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线性代数-第三章:矩阵乘法和逆

三、矩阵乘法与逆矩阵的线性代数解析(附例题)

矩阵乘法与逆矩阵是线性代数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解决线性方程组、线性变换、特征值问题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矩阵乘法与逆矩阵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例题进行详细解析,以加深理解。

目录

  1. 矩阵乘法的基本概念
  2. 矩阵乘法的性质
  3. 矩阵乘法的计算方法
  4. 逆矩阵的基本概念
  5. 逆矩阵的性质
  6. 求逆矩阵的方法
  7. 逆矩阵的应用
  8. 例题解析
  9. 总结

1. 矩阵乘法的基本概念

定义

给定两个矩阵 ( A ) 和 ( B ),其中 ( A ) 为 ( m \times n ) 矩阵,( B ) 为 ( n \times p ) 矩阵。矩阵 ( A ) 和矩阵 ( B ) 的乘积 ( AB ) 是一个 ( m \times p ) 的矩阵,其元素由以下公式确定:

( A B ) i j = ∑ k = 1 n A i k B k j , 对于所有  i = 1 , 2 , … , m  和  j = 1 , 2 , … , p (AB)_{ij} = \sum_{k=1}^{n} A_{ik} B_{kj}, \quad \text{对于所有} \ i = 1, 2, \dots, m \ \text{和} \ j = 1, 2, \dots, p (AB)ij=k=1nAikBkj,对于所有 i=1,2,,m  j=1,2,,p

要求

  • 矩阵 ( A ) 的列数必须等于矩阵 ( B ) 的行数,即 ( n = n )。
  • 矩阵乘法通常不满足交换律,即 ( AB \neq BA )(除非 ( A ) 和 ( B ) 满足特定条件)。

几何意义

矩阵乘法可以视为连续应用两个线性变换。具体而言,若 ( A ) 和 ( B ) 分别表示线性变换 ( T_A ) 和 ( T_B ),则 ( AB ) 表示先应用 ( T_B ) 再应用 ( T_A ) 的复合变换 ( T_A \circ T_B )。

2. 矩阵乘法的性质

矩阵乘法具有以下重要性质:

  1. 结合律

    A ( B C ) = ( A B ) C A(BC) = (AB)C A(BC)=(AB)C

  2. 分配律

    • 左分配律:

      A ( B + C ) = A B + A C A(B + C) = AB + AC A(B+C)=AB+AC

    • 右分配律:

      ( A + B ) C = A C + B C (A + B)C = AC + BC (A+B)C=AC+BC

  3. 不满足交换律

    通常情况下,

    A B ≠ B A AB \neq BA AB=BA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如 ( A ) 和 ( B ) 都是对角矩阵且相同维数时,才能满足 ( AB = BA )。

  4. 与标量的结合

    对于任意标量 ( c ),

    c ( A B ) = ( c A ) B = A ( c B ) c(AB) = (cA)B = A(cB) c(AB)=(cA)B=A(cB)

  5. 单位矩阵的性质

    存在一个单位矩阵 ( I ),使得对任何矩阵 ( A )(维数匹配)有:

    A I = I A = A AI = IA = A AI=IA=A

  6. 逆矩阵的乘法性质

    如果 ( A ) 和 ( B ) 都是可逆矩阵,则:

    ( A B ) − 1 = B − 1 A − 1 (AB)^{-1} = B^{-1}A^{-1} (AB)1=B1A1

3. 矩阵乘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矩阵乘法的步骤如下:

  1. 确认维数匹配

    确保第一个矩阵的列数等于第二个矩阵的行数。

  2. 计算元素

    对于结果矩阵 ( AB ) 的每个元素 ( (AB)_{ij} ),计算第 ( i ) 行 ( A ) 与第 ( j ) 列 ( B ) 的点积。

示例

设有矩阵 ( A ) 和 ( B ):

A = ( 1 2 3 4 ) , B = ( 5 6 7 8 ) A =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end{pmatrix}, \quad B = \begin{pmatrix} 5 & 6 \\ 7 & 8 \\ \end{pmatrix} A=(1324),B=(5768)

