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信息中的相干态:实验操作示例
1. 信息的量子态
量子信息处理旨在信息处理的各个方面(数据通信、计算)利用量子力学特性。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通信通过一系列构成信道的量子操作来实现。发送者将信道制备成属于字母表 (A = {ρ_0, ρ_1, \ldots, ρ_M}) 的明确定义的量子态 (ρ) 来编码信息。接收者在信号传播后,对传输信道进行测量,以确定发送者传输的是哪个状态。
量子信息理论主要基于叠加基和纠缠测量,这在实验室中需要高保真度的实现。然而,量子测量具有“侵入性”,对已测量系统的进一步观察很难实现改进。量子信息通信实现中的一些困难源于类似薛定谔猫态叠加的脆弱性,即使传输正交码字,退相干、能量耗散和其他缺陷也会破坏正交性。
如果发送者字母表中的状态不是正交的,就无法无歧义地区分重叠的量子态,这会导致接收者误解读传输码字的概率不为零。但这种无法区分非正交量子态的特性在量子密钥分发中具有优势,因为非正交性可防止窃听者在不干扰状态的情况下获取信息。在某些情况下,非正交字母表实际上可以最大化噪声信道的经典信息容量。
从数学角度来看,区分非正交状态的问题可以通过在所有正算子值测度(POVM)上优化状态确定测量来解决,但任意POVM并不容易操作。最近的研究表明,实时量子反馈可用于替代“薛定谔猫态”类型的量子叠加,以实现区分光相干态的最优量子测量。
2. 量子信息中的光相干态
激光产生的光场为携带信息提供了便利的量子系统。由于光相干态 (|\alpha\rangle) 不是正交的,人们会尝试通过大振幅机制来最小化重叠 (\langle\alpha’|\alpha\rangle = e^{iI(\bar{\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