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圈| 四川师范大学寇娟课题组揭示自闭症儿童对快乐面孔的神经与注视模式

在日常的社交互动中,一个微笑往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温暖和善意。但对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孩子们来说,解读这些快乐的面孔可能并不那么简单。长期以来,“社会动机假说”试图解释这一现象,认为ASD个体由于对社交奖励感知的不同,如对他人愉快表情的关注减少,导致了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困难。

然而,这种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所有ASD儿童,尤其是在那些认知或语言能力有限的孩子中,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四川师范大学寇娟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ASD儿童在面对快乐面孔时的独特神经反应和注视模式,挑战了研究人员对ASD孩子如何处理社交奖励的理解,并提供了新的视角去重新思考社会动机假说的有效性及其局限性。

研究人员使用眼动追踪技术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来探索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正常发育(TD)儿童在观看快乐面孔时的注视模式和大脑活动差异。通过Tobii Pro Spectrum眼动追踪系统记录参与者对真实孩子笑脸和表情符号的注视行为。同时,便携式近红外脑成像设备NIRSIT Lite(OBELAB)被用来监测大脑眶额皮层(OFC)的激活情况。

图1 左:Tobii Pro Spectrum设备;右:NIRSIT Lite设备

实验采用了区块设计,每种刺激(快乐面孔或表情符号)展示时间为2秒,每个条件包含四个区块。眼动数据通过严格的校准和质量控制步骤进行处理,确保有效性。fNIRS信号则经过一系列预处理步骤,以准确反映大脑活动响应。结合这两种技术,研究揭示了ASD儿童在处理社交奖励相关面部信息时的独特神经反应和注视模式。

图2 实验素材范例及兴趣区

研究结果显示,ASD儿童在观看快乐面孔时表现出与TD儿童显著不同的注视模式和大脑反应。具体而言,相较于TD儿童,ASD儿童在观看所有快乐面孔时瞳孔直径更大,表明更高的自主唤醒水平,并且眶额皮层(OFC)的激活也更强,这可能反映了对这些刺激的不同处理方式。然而,ASD儿童较少注视实际面孔的眼睛区域和表情符号的嘴巴区域,显示出他们独特的面部信息处理策略。

图3 注视模式与平均瞳孔直径(PD)的方差分析结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非典型反应与较低的适应行为得分和更严重的症状表现相关联。特别是,注视模式、瞳孔直径以及OFC的激活情况可以作为预测社交适应困难和自闭症症状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具体来说,对具有奖励性质的面部特征(如真实面孔的眼睛或表情符号的嘴巴)关注更多,瞳孔直径较小以及OFC响应较弱的儿童,往往展现出更高的适应能力和更低的自闭症症状评分。

图4 (A) 显示了眶额皮质(OFC)通道的对齐情况;(B) ASD-TD组在复杂面孔(CF)和表情符号面孔(EF)条件下的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

该研究结果挑战了传统社会动机假说,并指出ASD儿童可能需要更多认知资源来处理面部信息。基于此,未来干预措施应聚焦于提升ASD儿童的面部信息处理能力,减少其社交情境中的认知负荷,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的社交适应和发展,这一发现为个性化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