则 ( AB ) 的计算如下:

A B = ( 1 × 5 + 2 × 7 1 × 6 + 2 × 8 3 × 5 + 4 × 7 3 × 6 + 4 × 8 ) = ( 19 22 43 50 ) AB = \begin{pmatrix} 1 \times 5 + 2 \times 7 & 1 \times 6 + 2 \times 8 \\ 3 \times 5 + 4 \times 7 & 3 \times 6 + 4 \times 8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19 & 22 \\ 43 & 50 \\ \end{pmatrix} AB=(1×5+2×73×5+4×71×6+2×83×6+4×8)=(19432250)

4. 逆矩阵的基本概念

定义

对于一个 ( n \times n ) 的方阵 ( A ),如果存在一个 ( n \times n ) 的方阵 ( A^{-1} ),满足:

A A − 1 = A − 1 A = I AA^{-1} = A^{-1}A = I AA1=A1A=I

其中 ( I ) 是 ( n \times n ) 的单位矩阵,那么 ( A^{-1} ) 称为矩阵 ( A ) 的逆矩阵。

条件

  • 方阵:只有方阵(行数等于列数)才可能存在逆矩阵。
  • 非奇异矩阵:行列式 ( \det(A) \neq 0 ) 的方阵才是非奇异的,具有逆矩阵。
  • 可逆性:一个矩阵是可逆的,当且仅当其列向量线性独立,或其行向量线性独立。

5. 逆矩阵的性质

逆矩阵具有以下重要性质:

  1. 唯一性

    如果矩阵 ( A ) 可逆,则 ( A^{-1} ) 是唯一的。

  2. 与转置的关系

    ( A T ) − 1 = ( A − 1 ) T (A^T)^{-1} = (A^{-1})^T (AT)1=(A1)T

  3. 与乘法的关系

    如果 ( A ) 和 ( B ) 都是可逆矩阵,则:

    ( A B ) − 1 = B − 1 A − 1 (AB)^{-1} = B^{-1}A^{-1} (AB)1=B1A1

  4. 幂的逆

    对于任意正整数 ( k ),

    ( A k ) − 1 = ( A − 1 ) k (A^k)^{-1} = (A^{-1})^k (Ak)1=(A1)k

  5. 逆矩阵的逆

    ( A − 1 ) − 1 = A (A^{-1})^{-1} = A (A1)1=A

  6. 与线性方程组的关系

    若 ( A ) 可逆,则线性方程组 ( A\mathbf{x} = \mathbf{b} ) 的唯一解为:

    x = A − 1 b \mathbf{x} = A^{-1}\mathbf{b} x=A1b

6. 求逆矩阵的方法

求逆矩阵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高斯-约旦消元法

    通过将矩阵 ( A ) 与单位矩阵 ( I ) 构建增广矩阵 ( [A | I] ),然后通过行变换将 ( A ) 转化为 ( I ),右侧即为 ( A^{-1} )。

    步骤

    • 构建增广矩阵 ( [A | I] )。
    • 进行行变换,使左侧 ( A ) 变为 ( I )。
    • 若左侧成功转化为 ( I ),则右侧即为 ( A^{-1} )。
    • 若无法转化为 ( I ),则 ( A ) 不可逆。
  2. 伴随矩阵法

    通过计算伴随矩阵 ( \text{adj}(A) ) 和行列式 ( \det(A) ),利用公式:

    A − 1 = 1 det ⁡ ( A ) adj ( A ) A^{-1} = \frac{1}{\det(A)} \text{adj}(A) A1=det(A)1adj(A)

    步骤

    • 计算 ( \det(A) )。
    • 计算 ( A ) 的余子式矩阵,转置得到伴随矩阵 ( \text{adj}(A) )。
    • 应用上述公式计算 ( A^{-1} )。
  3. 矩阵分解法

