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
1614年 | 苏格兰人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
1623年 | 威廉·契克卡德(Wilhelm Schickard)制作了一个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
1625年 | 威廉·奥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 发明计算尺。 |
1642年 | 法国数学家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 在计算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能进行八位计算。 |
1668年 | 英国人萨缪尔·莫尔(Samuel Morl)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计算钱币。 |
1671年 | 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最终答案可以最大达到16位。 |
1725年 | 法国人巴斯勒·布乔(Basile Bouchon)发明了打孔卡(穿孔卡),用于织布机。 |
1775年 | 英国 查理斯(Charles)制作成功了一台与莱布尼茨(Leibniz)计算机类似的机器,但更先进一些。 |
1776年 | 德国人马修·汗(Mathieus Hahn)成功制作了一台乘法器。 |
1801年 | 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 Jacquard)开发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布机。 |
1820年 | 法国人 查尔斯·泽维尔·托马斯·德·科尔马(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制作成功第一台成品机械式计算机。 |
1822年 | 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设计了差分机。 |
1832年 |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和约瑟夫·克莱梅特(Joseph Clement) 制成了一个差分机的成品,可以进行6位数的运算。 |
1834年 |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乔治·朔伊茨(George Scheutz)用木头做了一台差分机。 |
1834年 |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设想制造一台通用的分析机。 |
1842年 |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的差分机项目因为研制费用昂贵,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于分析机研究。 |
1843年 | 乔治·朔伊茨(George Scheutz)和他的儿子爱德华·朔伊茨(Edvard Scheutz) 制造了一台差分机,瑞典政府同意继续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 |
1846年 | 传真机和电传电报机的发明人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将穿孔纸带技术引入自己的电报机,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
1848年 | 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创立了布尔代数。 |
1853年 | 乔治·朔伊茨(George Scheutz)和他的儿子爱德华·朔伊茨(Edvard Scheutz) 制造成功了真正意义上的比例差分机,能进行15位数的运算。 |
1878年 | 美国纽约的西班牙人拉蒙·维里亚(Ramon Verea)制造成功桌面计算器。 |
1886年 | 美国芝加哥的多尔·菲尔特(Dorr Eugene Felt)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 |
1888年9月8日 | 在英国《电气世界》杂志上,奥伯林·史密斯(Oberlin Smith)发表了最早的关于磁记录的观点,他建议:“采用磁性介质来对声音进行录制”。 |
1889年 | 多尔·菲尔特(Dorr Eugene Felt)推出桌面印表计算器。 |
1890年 | 赫尔曼·霍勒里斯( Herman Hollerith)借鉴了巴贝奇(Babbage)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机器。 |
1892年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威廉·巴勒斯(William S. Burroughs)成功制作了一台比费尔特(Felt)的功能更强的机器,真正开创了办公自动化工业。 |
1896年 | 赫尔曼·何乐礼( Herman Hollerith)创办了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也就是IBM公司的前身。 |
1898年 | 丹麦工程师瓦蒂玛·保尔森(Valdemar Poulsen)在自己的电报机中首次采用了磁线技术,使之成为人类第一个实用的磁声记录和再现设备。 |
1904年 |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John Ambrose Fleming)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真空电子二极管。 |
1906年 | 查尔斯·巴贝奇的儿子亨利·巴贝奇(Henry Babbage)在门罗(R. W. 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亲设计的分析机,但也仅能证明它能工作,而没有将其作为产品推出。 |
1906年 | 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了真空三极电子管。 |
1924年 | IBM公司正式成立。 |
1928年 | 德国工程师弗里茨·普弗勒默(Fritz Pfleumer)发明了录音磁带,可以存储模拟信号,标志着磁性存储时代的正式开启。 |
1932年 | 磁存储技术再次有了重大突破,奥地利工程师古斯塔夫·陶谢克(Gustav Tauschek)发明了磁鼓存储器。 |
1935年 | IBM推出IBM 601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大约造了1500台。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
1937年 | 英国剑桥大学的艾伦·图灵(Alan M. Turing )出版了他的论文,并提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图灵机"的数学模型。 |
1937年 | 贝尔实验室的乔治·斯蒂比茨(George Stibitz)展示了用继电器表示二进制的装置。尽管仅仅是个展示品,但却是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计算机。 |
1938年 | 贝尔实验室的克劳德·香农(Claude E. Shannon)发表了用继电器进行逻辑表示的论文。 |
1938年 | 德国柏林的康拉德·楚泽(Konrad Zuse)和他的助手们完成了一个机械可编程二进制形式的计算机,并将其命名为Z1。 |
1939年1月1日 |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大卫·休利特(David Hewlet)和威廉·帕卡德(William Packard) 在他们的车库里创办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
1939年11月 | 美国的约翰·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和他的学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Berry) 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这是第一台真空管计算机。 |
1939年 | 楚泽(Zuse)和施莱尔(Schreyer)开始在他们的Z1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Z2计算机,并用继电器改进它的存储和计算单元。 |
1939/1940年 | 施莱尔(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个10位的加法器,并使用了氖灯做存储装置。 |
1940年1月 | 贝尔实验室的塞缪尔·威廉(Samuel Williams)和斯蒂比兹(Stibitz)制造成功了一个能进行复杂运算的计算机,大量使用了继电器。 |
1941年 | 阿塔那索夫(Atanasoff)和学生贝瑞(Berry)完成了能解线性代数方程的计算机,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
1941年12月 | 德国祖斯(Zuse)制作完成了Z3计算机的研制,这是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 |
1943年1月 | 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Mark I在美国研制成功。 |
1943年4月 | 马克斯·纽曼(Max Newman)、温·威廉斯(Wynn-Williams)和他们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Heath Robinson"。这是一台密码破译机,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台计算机。 |
1943年12月 | 最早的可编程计算机在英国推出,包括2400个真空管,目的是为了破译德国的密码。 |
1946年2月4日 | 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 |
1946年 | 波兰发明家扬·亚历山大·拉奇曼(Jan A. Rajchman)发明了一种选择性静电记忆管——Selectron Tube。 |
1947年 | 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B. Shockley)、 约翰·布拉顿(John Bardeen) 和沃尔特·巴丁(Walter H. B |
计算机编年史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8-16 12:54:4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