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元人文:一位沉思者的七日实验
原创 岐金兰 (注,转自•公共号—余溪)
2025年09月17日 00:50 湖南
引言:命题的缘起
在人工智能伦理领域,“价值对齐”是当前的主流范式。其技术实践常倾向于将人类复杂、多元且动态的价值谱系,提炼、压缩为一套静态的、可被单一模型优化的参数或规则。这种方法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扁平化与语境消失的显著风险。
2025年9月,笔者以外部观察者的身份,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集中思考。笔者无技术背景,旨在从哲学与系统设计的视角,探索一种替代路径。思考的成果是一个名为“元人文”的初步框架,及其对应的“多价值主体系统”构想。本文旨在客观记录此次思考的核心内容、过程中遇到的现实挑战,以及最终涌现出的一个关键实践思路——“价值主体快速原型”。
一、 核心构想:元人文范式及其技术形态
本次思考形成了两层相互关联的构想:
1. 元人文范式
- 批判基点:对“规则逻辑”与“人文逻辑”被置于二元对立关系的反思。
- 核心主张:规则与人文并非对立,而是“同源共生、一体两面”的关系。规则是人文价值在数字操作层面的显影与载体;人文是规则体系不断演进的内在导航与终极目的。
- 目标指向:超越“价值注入”的静态模式,致力于构建AI系统内生的、动态的价值协商与演化能力。
2. 多价值主体系统
- 系统形态:作为“元人文”理念的技术实现形态,该系统将抽象的多元价值具象化为一系列自主的“价值代理”。
- 运作机制:各代理依据预设的交互协议,就具体情境进行对话、辩论与协商。系统的最终决策是这一多主体互动过程的“涌现”结果,而非单一目标函数的优化输出。
- 核心原则:该系统遵循三条基本运作定律:
- 差异律:差异必须被表征,而非抹平。
- 冲突律:冲突必须通过既定流程解决。
- 进化律:首次冲突必须被学习,系统须实现迭代演进。
二、 现实挑战与思考转向
尽管上述构想在逻辑层面力求自洽,但其落地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主要包括:
1. 价值表征的复杂性:如何将模糊的人文价值转化为可计算、可操作的代理定义。
2. 协商的复杂度:随着代理数量与场景复杂度的提升,系统可能面临计算效率的挑战。
3. 系统进化的不确定性:如何确保系统的自我迭代方向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4. 跨学科协作的难度:需要人文思想与数字技术深度交融,此事知易行难。
直面这些挑战,笔者的思考发生了关键转向:从追求构建一个完备的“自治系统”,转向先构建一个服务于人类专家的“调试与模拟工具”。此即“价值主体快速原型”方法的由来。
三、 关键产出:价值主体快速原型方法
“价值主体快速原型”是一个高度务实、旨在降低实践门槛的方案。其核心是利用现有技术,快速构建一个轻量级的模拟环境,以增强人类专家的决策与设计能力。
- 定义:一个利用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快速构建的、用于模拟和可视化价值冲突的软件工具。
- 核心目的:辅助领域专家(如伦理学家、行业规则制定者)更高效地设计、调试与验证“多价值主体系统”的初始规则集。
- 操作流程:
1. 有限定义:在特定垂直领域(如医疗伦理、学术评审)内,定义3-5个核心价值代理(如“患者自主”“生命至上”“资源公平”)。
2. 快速搭建:通过提示词工程,为大语言模型赋予不同代理的角色与行为倾向,搭建一个多智能体对话沙盒。
3. 注入场景:输入经典的、两难的伦理困境案例,启动代理间的自动化协商过程。
4. 专家解读:人类专家观察、分析完整的协商过程与结果,评估其合理性,并据此手动调整代理的参数或交互规则。
5. 循环迭代:重复步骤3与4,不断优化,直至系统输出与专家群体的集体判断趋于一致。
四、 结论:一次“用户端元人文”的实践演示
回顾此次思考实验,其过程与结果恰好为“用户端元人文”理念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实证案例。该理念主张,AI系统的价值导向应从其与广大用户的真实互动中“涌现”而来。
在本案例中:
- 用户:笔者本人,一位技术领域外的思考者。
- 互动:与多个AI系统进行了高强度、多轮次的对话与思辨。
- 涌现:在互动中,关键性的“快速原型”思路得以涌现,有效解决了初始构想面临的可行性困境,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一步。
此案例表明,“元人文”的实践不必始于宏大的顶层设计。它可以始于一个个体用户与AI系统的深度互动。其所产生的“快速原型”方法,也为破解跨学科协作难题提供了一个具象化的共同工作界面,有望显著降低人文学者与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
记录在最后
本文仅作为一次个人思想实验的客观记录。其中所描述的“快速原型”方法,在技术上已具备较高可行性,但其有效性与可靠性仍需在具体领域的实际项目中予以检验。我们欢迎所有对此感兴趣的研究者、工程师与学者,共同参与探索与验证。
20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