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存覆盖计算系统全解析
1. 可生存覆盖计算系统概述
可生存覆盖计算系统旨在应对系统冗余问题,提供可靠的计算服务。带有DNP(Dedicated Node Protection)保护的可生存覆盖计算系统架构与普通覆盖计算系统相似,但由于需要处理每个任务的额外副本,会增加网络流量并需要更多计算资源。
例如,在图4.11所示的系统中,有三个任务,每个任务在两个独立节点处理。主任务用浅蓝色矩形(p1, p2, p3)标记,备份任务用深蓝色矩形(b1, b2, b3)标记。如任务1在节点b和d处理,这会使节点a上传任务1和3的两份输入数据副本,以及任务2的一份副本,相比无冗余的情况增加了网络流量。
2. 问题建模
为了对可生存覆盖计算系统进行优化,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 集合定义 :
- (V):计算节点集合。
- (R):项目集合。
- (K):任务集合。
- (K(r)):项目(r)包含的任务集合。
- 常量定义 :
| 常量 | 含义 |
| ---- | ---- |
| (p_v) | 节点(v)的处理速率(每秒可处理的任务单元数) |
| (m_v) | 节点(v)的容量模块大小(Mb/s) |
| (\psi_v) | 节点(v)处理一个统一任务的成本 |
| (\xi_v) | 为节点(v)分配的一个接入链路容量模块的成本 |
| (h_k) | 任务(k)的输入数据传输速率(Mb/s) |
| (g_k) | 任务(k)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