    通过将矩阵分解为特定形式(如LU分解、QR分解等),然后利用分解结果求逆。

    步骤

    • 将 ( A ) 分解为 ( LU ) 或 ( QR ) 等形式。
    • 分别求解 ( L ) 和 ( U ) 或 ( Q ) 和 ( R ) 的逆。
    • 组合逆矩阵,得到 ( A^{-1} )。

7. 逆矩阵的应用

逆矩阵在解决线性方程组、线性变换、特征值问题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1. 求解线性方程组

    若 ( A ) 可逆,方程组 ( A\mathbf{x} = \mathbf{b} ) 的唯一解为:

    x = A − 1 b \mathbf{x} = A^{-1}\mathbf{b} x=A1b

  2. 矩阵分解与特征值问题

    逆矩阵在特征值分解、奇异值分解等高级矩阵分解方法中起到关键作用。

  3. 线性变换的逆变换

    若 ( A ) 表示线性变换 ( T ),则 ( A^{-1} ) 表示逆变换 ( T^{-1} )。

  4. 计算机图形学与控制系统

    在图形变换、信号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中,逆矩阵用于逆向变换、滤波与稳定性分析。

8. 例题解析

通过具体的例题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矩阵乘法与逆矩阵的理论与应用。以下提供几个典型例题及详细解答。

例题 1:矩阵乘法

题目

设有矩阵 ( A ) 和 ( B ) 如下:

A = ( 2 3 1 4 ) , B = ( 1 0 0 1 ) A = \begin{pmatrix} 2 & 3 \\ 1 & 4 \\ \end{pmatrix}, \quad B = \begin{pmatrix} 1 & 0 \\ 0 & 1 \\ \end{pmatrix} A=(2134),B=(1001)

计算 ( AB ) 和 ( BA ),并说明其结果。

解答

首先,确认矩阵 ( A ) 和 ( B ) 的维数:

  • ( A ) 是 ( 2 \times 2 ) 矩阵。
  • ( B ) 是 ( 2 \times 2 ) 矩阵。

因此,矩阵乘法 ( AB ) 和 ( BA ) 都是 ( 2 \times 2 ) 矩阵。

计算 ( AB )

A B = ( 2 3 1 4 ) ( 1 0 0 1 ) = ( 2 × 1 + 3 × 0 2 × 0 + 3 × 1 1 × 1 + 4 × 0 1 × 0 + 4 × 1 ) = ( 2 3 1 4 ) = A AB = \begin{pmatrix} 2 & 3 \\ 1 & 4 \\ \end{pmatrix} \begin{pmatrix} 1 & 0 \\ 0 & 1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2 \times 1 + 3 \times 0 & 2 \times 0 + 3 \times 1 \\ 1 \times 1 + 4 \times 0 & 1 \times 0 + 4 \times 1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2 & 3 \\ 1 & 4 \\ \end{pmatrix} = A AB=(2134)(1001)=(2×1+3×01×1+4×02×0+3×11×0+4×1)=(2134)=A

计算 ( BA )

B A = ( 1 0 0 1 ) ( 2 3 1 4 ) = ( 1 × 2 + 0 × 1 1 × 3 + 0 × 4 0 × 2 + 1 × 1 0 × 3 + 1 × 4 ) = ( 2 3 1 4 ) = A BA = \begin{pmatrix} 1 & 0 \\ 0 & 1 \\ \end{pmatrix} \begin{pmatrix} 2 & 3 \\ 1 & 4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1 \times 2 + 0 \times 1 & 1 \times 3 + 0 \times 4 \\ 0 \times 2 + 1 \times 1 & 0 \times 3 + 1 \times 4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2 & 3 \\ 1 & 4 \\ \end{pmatrix} = A BA=(1001)(2134)=(1×2+0×10×2+1×11×3+0×40×3+1×4)=(2134)=A

结果说明

在本例中,矩阵 ( B ) 是单位矩阵 ( I )。矩阵乘以单位矩阵的结果是其自身,因此 ( AB = BA = A )。这表明单位矩阵在矩阵乘法中起到了“乘法单位”的作用。

例题 2:求逆矩阵

题目

求以下矩阵的逆矩阵 ( A^{-1} ):

