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4:
MOSFET的电容主要来源于其物理结构:
- 栅氧层电容:栅极(G)与衬底(B)、沟道、源(S)、漏(D)之间隔着二氧化硅绝缘层,自然形成电容。
- 耗尽层电容:在半导体内部,耗尽区(缺少自由载流子的区域)也像一个电容器的介质。
- overlap电容:栅极与源/漏区有部分重叠,形成固定的覆盖电容。
这些电容不是固定的,其大小和连接方式强烈依赖于栅极电压(V_GS),因为它决定了硅表面是积累、耗尽还是反型。
Case I: 积累区 (Accumulation)
- 偏置条件:
< 0 (栅极加负电压)
- 物理状态:栅极的负电压排斥P型衬底中的电子,同时吸引大量的带正电的空穴到栅氧层下方的表面区域。这些空穴密集地堆积起来,形成所谓的“积累层”。
- 电容构成(见下图一):
(栅-衬底电容):这是最主要的电容。积累层的空穴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导体下极板,与栅极(上极板)之间的电容完全由栅氧层决定,其单位面积电容达到最大值
。
其中:
:栅氧层(二氧化硅SiO₂)的介电常数
:栅氧层的厚度
由本式可知:电容值与介电常数成正比,与介质厚度成反比。
总电容值为:
: 绘制沟道长度。是芯片设计版图上画的栅极多晶硅的长度
: 横向扩散长度。在制造过程中,源和漏区的掺杂原子会横向扩散,稍微延伸到栅极下方,导致实际的沟道长度比绘制的要短
有效沟道长度
。它是栅极真正覆盖在沟道区域上的长度,是计算本征栅电容的有效长度
:绘制沟道宽度。是版图上画的栅极的宽度
: 比例因子平方。在电路仿真中,为了方便,经常使用单位尺寸的模型。scale 是一个缩放因子,表示当前器件的尺寸是单位器件的多少倍。因为面积是二维的,所以电容(与面积成正比)需要乘以 scale 的平方
由本式可知:在积累区,整个沟道区域(面积 = *
)都形成了平板电容结构。因此,总电容
就等于单位面积电容
乘以有效栅面积 (
*
),再乘以尺寸缩放因子
。
-
和
(覆盖电容):这是栅极与源/漏扩散区重叠部分形成的固定电容,
。它们始终存在,与偏压无关。
其中: ,
是栅-源和栅-漏覆盖电容。它们的大小通常相等。
由本式可知:由于制造过程中的横向扩散,栅极不可避免地会与源区和漏区有一小部分重叠。这个重叠区域也形成了一个平板电容器(栅极是上极板,重掺杂的源/漏区是下极板)。因此,每个覆盖电容的大小等于 乘以重叠面积 (
)。这是一个寄生电容,对电路的高速性能(如速度、延时)有重要影响
- 关键问题 - 寄生电阻:虽然
的电容值很大,但这个电容的“下极板”(积累层)是通过电阻率很高的衬底连接到电路的地电位的。下图一中标注的“Resistance to the substrate connection”就是这个巨大的寄生电阻(Rs)。这个电阻会严重恶化电容的高频性能,使其充放电速度变慢。
- 结论:在积累区,电容大但质量差,是 “坏电容” (对应下图三左侧“Bad cap area”)。
图一 MOSFET工作在累积模式下的横截面图
Case II: 耗尽区 (Depletion/Weak Inversion)
- 偏置条件:0 <
<
(栅极加正电压,但不足以形成强反型)
- 物理状态:栅极的正电压开始排斥P型衬底中的空穴,在表面下方留下一个由不可移动的带负电的受主离子组成的区域,这个区域缺乏自由载流子,称为 “耗尽层” 。此时表面没有形成导电沟道。
- 电容构成(见下图二):
- 此时的栅极到衬底的路径不再是简单的栅氧电容。可以将其建模为两个电容的串联:
- 栅氧电容 (
)
- 耗尽层电容 (
)
- 栅氧电容 (
- 随着
增大,耗尽层变宽(相当于电容器极板距离增加),
减小,导致总电容
进一步减小。这就是图三中间那段下降曲线的原因。
和
:仍然是固定的覆盖电容。
- 此时的栅极到衬底的路径不再是简单的栅氧电容。可以将其建模为两个电容的串联:
- 结论:在耗尽区(弱反型区),总栅电容下降,其值由耗尽层宽度调制。
图二 耗尽型MOSFET的截面图
Case III: 强反型区 (Strong Inversion)
- 偏置条件:
>>
(栅极加足够大的正电压)
- 物理状态:栅极的强正电场吸引了大量电子到表面,形成一个浓厚的n型反型层(沟道),将源和漏连接起来。这个电子层就像一个高导电的金属板。
- 电容构成:
(栅-衬底电容):此时,高导电的反型层屏蔽了衬底,成为了电容新的“下极板”。这个下极板通过低电阻的源/漏区连接到外部电路。因此,电容值再次达到最大值
,并且其串联电阻极小。
和
:仍然是固定的覆盖电容。
- 结论:在强反型区,电容值大且串联电阻小,是 “好电容” (对应下图三右侧“Good cap area”)。集成电路中常用工作在强反型区的MOSFET(将源、漏、体端子短路)来制作精确的电容。
图三 栅电容随直流栅源电压的变化
总结
归一化栅电容随 变化的整体趋势:从高(积累) -> 下降(耗尽) -> 再回到高(强反型)。当你需要一个大电容时,应优先选择让MOSFET工作在强反型区,以获得最佳性能。如果必须在积累区使用(在某些特殊工艺或电路中),必须意识到巨大的寄生电阻问题,并在器件周围放置大量衬底接触(Contacts) 来尽可能降低这个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