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 1222 万,又一次创下历史新高。当这些年轻人满怀憧憬地踏入就业市场,等待他们的却是诸多难题。求职之路上,困难重重,令人心生焦虑。
月薪 3000,00 后也不干了
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举办的重庆市第六届 “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 现场,来自重庆科技大学的张同学,面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伸出的橄榄枝,陷入了纠结。企业给出的月薪约 5000 元,包吃包住还有培训与福利,本是不错的条件,但张同学自学编程,专业对口的他期望薪资能达到 6000 元以上。
无独有偶,机械工程专业的林同学,听闻企业位于工业园区,离县城中心较远,犹豫片刻后,也选择转身离开。在这场招聘会上,不少毕业生就像张同学和林同学一样,在理想与现实间艰难徘徊。
另一边,在某招聘活动中,一家初创企业的 HR 苦笑着诉说,开出过万元月薪都难以招到合适员工。而重庆市荣景昕盛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招聘负责人王容,更是多次遭遇 “白板” 招聘。她无奈地表示,年轻人对环境和薪资要求偏高,又受不了养老行业的繁琐苦累,即便提供后勤、前台等相对轻松岗位,能长期坚守的年轻人依旧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反映出当下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观念与诉求的巨大差异。从企业角度而言,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大环境下,运营成本压力增大,企业期望以合理甚至有限的薪酬,招聘到能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吃苦耐劳的员工。以养老行业为例,本身利润空间相对有限,业务繁琐且工作强度较大,企业虽有心提高待遇吸引年轻人,但可能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而对于 00 后毕业生,成长于物质条件相对富足、信息爆炸时代的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工作生活平衡以及个人兴趣的契合度。他们对薪资有着较高期望,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的一种衡量;同时,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因素,也被纳入他们择业考量的重要范畴,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些传统行业、偏远地区岗位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一、毕业即失业?
手持计算机二级证书、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及国家级创业比赛铜奖的长江师范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罗成,本以为自己在求职市场上能占据优势,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大四那年,一心考研的他错过了最佳求职时机,之后在网上 “海投” 简历,却屡屡碰壁。期间,他获得的两份 offer,一份来自知名食品厂的车间系统维护岗,但 12 小时倒班的高强度工作,让他望而却步;另一份大公司销售岗 “底薪 + 提成” 的薪资模式,也让他最终放弃。最终,罗成选择专注报考企事业单位岗位,一年多来辗转多地参加约 15 次考试,却仍在坚持,只因父母期望他能有一份稳定工作。
毕业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马欣雨,求职之路同样坎坷。在幼儿园实习时,觉得幼师工作 “钱少活多”;做电话手表销售,月薪约 2600 元、月休 4 天,难以满足需求;实习蛋糕店裱花师,转正后月薪 2000 元,每年递增 200 元,薪资过低;眼镜店销售干了半个多月与老板发生争执;客服工作日薪 50 元,双休变轮休…… 多次尝试,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岗位。
罗成和马欣雨的经历并非个例,背后潜藏着诸多深层次因素。从个人职业规划角度看,罗成一心考研而错过校招黄金期,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在学业与就业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和统筹性,未能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提前布局多条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对自身能力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把握不准,导致投递简历缺乏针对性,成功率低下。
从宏观就业环境而言,市场上合适岗位的稀缺是关键问题。对于像罗成这样的理工科专业学生,新兴科技行业岗位需求虽有增长,但往往对实践技能、项目经验要求极高,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使得毕业生难以快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而马欣雨所处的文科类、服务类行业,本身岗位竞争激烈,薪资待遇受行业特性限制难以提升,加上市场饱和度较高,进一步压缩了就业空间。
二、就业难,原因究竟在哪?
2025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 1222 万人,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归国留学生和往届未就业人群,实际求职人数远超想象。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如房地产、教培岗位大幅缩减,教培岗位减少 69%,而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需求虽激增,但技能错配问题严重,导致 “有活没人干” 和 “有人没活干” 现象并存。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一些传统行业增长放缓甚至萎缩,岗位数量大幅减少。像制造业中的部分劳动密集型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取代,应届生在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愈发渺茫。以富士康为例,其不断引入机器人生产线,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被机器取代,相关岗位需求急剧下降。
许多雇主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使得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在求职时面临巨大障碍。同时,一些职位对特定技能或资格证书有明确要求,而刚毕业的应届生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具备。据相关调查,60% 的企业抱怨应届生 “技能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例如 AI、新能源等领域人才缺口超 400 万,但高校培养的通用型人才难以匹配企业所需的 “即战力” 。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个岗位常常会收到大量简历,竞争异常激烈,普通本科毕业生投递的简历常常如石沉大海。自 2022 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连续 4 年突破千万,增长态势迅猛,而市场岗位新增数量却难以与之匹配。
信息时代,互联网虽提供了海量就业信息,但这些信息真假难辨且杂乱无章。应届生在筛选适合自己的职位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也缺乏有效途径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文化,这就可能导致他们选择的工作与自身期望相差甚远。许多招聘平台上信息更新不及时、虚假招聘信息屡见不鲜,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却收获甚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25 届应届生的就业之路充满艰辛。但困境之中也有机遇,新兴行业的崛起、政策的扶持都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可能。希望每一位应届生都能在这艰难的就业形势中,找准方向,顺利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历不是决定性因素,我知道有大专同学通过6个月学习,成功入职大厂,月薪过万。关键是技能和项目经验。
三、AI也许是一条适合你的路
如果你对AI大模型入门感兴趣,那么你需要的话可以点击这里大模型重磅福利:入门进阶全套104G学习资源包免费分享!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和面试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这是一份大模型从零基础到进阶的学习路线大纲全览,小伙伴们记得点个收藏!
第一阶段: 从大模型系统设计入手,讲解大模型的主要方法;
第二阶段: 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工程从Prompts角度入手更好发挥模型的作用;
第三阶段: 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借助阿里云PAI平台构建电商领域虚拟试衣系统;
第四阶段: 大模型知识库应用开发以LangChain框架为例,构建物流行业咨询智能问答系统;
第五阶段: 大模型微调开发借助以大健康、新零售、新媒体领域构建适合当前领域大模型;
第六阶段: 以SD多模态大模型为主,搭建了文生图小程序案例;
第七阶段: 以大模型平台应用与开发为主,通过星火大模型,文心大模型等成熟大模型构建大模型行业应用。
100套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大模型全套视频教程
200本大模型PDF书籍
👉学会后的收获:👈
• 基于大模型全栈工程实现(前端、后端、产品经理、设计、数据分析等),通过这门课可获得不同能力;
• 能够利用大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项目需求: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模型技术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因此,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技能,可以让程序员更好地应对实际项目需求;
• 基于大模型和企业数据AI应用开发,实现大模型理论、掌握GPU算力、硬件、LangChain开发框架和项目实战技能, 学会Fine-tuning垂直训练大模型(数据准备、数据蒸馏、大模型部署)一站式掌握;
• 能够完成时下热门大模型垂直领域模型训练能力,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 大模型应用开发需要掌握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框架等技术,这些技术的掌握可以提高程序员的编码能力和分析能力,让程序员更加熟练地编写高质量的代码。
LLM面试题合集
大模型产品经理资源合集
大模型项目实战合集
👉获取方式:
😝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保存图片到wx扫描二v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