的特性、适用场景及优缺点,例如K-V存储不支持完整ACID事务但性能优异,文档数据库schema灵活
2025-07-16 22:01:51
1109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高性能数据库集群(分库分表)
《高性能数据库集群:分库分表技术解析》摘要 分库分表是提升数据库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散访问和存储压力实现系统扩展。业务分库按模块划分数据到不同服务器,但会带来Join操作受限、事务复杂化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分表分为垂直分表(按列拆分)和水平分表(按行拆分),前者优化空间利用率,后者解决单表数据量过大问题。水平分表会引入路由计算、Join处理、统计函数实现等复杂度。实现方式包括程序代码封装和中间件封装,但需处理跨表查询、排序等复杂场景。建议初创业务谨慎采用分库方案,避免过早增加系统复杂性。(148字)
2025-07-15 22:52:04
794
原创 高性能架构模式——高性能数据库集群(读写分离)
数据库读写分离通过分散访问压力来提升性能,但存在主从复制延迟和分配机制两大挑战。复制延迟会导致读操作获取旧数据,可通过定向读主库、二次读取或关键业务绑定主库来缓解。分配机制有程序代码封装和中间件封装两种方式,前者实现简单但语言绑定,后者通用但复杂度高。建议根据团队能力选择合适方案,大公司可自研中间件,中小团队可采用程序封装或成熟开源方案如MySQL Router。
2025-07-15 22:13:03
775
原创 【基础架构】——架构设计流程第四步(详细方案设计)
本文介绍了详细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点,强调将关键技术细节具体化的重要性。文章指出详细设计阶段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如发现备选方案不可行,并提出避免方法:架构师需深入理解技术细节、降低方案复杂度、采用团队设计模式。最后通过消息队列案例,展示了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复制、主备切换等6个典型设计点的细化方法,说明详细设计方案如何落地实施。全文150字,概括了详细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与实践方法。
2025-07-14 22:57:54
901
原创 【基础架构】——架构设计流程第三步(评估和选择备选方案)
本文讨论了在备选方案设计中如何选择最终方案的挑战和方法。常见的选择指导思想包括最简派、最牛派、最熟派和领导派,但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运用。评估备选方案应采用"360度环评",从性能、可用性、成本等多个质量属性维度分析,遵循合适、简单和演化原则。避免简单的数量对比或加权法,正确做法是按优先级排序选择,综合考虑业务发展、团队能力等因素。最终方案选择需权衡各项质量属性,不可能存在所有优缺点完全相同的备选方案。
2025-07-14 22:21:52
689
原创 【基础架构】——构设计流程第二步(设计备选方案)
本文探讨了架构设计中的备选方案设计要点。首先指出成熟的架构师应基于已有技术组合创新,而非盲目追求"最优方案"。随后分析了三种常见错误:过度追求技术完美、只做单一方案、方案过于详细,建议备选方案数量保持3-5个,且差异要明显。通过"前浪微博"案例,展示了三个消息队列备选方案:采用开源Kafka、MySQL集群存储、自研存储方案。强调备选阶段应聚焦技术选型而非细节,并需要结合团队技术栈进行权衡。最终指出架构师的技术储备越丰富,越能设计出优质的备选方案。
2025-07-13 22:57:28
1132
原创 【基础架构】——构设计流程第一步(识别复杂度)
本文探讨了架构设计中识别系统复杂度的关键方法。架构设计的核心在于准确判断系统复杂性,主要来源于高性能、高可用、可扩展性等方面,但需根据业务场景确定优先级。通过"前浪微博"的实战案例,分析消息队列系统的复杂度识别过程:计算得出高性能读取(QPS 13800)是关键需求,同时需要保障高可用性(消息写入、存储和读取)。文章强调架构师应避免生搬硬套,需结合业务规模和发展预期进行合理设计,通常只需聚焦1-2个核心复杂度问题。
2025-07-13 22:22:35
1016
原创 【基础架构】——架构设计三原则
摘要: 软件架构设计应遵循三大核心原则:合适原则(根据团队规模、业务场景选择匹配方案,避免盲目追求业界领先)、简单原则(优先选择结构清晰、逻辑简明的设计,降低维护与变更成本)、演化原则(架构需随业务迭代优化,避免一步到位的过度设计)。文章指出,复杂架构易导致故障率高、开发效率低等问题,而优秀架构往往通过持续演进适应需求变化。实践需平衡资源、场景与灵活性,而非复制大公司模式或追求技术复杂度。(148字)
