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借助金属氧化物的埃林汉姆图:当一条线穿过∆G = 0轴时会发生什么?
当温度升高,图线会穿过ΔG° = 0线。低于此温度时,氧化物形成的自由能为负,氧化物稳定;高于此温度时,氧化物形成的自由能为正,氧化物变得不稳定,会分解成金属和氧气,例如HgO加热时会自发分解成Hg和O₂。
49、解释为什么在水溶液中,尽管锂的电离能比铯高,但它和铯一样是良好的还原剂。
电离能是气态孤立原子的性质,而电极电势描述的是金属从标准状态变为溶液中离子的变化,即
M(s) + aq → M + (aq) + e – 。
电极电势代表整体变化,包括 升华能 、 电离能 和 水合能 。锂由于其小尺寸和游离气态Li + 非常大的水合能,使得其电极电势E° red 为 -3.05 V,负值大。
在电化学序列中,还原性质与负的E° red 值相关,负值大的物质有失去电子发生氧化的倾向,能在水溶液中充当还原剂。
且锂半电池反应的熵变也大,Li + 会破坏水分子的有序排列并在其周围形成有序的水分子层。
碱金属的电极电势趋势是 焓 和 熵 效应微妙平衡的结果,所以锂在水溶液中是强还原剂,和铯一样。
50、MgSO4能溶于水,但BaSO4不溶于水。为什么?
硫酸根离子通常较大,相互间距远,留下的空隙大,小的镁离子无法填充,镁离子会水合,与硫酸根离子形成晶格。水合镁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相互作用弱,晶格能小。相反,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形成更紧凑的晶格,BaSO₄晶格能大,所以 MgSO₄ 比 BaSO₄ 更易溶。此外, Mg²⁺ 离子尺寸小,有高溶剂化能,且与较大硫酸根离子堆积松散,这也促使 MgSO₄ 有较高溶解度。
51、将下列物质按酸性增强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BF₃、BCl₃、BBr₃。
酸性增强顺序为:BF₃ < BCl₃ < BBr₃。
原因是:从相对电负性考虑,氟的电负性最大,本应使BF₃中B的缺电子性最强,酸性最强。但实际上由于第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小,2p轨道“紧凑”,重叠显著,F与B形成的p - p π键最强,存在小卤素原子向硼的电子反馈倾向,使BX₃分子中B - X键有双键特征,降低了硼的缺电子性。
且BX₃分子从平面(sp²杂化)变为四面体(sp³杂化)时,BF₃所需的重组能量最大,随着卤素原子增大而减小。所以BF₃中B的缺电子性最小,酸性最弱,BBr₃酸性最强。
52、铍的第一电离能大于锂,但在第二电离能的情况下情况相反。为什么?
电离能比较
第一电离能
- 铍的核电荷增加,作用于两个距离与锂中2s电子大致相同的2s电子。
- 因此,铍的第一电离能高于锂。
第二电离能
- 锂 :
- 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具有稳定稀有气体构型的正离子。
- 再失去电子需从稀有气体核心(s²p⁶)中获取。
-
核心电子主量子数低、离核近且受核强吸引,需要大量能量。
-
铍 :
- 失去一个电子后,M⁺离子半径小于母原子M。
- 剩余电子受核吸引更强,但相比锂从稀有气体核心失去电子,所需能量仍相对小。
结论
- 锂的第二电离能高于铍。
53、(i)第一电离能:溴(Br)和碘(I)哪个更低;(ii)熔点:氯化银(AgCl)和碘化银(AgI)哪个更低;(iii)电子亲和能:氟(F)和碳(C)哪个更低;(iv)溶解度:氯化锂(LiCl)和氯化钾(KCl)哪个更低;(v)极化能力:钠离子(Na⁺)和钾离子(K⁺)哪个更低;(vi)离子半径:钾离子(K⁺)和氟离子(F⁻)哪个更低。分别说明原因。
(i) 第一电离能 I 更低,因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更易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降低;
(ii) 熔点 AgI 更低,因为从氯化物到碘化物极化作用增强,共价性增强,熔点降低;
(iii) 电子亲和能 C 更低,氟的原子半径小,核电荷数大,对电子吸引力强,电子亲和能大;
(iv) 溶解度 LiCl 更低,锂离子半径小,极化能力强,LiCl 共价性相对较强,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小;
(v) 极化能力 K⁺ 更低,阳离子半径越大,极化能力越弱,钾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
(vi) 离子半径 F⁻ 更低,二者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对电子吸引力越强,半径越小,钾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氟离子。
54、(a) 解释铍(Be)与铝(Al)的对角线关系。(b) 解释为什么石墨是软的而金刚石是硬的。
(a) 对角线关系是指周期表主族中对角相邻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
铍(Be)与铝(Al)是对角元素对 ,它们性质相似的部分原因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
原子半径
- 电离能
- 电负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