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需要设计模式
想象你正在搭建一座复杂的写字楼,如果没有统一的设计图纸,施工团队各干各的,导致管道错乱、电路重复铺设,最终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还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软件开发也是如此,没有一套设计规则的指引,代码就很容易陷入“混乱生长”的困境。
你在开发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开发的最开始往往会为每一个需求“即兴创作”代码。比如你在开发电商系统的时候,商品展示、订单处理、用户登录等多个功能混杂在同一个系统。在项目初期这确实可以提高开发效率,但是当我们的需求一旦修改,比如增加新的支付方式,此时我们可能需要在大量耦合的代码中反复修改,不仅容易引入新的 Bug ,还会让后面的维护者“望而生畏”。
二、何为设计模式
你是否曾在开发中直接使用lodash
处理数组、用axios
发起网络请求?这些“代码包”帮我们复用了成熟的功能逻辑。
而设计模式就像是软件开发中的“思维包”——它封装的不是具体代码,而是经过无数项目验证的设计思路。
三、设计模式概览
设计模式被系统地分为创建类、结构类、行为类三大类。每类都聚焦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就像是工具箱中不同功能的螺丝刀。

这三种设计模式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个举例进行讲解,在这里,我们只需要对它们三个留一个印象就好。
四、避免过度设计
虽然设计模式是强大的思维工具,但是并非“越多越好”。过度的设计无异于给轮椅装航天火箭,不仅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还可以会降低性能。
简单的系统强行使用复杂的设计模式,反而会让代码变得晦涩难懂,徒增维护成本。真正的高手懂得因需而用。在需求稳定、逻辑简单的场景下,保持代码简洁;当系统规模扩大、需求频繁变更时,再引入合适的设计模式。
判断是否过度设计,可参考两个标准:代码是否变得更难理解和维护成本是否不降反升。记住,设计模式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展示技术的炫技舞台。
还记得我们提到的设计模式的三大类吗?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依次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