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模块化设计与协议栈解析
1. 模块化设计
为了尽可能简化网络的设计和维护,大多数联网计算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负责一项单一任务或一组相关任务,且各模块间知道如何相互交换信息,但无需了解其他模块完成任务的具体细节。
模块化设计有诸多好处:
- 模块独立性强,便于在需要时进行更改,甚至可完全替换某个模块,而不影响其他模块。
- 当单个模块包含执行某功能的所有代码时,更易隔离问题。
模块可由硬件、软件或两者结合构成。软件模块可以是大型应用程序中的一个过程或子例程,也可以是一个例程库、一个类或一个单独文件中的类包。
在嵌入式系统中,程序代码常被称为固件,通常存储在闪存或其他非易失性内存芯片中,而非磁盘驱动器。与存储在驱动器上的软件不同,固件是设备不可或缺且很少更改的部分。用户虽可加载新固件,但通常是对现有代码的更新或升级,而非全新类型的应用程序。
2. 网络协议栈
网络中使用的模块可看作是分层堆叠的,计算机的网络协议栈由参与网络通信的模块组成。协议栈底部是与网络电缆的硬件接口,顶部是提供网络数据发送和使用接收数据的模块,中间可能有涉及寻址、错误检查以及提供和使用状态与控制信息的模块。
2.1 数据传输与接收流程
- 传输 :消息从发起消息的应用层向下穿过协议栈,到达将消息放置到网络上的网络接口。
- 接收 :消息从网络接口向上穿过协议栈,到达使用接收到的消息中数据的应用层。
消息经过的层数会有所不同。例如,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