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性能优化(九)-多线程调优-垃圾回收机制优化

我们知道,在Java开发中,开发人员是无需过度关注对象的回收与释放的,JVM的垃圾回收机制可以减轻不少工作量。但完全交由JVM回收对象,也会增加回收性能的不确定性。在一些特殊的业务场景下,不合适的垃圾回收算法以及策略,都有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面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垃圾回收的调优策略也不一样。例如,在对内存要求苛刻的情况下,需要提高对象的回收效率;在CPU使用率高的情况下,需要降低高并发时垃圾回收的频率。可以说,垃圾回收的调优是一项必备技能。

这讲我们就把这项技能的学习进行拆分,看看回收(后面简称GC)的算法有哪些,体现GC算法好坏的指标有哪些,又如何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对GC策略进行调优?

垃圾回收机制

掌握GC算法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3个问题。第一,回收发生在哪里?第二,对象在什么时候可以被回收?第三,如何回收这些对象?

1. 回收发生在哪里?

JVM的内存区域中,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和本地方法栈这3个区域是线程私有的,随着线程的创建而创建,销毁而销毁;栈中的栈帧随着方法的进入和退出进行入栈和出栈操作,每个栈帧中分配多少内存基本是在类结构确定下来的时候就已知的,因此这三个区域的内存分配和回收都具有确定性。

那么垃圾回收的重点就是关注堆和方法区中的内存了,堆中的回收主要是对象的回收,方法区的回收主要是废弃常量和无用的类的回收。

2. 对象在什么时候可以被回收?

那JVM又是怎样判断一个对象是可以被回收的呢?一般一个对象不再被引用,就代表该对象可以被回收。目前有以下两种算法可以判断该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引用计数算法:这种算法是通过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器来判断该对象是否被引用了。每当对象被引用,引用计数器就会加1;每当引用失效,计数器就会减1。当对象的引用计数器的值为0时,就说明该对象不再被引用,可以被回收了。这里强调一点,虽然引用计数算法的实现简单,判断效率也很高,但它存在着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

可达性分析算法:GC  Roots  是该算法的基础,GC Roots是所有对象的根对象,在JVM加载时,会创建一些普通对象引用正常对象。这些对象作为正常对象的起始点,在垃圾回收时,会从这些GC Roots开始向下搜索,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时,就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目前HotSpot虚拟机采用的就是这种算法。

以上两种算法都是通过引用来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在 JDK 1.2 之后,Java 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了以下四种: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进朱者赤

多多支持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