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
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是信息论的的奠基者香农(ClaudeE.Shannon)的说法。
信息的质量属性,包括:
- 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 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 可靠性,值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
- 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昨天的天气信息不论怎样精确、完整,对知道明天的穿衣并无帮助,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信息的价值为零。
- 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这内。
- 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程度。
- 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的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信息的传输模型:
-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由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
-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TCP/IP网络。
-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
- 译码器: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原始信息与噪声的叠加)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 噪声: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干扰可以来于信息系统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当噪声携带的信息大致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信道中传输的信息可以被噪声掩盖导致传输失败。
信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物质、能源一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材料和能源共同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3大战略资源,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对于信息系统而言,以下特性会表现得比较突出,项目管理人员对此要有正确认识。
- 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的可访问性。
- 脆弱性:这个特性与系统的稳定性相对应,即系统可能存在的丧失结构、功能、秩序的特性,这个特性往往是隐藏不易被外界感知的。脆弱性差的系统,一旦被侵入,整体性会被破坏,甚至面临崩溃,系统瓦解。
- 健壮性:当系统面临干扰、输入错误、入侵等因素时,系统可能会出现非预期的状态而丧失原有功能、出现错误甚至表现出破坏功能。系统具有的能够抵御出现非预期状态的特性称为健壮性,也称鲁棒性。要求具有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会采取冗余技术、容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来抵御系统出现非预期的状态,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 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传统产品中越来越多地融合了计算机(智能化)硬件;另一个含义是产品携带了更多的数字化信息。
- 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生产制造,优化工作流程,管理客户关系,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信息化人才并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涉及生产制作系统、ERP、CRM、SCM等。
- 生产信息化: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工艺、产品的信息化。
- 国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种信息网络。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启示我们: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它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它的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它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 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 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
- 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
- 十二金:以“金”字冠名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金宏);第二类是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的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5个业务系统建设;第三类是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5个业务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