A = ( 1 2 3 4 ) A =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end{pmatrix} A=(1324)

解答

首先,计算矩阵 ( A ) 的行列式 ( \det(A) ):

det ⁡ ( A ) = 1 × 4 − 2 × 3 = 4 − 6 = − 2 ≠ 0 \det(A) = 1 \times 4 - 2 \times 3 = 4 - 6 = -2 \neq 0 det(A)=1×42×3=46=2=0

由于 ( \det(A) \neq 0 ),矩阵 ( A ) 可逆。

接下来,计算伴随矩阵 ( \text{adj}(A) ):

  1. 计算每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

    代数余子式 = ( d − b − c a ) \text{代数余子式} = \begin{pmatrix} d & -b \\ -c & a \\ \end{pmatrix} 代数余子式=(dcba)

    对于 ( A = \begin{pmatrix} a & b \ c & d \end{pmatrix} ),

    • ( a = 1 ), ( b = 2 ), ( c = 3 ), ( d = 4 )

    代数余子式矩阵为:

    adj ( A ) = ( d − b − c a ) = ( 4 − 2 − 3 1 ) \text{adj}(A) = \begin{pmatrix} d & -b \\ -c & a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4 & -2 \\ -3 & 1 \\ \end{pmatrix} adj(A)=(dcba)=(4321)

  2. 计算逆矩阵:

    A − 1 = 1 det ⁡ ( A ) adj ( A ) = 1 − 2 ( 4 − 2 − 3 1 ) = ( − 2 1 1.5 − 0.5 ) A^{-1} = \frac{1}{\det(A)} \text{adj}(A) = \frac{1}{-2} \begin{pmatrix} 4 & -2 \\ -3 & 1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2 & 1 \\ 1.5 & -0.5 \\ \end{pmatrix} A1=det(A)1adj(A)=21(4321)=(21.510.5)

验证

计算 ( AA^{-1} ):

A A − 1 = ( 1 2 3 4 ) ( − 2 1 1.5 − 0.5 ) = ( 1 × ( − 2 ) + 2 × 1.5 1 × 1 + 2 × ( − 0.5 ) 3 × ( − 2 ) + 4 × 1.5 3 × 1 + 4 × ( − 0.5 ) ) = ( − 2 + 3 1 − 1 − 6 + 6 3 − 2 ) = ( 1 0 0 1 ) = I AA^{-1} =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end{pmatrix} \begin{pmatrix} -2 & 1 \\ 1.5 & -0.5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1 \times (-2) + 2 \times 1.5 & 1 \times 1 + 2 \times (-0.5) \\ 3 \times (-2) + 4 \times 1.5 & 3 \times 1 + 4 \times (-0.5)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2 + 3 & 1 - 1 \\ -6 + 6 & 3 - 2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1 & 0 \\ 0 & 1 \\ \end{pmatrix} = I AA1=(1324)(21.510.5)=(1×(2)+2×1.53×(2)+4×1.51×1+2×(0.5)3×1+4×(0.5))=(2+36+61132)=(1001)=I

验证成功,说明 ( A^{-1} ) 是正确的逆矩阵。

结论

A − 1 = ( − 2 1 1.5 − 0.5 ) A^{-1} = \begin{pmatrix} -2 & 1 \\ 1.5 & -0.5 \\ \end{pmatrix} A1=(21.510.5)

例题 3:利用逆矩阵解线性方程组

题目

求解线性方程组:

{ x + 2 y = 5 3 x + 4 y = 6 \begin{cases} x + 2y = 5 \\ 3x + 4y = 6 \\ \end{cases} {x+2y=53x+4y=6

解答

首先,将方程组表示为矩阵形式 ( A\mathbf{x} = \mathbf{b} ):

A = ( 1 2 3 4 ) , x = ( x y ) , b = ( 5 6 ) A =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end{pmatrix}, \quad \mathbf{x} = \begin{pmatrix} x \\ y \\ \end{pmatrix}, \quad \mathbf{b} = \begin{pmatrix} 5 \\ 6 \\ \end{pmatrix} A=(1324),x=(xy),b=(56)