2025-07-10 23:30:01
997
原创 【基础架构】——软件系统复杂度的来源(低成本、安全、规模)
本文探讨了软件系统复杂度的两大来源:低成本和安全性。在低成本方面,高性能、高可用与低成本目标存在本质冲突,往往需要技术创新来解决,包括引入新技术或自主研发。安全维度分为功能安全和架构安全,功能安全依赖编码防护,架构安全传统依靠防火墙,但互联网场景更依赖云服务商能力。规模增长带来的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功能数量增加导致系统连接复杂度激增,数据量膨胀则引发存储和查询性能问题。文章指出,这些复杂性因素需要通过技术选型、架构设计和持续优化来应对。
2025-07-10 22:53:18
946
原创 【基础架构】——软件系统复杂度的来源(高可用)
本文探讨了系统高可用性的实现原理与复杂性。高可用性本质是通过冗余来实现的,但冗余带来了系统复杂度的提升。文章从计算高可用和存储高可用两个维度分析,指出计算高可用的复杂度在于任务分配和连接管理,而存储高可用的核心难点在于数据一致性问题。接着介绍了三种高可用状态决策方式:独裁式存在单点故障风险,协商式面临连接中断时的决策困境,民主式虽然更可靠但存在脑裂问题。文章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高可用需要在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之间做出权衡,不同业务场景需要采用不同的冗余策略和状态决策机制。
2025-07-08 22:48:46
994
原创 【基础架构】——软件系统复杂度的来源(高性能)
摘要 本文探讨了软件系统高性能带来的复杂度问题。复杂度主要来源于单机性能和集群性能两方面。单机复杂度围绕操作系统展开,从批处理、多进程、多线程到多核处理器的演进,都是为了充分挖掘硬件性能。集群复杂度则通过任务分配和任务分解两种方式来实现高性能:任务分配通过增加机器数量提升处理能力,但会带来任务分配器、连接管理等新问题;任务分解将复杂业务拆分为简单子系统,更易于性能优化。两种方式各有优劣,架构设计需要根据业务特点进行权衡和组合。高性能架构的核心在于平衡硬件能力与软件复杂度,这需要深入理解各种技术方案的适用场景
2025-07-08 22:06:32
1096
原创 【基础架构】——架构设计目的是什么
摘要: 架构设计不是为了盲目追求高性能或套用流行方案,而是为了解决系统复杂度带来的问题。常见误区包括为设计而设计、生搬硬套大厂架构或过度追求“高可用”等指标。正确的做法是先识别核心复杂度(如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可靠性),再针对性设计(如MySQL主备方案)。架构应基于实际需求,而非形式化流程或技术趋势,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设计。通过案例可见,合理分析复杂度(性能、扩展性、成本等)能简化架构,聚焦真正痛点。
2025-07-07 22:31:27
947
原创 【基础架构】——架构到底是指什么
摘要 本文探讨了软件架构的定义及相关概念。首先指出技术人员对"架构"理解的模糊性,强调明确架构定义对设计、讲解和学习架构的重要性。随后厘清三组关键概念:1)系统与子系统,指出架构仅关注顶层层级;2)模块与组件,前者是业务逻辑单元,后者是物理部署单元;3)框架与架构,前者是规范,后者是结构。最后提出"4R架构定义":架构是系统的顶层(Rank)结构,由角色(Role)、关系(Relation)和规则(Rule)组成。通过微信等案例,说明应从适当层级、明确角色分工及交互规
2025-07-07 21:56:09
991
原创 【进阶篇-消息队列】——主流消息队列都是如何存储消息的
消息队列作为分布式存储系统,其性能主要取决于存储结构设计。Kafka采用分区存储,每个分区对应一组消息文件和稀疏索引文件,支持批量顺序读取但寻址较慢;RocketMQ以Broker为单位存储,所有主题消息写入同一组文件,采用稠密索引实现快速定位。两种架构各有优势:Kafka分区粒度更细便于扩展,稀疏索引节省存储但查询性能稍弱;RocketMQ粗粒度存储提升写入吞吐量,稠密索引加快查询速度。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业务特点选择,如海量小消息场景适合Kafka,而多主题高并发写入场景则RocketMQ更具优势。理解底层
2025-07-06 19:59:52
697
docker+k8s.txt
2019-06-19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