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协议安全保障解读
1. 可证明安全概述
在密码学领域,密码协议极易出错,其漏洞往往十分隐蔽。因此,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应采用形式化方法对密码协议进行安全分析。可证明安全方法应运而生,它能在“标准”且被广泛认可的复杂性理论假设(如因数分解的难解性)下证明协议的安全性。该方法通常需要提供以下三点:
- 安全目标的定义。
- 协议本身。
- 证明协议能达成目标,前提是某些标准的复杂性理论假设成立。
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所有“基本”的密码原语都应具备可证明的安全性。在可证明安全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新颖的定义理念:
- Goldwasser、Micali 等人提出了概率加密和数字签名。
- Blum - Micali 和 Yao 提出了伪随机数生成。
- Bellare、Rogaway 等人提出了认证。
2. 认证的安全定义
Bellare 和 Rogaway 率先为认证和认证密钥建立协议提出了计算模型。在该模型中,相互认证的定义理念简单而强大,即任何攻击者实际上要么像一条可信的线路,要么是一条损坏的线路,这一理念通过匹配对话的概念进行形式化。认证密钥交换的定义理念则是保护会话密钥,攻击者无法获取有关会话密钥的任何有用信息,这与概率加密的安全性形式化类似。
该模型具体讨论了四个协议:
|协议名称|协议描述|
| ---- | ---- |
|MAP1|适用于任意一组参与方的相互认证协议|
|MAP2|MAP1 的扩展,允许在其流程中对任意文本字符串进行认证|
|AKEP1|一个简单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使用 MAP2 进行密钥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