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选举的困境与挑战
隐私技术与选举安全的背景
随着隐私技术的发展,它可能会改变隐私与监控之间的权衡关系,而这种权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在线技术大规模发展的影响。隐私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避版权、各种政治解放议程以及犯罪创新的推动。为守法公民和我们支持的外国违法者保护隐私而发明的工具,偶尔也会被本国的犯罪分子使用。虽然目前这种情况还不明显,但最终必然会发生。为此,一些人提出了身份托管方案,即网络用户使用化名,通常可以保护身份,但法院可以下令撤销化名。然而,这样的系统会使我们讨论的大多数隐私用户直接面临风险。此外,托管机制往往昂贵且脆弱,还会导致不可预见的副作用。
电子选举的争议与起源
选举是所有民主国家都认可且几乎都要求匿名的应用场景,但向电子投票的转变一直备受争议。在美国,2000 年佛罗里达选举丑闻后,国会拨款近 40 亿美元用于升级各州的选举系统,但很多钱都浪费在了不安全的投票机上。英国和荷兰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丑闻。
电子选举机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时大卫·乔姆发明了数字现金,这是一种匿名、不可追踪且不可关联的支付媒介。其机制为:客户向银行出示一张被随机因素遮蔽的钞票,银行无法看到序列号;银行对钞票进行签名;客户然后解除遮蔽,此时她就拥有了一张银行不知道序列号的电子钞票。要实现一个可行的系统,还需要解决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如果客户两次花费同一张钞票,其匿名性将失效。数字现金并未取得成功,因为它与反洗钱制度和银行的商业模式都不太兼容。不过,许多研究团队仍在研究的应用是数字选举。选民可以获得一张使用与数字硬币相同技术制造的选票,她可以将选票投给她选择的候选人,如果她通过重复投票作弊就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