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表:原理、应用与线性探测法详解
1. 哈希表简介
哈希表是一种数据结构,能实现快速插入和搜索,但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缺点。无论数据项数量多少,插入和搜索(有时还有删除)操作接近常数时间,用大O表示法为O(1),在实际中只需几条机器指令,对用户来说几乎是瞬间完成。计算机程序在需要在不到一秒内查找数万个项目时,常使用哈希表,其速度比树结构(操作时间为O(log N))快很多,且编程相对容易。
不过,哈希表也有不足。它基于数组,数组创建后难以扩展;某些哈希表在表满时性能可能急剧下降,所以程序员需大致预估要存储的数据项数量;此外,哈希表无法方便地按特定顺序访问元素。
然而,如果不需要按顺序访问元素,且能提前预测数据库大小,哈希表在速度和便利性上无可比拟。
2. 哈希表基础概念
2.1 键值转换为数组索引
在哈希表中,关键概念是将键值范围转换为数组索引范围,这通过哈希函数实现。但对于某些键,可直接将键值用作数组索引。
2.2 员工编号作为键的示例
假设为一家有1000名员工的小公司编写访问员工记录的程序,每个员工记录需1000字节存储,整个数据库只需1兆字节,可轻松存入计算机内存。公司人事总监要求能最快访问任何单个记录,且每个员工都有从1到1000的编号,可作为访问记录的键,无需其他键(如姓氏)。员工很少被解雇,即使解雇,记录仍保留在数据库中供参考。
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简单数组,每个员工记录占数组一个单元格,单元格索引就是该记录的员工编号。访问指定数组元素时,若知道索引,速度非常快。添加新记录也很简单,将其插入最后一个占用元素之后。数组初始大小通常比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