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建模与碳排放流计算》开题报告

目录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目前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方案

1.电力系统概述

2.技术路线

3.研究思路

四、参考文献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电力行业的减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且有效的策略与目标。我国地域发展不均衡,地区间差异显著,这使得电力系统的碳排放流研究尤为必要。电力系统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领域,其减排潜力巨大。通过精确建模和碳排放流计算,可以识别并优化能源生产、传输与消费的各个环节,推动低碳能源的广泛应用。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碳排放控制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电力系统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其减排工作对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通过建模与计算电力系统的碳排放流,可以为减排政策的制定、评估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2.选题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电力行业减排的国际压力与国内挑战也日益凸显。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国际共识。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至45%,并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高至15%。电力行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其碳排放量约占我国整体排放的40%,位居所有行业之首。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年用电量预计将逐步上升,相应的碳排放量也会增加。因此,控制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推动减排措施,对于实现我国的低碳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近年来已加强了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积极推动降低火电煤耗、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低碳能源,以及开辟跨区域高压输电通道。与此同时,我国还在积极探索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减排制度,为实现长期的碳减排目标提供保障。本文针对电力系统的建模以及碳排放流的研究,旨在通过追踪和量化电力系统内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帮助有关单位清晰了解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碳流计算能够为有关单位定制碳排放政策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减碳目标设定更为精准的时间表和目标。通过实时数据监测,电力系统可以不断优化减排效果,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接入和调度中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综上所述,电力行业的减排工作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还需要通过科学的建模与计算,为实现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目前研究现状

        目前,电力系统的碳排放计算主要包括宏观统计法和碳流分析法。其中,宏观统计法从宏观数据出发,根据一段时间内(通常以年为单位)的能源消耗总量进行统计,具有计算简单、使用方便、 结果准确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较长时间跨度的碳排放计算。但是该方法的自身缺陷也同样较为明显,其主要表现在宏观统计法提供的计算结果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过于粗放,无法细致描述各项碳指标的微观变化过程,以及难以准确追踪碳排放具体流向等3个方面。

        碳流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功率分布的碳流追踪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潮流结果的基础上,利用顺流或逆流跟踪算法确定电网中的功率分布,然后结合机组的碳排放强度,将发电侧碳排放公平分摊到各节点负荷、各支路功率以及网络损耗,从而实现碳排放具体流向的准确追踪与溯源。[1]相较于宏观统计法,碳流分析法在计算碳排放总量的同时,清晰地揭示了碳流在电力网络中的分布特性和传输消费机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电力系统各项碳排放分析与统计工作的开展。

        虽然碳流分析理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在碳流分析理论中,清洁能源的低碳属性通常用值为0的碳排放强度指标表示。该指标仅反映了清洁能源的物理碳排放值,而无法体现其节碳作用的大小。[2]因此,需要对原有分析方法加以改进,以准确评估清洁能源的降碳贡献。②网络损耗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以直流潮流为基础的碳流计算方法在面对实际有损网络时会产生较大计算误差。为此,有文献提出了有损网络的计算方法,将网损碳排放全部分摊给发电厂或用户。事实上,发电厂利用电网供电,负荷通过电网用电。若仅由其中一方承担,则造成了网损碳排放分摊不均的情况出现。[3]③碳流分析的理论基础,即“碳排放流依附于功率而存在”的前提条件,使得现有碳流计算方法无法分摊其他形式的碳排放,例如火电机组在冷、热启动过程中的碳排放因功率输出为0而无法计入到负荷侧;[4]④静态碳流分析方法未能考虑负荷、新能源出力波动和预测偏差所产生的额外碳排放计算。例如,当部分负荷需求相对于日前计划大幅增加或新能源出力急剧减少,使得碳排放强度高的机组出力增加时,依赖原有的静态碳流分析方法,极有可能导致功率不变或功率波动小的负荷分摊到更多的碳排放,从而违背了“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公平性原则。

三、课题研究方案

1.电力系统概述

        IEEE电力系统概述通常涉及电力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电力的生产、传输、分配及其管理。IEEE标准为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营和安全提供了相关的规范和指导。本文针对IEEE14节点电力系统和IEEE33节点系统进行建模并进行碳排放流的计算,下图分别为IEEE14节点系统图和IEEE33节点系统图

图1 IEEE14系统图

图2 IEEE33系统图

2.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针对两个电力系统模型,对其进行碳排放流的计算,并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首先对潮流模型进行建立,在这里包含对应网络的拓扑与潮流计算方程,进行潮流计算基于节点注入功率及其与电压相角之间的关系,并对支路潮流进行计算;接着对节点和支路进行碳流率计算接着计算负荷从各个节点收到的碳排总量;最后分析机组-节点-支路-负荷的碳流关系分析并对碳排放问题进行总结与之后改如何优化等。

针对该电力系统模型,有一下几个难点:

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的动态性

传统的碳排计算中,都是按照固定的因子来估算排放量,在电力系统模型中的各个电源可能具有不同的碳排放强度,而且电力系统的运行条件(如负荷需求、发电机组的开停机、燃料类型等)会随着时间和网络状态变化。