  1. 计算 ( A^{-1} )

    计算行列式:

    det ⁡ ( A ) = 1 × 4 − 2 × 3 = 4 − 6 = − 2 ≠ 0 \det(A) = 1 \times 4 - 2 \times 3 = 4 - 6 = -2 \neq 0 det(A)=1×42×3=46=2=0

    伴随矩阵:

    adj ( A ) = ( 4 − 2 − 3 1 ) \text{adj}(A) = \begin{pmatrix} 4 & -2 \\ -3 & 1 \\ \end{pmatrix} adj(A)=(4321)

    逆矩阵:

    A − 1 = 1 det ⁡ ( A ) adj ( A ) = 1 − 2 ( 4 − 2 − 3 1 ) = ( − 2 1 1.5 − 0.5 ) A^{-1} = \frac{1}{\det(A)} \text{adj}(A) = \frac{1}{-2} \begin{pmatrix} 4 & -2 \\ -3 & 1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2 & 1 \\ 1.5 & -0.5 \\ \end{pmatrix} A1=det(A)1adj(A)=21(4321)=(21.510.5)

  2. 求解 ( \mathbf{x} = A^{-1}\mathbf{b} )

    x = ( − 2 1 1.5 − 0.5 ) ( 5 6 ) = ( ( − 2 ) × 5 + 1 × 6 1.5 × 5 + ( − 0.5 ) × 6 ) = ( − 10 + 6 7.5 − 3 ) = ( − 4 4.5 ) \mathbf{x} = \begin{pmatrix} -2 & 1 \\ 1.5 & -0.5 \\ \end{pmatrix} \begin{pmatrix} 5 \\ 6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2) \times 5 + 1 \times 6 \\ 1.5 \times 5 + (-0.5) \times 6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10 + 6 \\ 7.5 - 3 \\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4 \\ 4.5 \\ \end{pmatrix} x=(21.510.5)(56)=((2)×5+1×61.5×5+(0.5)×6)=(10+67.53)=(44.5)

x = − 4 , y = 4.5 x = -4, \quad y = 4.5 x=4,y=4.5

验证

将 ( x = -4 ) 和 ( y = 4.5 ) 代入原方程组:

  1. ( -4 + 2 \times 4.5 = -4 + 9 = 5 ) ✔️
  2. ( 3 \times (-4) + 4 \times 4.5 = -12 + 18 = 6 ) ✔️

验证成功,说明解正确。

9. 总结

矩阵乘法与逆矩阵是线性代数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关键点的总结:

  • 矩阵乘法

    • 定义:通过行与列的点积计算得到乘积矩阵的元素。
    • 性质:具有结合律和分配律,但通常不满足交换律。
    • 几何意义:代表连续应用两个线性变换。
    • 计算方法:逐元素计算点积,确保维数匹配。
  • 逆矩阵

    • 定义:一个矩阵的逆满足 ( AA^{-1} = A^{-1}A = I )。
    • 条件:仅方阵且行列式非零的矩阵可逆。
    • 性质:逆矩阵唯一,与转置、乘法等运算有特定关系。
    • 计算方法:高斯-约旦消元法、伴随矩阵法、矩阵分解法等。
    • 应用:解线性方程组、求逆变换、矩阵分解与特征值问题。

深入学习建议

  • 掌握矩阵运算:熟练进行矩阵乘法、转置、逆矩阵的计算。
  • 理解矩阵性质:深入理解矩阵乘法的性质及逆矩阵的相关定理。
  • 练习例题:通过大量例题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 探索高级应用:学习矩阵分解(如LU分解、QR分解、SVD)及其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
  • 编程实现:利用编程语言(如Python、MATLAB)实现矩阵乘法与逆矩阵的计算,提升计算效率与准确性。

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全面掌握矩阵乘法与逆矩阵的理论与应用,为解决复杂的线性代数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对矩阵乘法与逆矩阵的具体步骤、定理证明或应用实例有更多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