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设计领域,流片是决定项目生死的关键一步。面对动辄千万的掩膜成本,如何选择流片方案成为所有芯片公司的必修课。本文将深度解析MPW(多项目晶圆)与Full Mask(全掩膜)的核心差异,助你做出明智决策。
一、本质区别:拼车还是包车?
MPW(拼车模式)
如同多人拼车出行,多个芯片设计项目共享同一片晶圆(Wafer)和掩膜版(Mask)。晶圆厂将不同公司的芯片设计"拼"在同一个曝光区域(Shot)内,成本按占用面积分摊。
Full Mask(包车模式)
如同包车专享服务,整片晶圆只生产单一芯片设计。从掩膜版到晶圆上的所有Shot,全部专属于一个项目。
二、关键差异全景图
维度 | MPW(拼车) | Full Mask(包车) |
---|---|---|
成本结构 | 按晶圆占用面积分摊(5%-20% Full Mask成本) | 承担全部掩膜成本(12nm工艺达1500-2000万) |
交付数量 | 数十至数百颗Die(有的制造厂MPW仅100颗) | 单晶圆产出数千颗Die(满足量产需求) |
生产排期 | 固定班次(Shuttle),需等待1-3个月 | 灵活安排,周期3-6个月 |
风险承担 | 失败损失可控(分摊成本低) | 失败则千万级掩膜费全损 |
工艺适配 | 仅支持标准工艺节点 | 可定制化调整工艺参数 |
成本计算示例:
若Full Mask掩膜成本1000万美元,某设计在MPW中占晶圆5%面积,仅需分摊50万美元。若Full Mask量产500万颗芯片,单颗掩膜成本仅2美元。
三、隐藏陷阱与实战经验
MPW的切割困局
当Shot内不同尺寸的Die(芯片)混合排布时,切割小芯片可能损伤相邻大芯片。Foundry厂常用两种解决方案:
强制统一尺寸:小芯片占用与大芯片相同面积(降低晶圆利用率)
按Seat分区切割:将Shot划分为固定面积单元(如2×2),但仍有切坏风险
产能的残酷现实
“晶圆厂紧张时可能取消MPW班次”。某创业公司曾因Shuttle临时取消,导致产品上市延迟8个月。
被忽视的折中方案:Combo模式
专为大客户设计的混合方案:
独占掩膜版,但单次Shot含同一公司的多款芯片
兼顾MPW的成本分摊优势与Full Mask的排期灵活性
仍需解决切割兼容性问题
四、选择策略:四步决策法
看项目阶段
原型验证/学术研究:选MPW(低成本试错)
成熟设计量产:选Full Mask(摊薄单颗成本)
算经济账
预期产量<10万颗 → MPW
预期产量>100万颗 → Full Mask
中间值建议用MLM/MLR(多层掩模)过渡
评估风险
首次流片成功率通常低于50%,初创团队强烈建议先走MPW验证。
盯紧时间窗
MPW需提前半年预约班次,错过即面临重大延误。某AI芯片公司因未锁定Shuttle排期,被迫多等9个月。
五、写给创业者的特别建议
“用MPW流片时,要求Foundry提供切割模拟报告”,某芯片老炮分享血泪教训,“我们曾因忽视切割对齐标记设计,整批芯片无法封装。”
对于预算极紧的团队,可关注第三方机构(如摩尔精英)组织的MPW拼车服务,比直接对接晶圆厂成本低30%。
结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芯片行业正上演现实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科研机构/初创公司:MPW是活下去的氧气
出货百万级的产品:Full Mask是降本的王牌
多项目并行的大厂:Combo模式暗藏玄机
在先进工艺掩膜成本飙升至亿元级的今天(3nm工艺Full Mask超3亿),MPW的试错价值愈发凸显。毕竟,流片不是赌博,而是在精算后的理性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