电力系统流量的复杂性

电力系统的中的功率计算是比较复杂的并且是非线性的,这就导致了会影响碳排放流的计算。

系统的不随机性

电力系统根据负荷要求,发电机的输出以及功能燃料都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这样大大增加了对电力系统的计算难度

3.研究思路

        本文针对IEEE14和IEEE33电力系统模型做碳排放流的计算这里涉及到电力流与碳排放的联合分析。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利用IEEE14和IEEE33电力系统模型进行建模。

        对潮流进行计算采用标准的电力潮流分析方法进行电力流的计算。首先,计算电力系统的有功和无功功率流,以确保系统在给定负荷下的功率平衡。潮流计算得到每条线路的功率流量,以及每个节点的电压和功率消耗。

        在潮流计算的基础上,构建碳排放流模型,碳排放流不仅涉及每个发电单元的碳排放量,还涉及电力传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转移。根据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电力流的分布,追踪各个电源和线路的碳排放流动路径。

        最后针对对应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提出降低碳排的建议,并总结全文。

四、参考文献

  1. HATZIARGYRIOU N, DONNELLY M, PAPATHANASSIOUS,et al. Modeling new forms of generation and storage[R]. Paris, France: CIGRE, 2000.
  2. BLAABJERG F, YANG Y H, KIM K A, et al.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for large-scale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23, 111(4): 335-355.
  3. KARAAGAC U, MAHSEREDJIAN J, GAGNON R, et al. A generic EMT-type model for wind parks wi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full size converter wind turbines[J]. IEEE Power and Energy Technology Systems Journal, 2019, 6(3): 131-141.
  4. TREVISAN A S, EL-DEIB A A, GAGNON R, et al. Field validated generic EMT-type model of a full converter wind turbine based on a gearless externally excited synchronous generator[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18,33(5): 2284-2293.
  5. QI J L,LI W X,CHAO P P,et al. Generic EMT modeling method of type-4 wind turbine generators based on detailed FRT studies[J]. Renewable Energy, 2021, 178: 1129-1143.
  6. 陈达, 鲜文军, 吴涛, 等. 混合电力市场下碳排放流的分配[J]. 电网技术, 2016, 40(6): 1683-1688.
  7. 陈丽霞, 孙弢, 周云, 等. 电力系统发电侧和负荷侧共同碳责任分摊方法[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8, 42(19): 106-111.
  8. 曹逸滔, 王丹, 贾宏杰, 等. 考虑多能碳流约束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双层博弈扩展规划[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3, 47(7): 12-22.
  9. 董青,陈钰浩,刘永刚,等.基于优化加点代理模型的桥架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J].机械强度,2023,45(3):729-742.
  10. 丁雨昊, 吕干云, 刘永卫, 等. 考虑碳排放目标约束和需求侧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日前优化调度[J]. 南方电网技术, 2022, 16(8): 1-11.
  11. 矫舒美, 乔学博, 李勇, 等. 计及综合能源系统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和碳交易的电转气设备和光伏联合优化配置[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1, 41(9): 156-163.
  12. 刘昱良, 李姚旺, 周春雷, 等. 电力系统碳排放计量与分析方法综述[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4, 44(6): 2220-2236.
  13. 李业辉, 李姚旺, 刘昱良, 等. 基于碳排放流迭代算法的分布式碳表系统(一): 理论方法与分析[J]. 电网技术, 2023, 47(6): 2165-2174.
  14. 沈沉,曹仟妮,贾孟硕,等.电力系统数字孪生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展望[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2,42(2):487-498.
  15. 胡浩, 王英瑞, 曾博, 等. 基于CVaR理论的综合能源系统经济优化调度[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7, 37(6): 209-219.
  16. 胡堂清,张旭秀,曹晓月.一种动态调整惯性权重的混合粒子群算法[J].电光与控制,2020,27(6):16-21.
  17. 郭创新,陆海波,俞斌,等.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13,37(1):112-118.
  18. 韩华春, 李强, 袁晓冬. 考虑柔性氢需求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2, 37(3): 12-18.
  19. 亢朋朋, 王啸天, 陈铨艺, 等. 考虑碳交易的综合能源系统在不同配置情景下的运行分析[J]. 智慧电力, 2023, 51(4): 1622, 45.
  20. 马丽叶, 朱思宇, 卢志刚, 等. 考虑时空扩散和碳汇的碳捕集电转气协同优化调度模型[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3, 47(2): 15-23.
  21. 汪超群, 陈懿, 文福拴, 等. 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理论改进与完善[J]. 电网技术, 2022, 46(5): 1683-1693.
  22. 许明,平夏,李配配,等.数字孪生下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远程VR在线诊断系统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22,41(4):40-45.
  23. 杨建华.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与经济运行[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3.
  24. 周天睿, 康重庆. 基于碳排放流的配电系统低碳优化运行方法研究[J].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19, 2(3): 241-247.
  2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1[R]. 北京: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21.
  26. 张妍, 冷媛, 尚楠, 等. 考虑碳排放需求响应及碳交易的电力系统双层优化调度[J]. 电力建设, 2024, 45(5): 94-10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大数据蟒行探索者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