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宝宝哭闹怎么办
宝宝一哭,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暗淡。你知道宝宝在通过哭闹向你传达某个信息,但那是什么信息呢?哭闹是宝宝表达不满的方式。除外饿了,其他哭闹的情况还包括累了、尿了、病了、无聊、沮丧、规律被打乱,或是喂养过于频繁。不过有些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原因,正常的健康宝宝都会哭。没有父母喜欢听宝宝的哭声,特别是新父母。宝宝的哭声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感觉,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强烈的不安感会让父母怀疑自己是否忽略了什么,或是做错了什么,从而导致焦虑。要是知道宝宝哭闹时你该怎么办,就好了!我们相信,读完本章后,你会知道该怎么办。
令人感到安慰的是,美国儿科学会把哭闹视作宝宝日常生活的一个自然部分。在他们的权威育儿百科中,我们能读到这样的话:“所有的宝宝都会哭,经常没有任何明显原因。新生儿一天的哭闹时间加起来通常有1~4小时。没有哪个妈妈能做到宝宝每次哭时都能哄好,所以,不要期待你和你的宝宝能创造奇迹。认真体会宝宝的不同哭声,你很快就能学会分辨他什么时候是想要人抱,什么时候是需要人哄,什么时候是需要解决吃喝拉撒问题,什么时候最好不要放任他哭。”
把宝宝的哭闹当作信号,而不是看作对你的养育方式的评判。作为父母,你要学会判断宝宝的哭闹传达的信息,这样你才能做出适当的回应。学会解读宝宝的哭声,这一能力能给你为人父母的信心。那么,解密宝宝信号的关键是什么?
在婴儿期早期,哭闹是宝宝表达需求和不满的本能方式。饥饿的哭声不同于生病的哭声,困倦的哭声不同于“抱抱我”的哭声,而不适的哭声也不同于高需求的哭声。哭声的音量大小也很不同,有时,宝宝的哭声仅仅略高于抽泣,有时则是大声哭闹。需要注意的是,尽最大努力不让宝宝哭闹,或是宝宝一哭就“堵住”,很容易增加宝宝(以及你)的不适。哭时流的眼泪,有助于消除体内被化学物质激活的压力激素。
不可避免的冲突
在所有的育儿建议中,要远离来自两个边缘流派的建议:一个是“让宝宝哭个够”,另一个是“宝宝一哭就抑制住”。这两种建议对育儿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它们要求父母抛弃常识,信奉极端信条。第一个流派源自第二章讲过的行为主义学派。对他们来说,结果(作息规律的宝宝)证明手段的正当性。但是在规定时间到来前,宝宝也会有正常的饥饿信号,如果完全按时间表喂养,那只能任宝宝怎么哭都不管。另一个极端是亲密育儿,这个流派倡导宝宝一哭就抑制住,其背后的依据是错误的假设:它假设宝宝哭闹是焦虑的表现,而焦虑来自所谓的出生创伤。
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婴儿期被允许哭闹且哭闹时间在正常范围内的宝宝,1岁时精力充沛,善于积极解决问题。当宝宝和父母中间有障碍物时,这些宝宝会设法绕过障碍物,回到父母身边。他们既不容易紧张,也不容易害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经常一哭就被父母抑制住的宝宝,无法克服与父母之间最简单的障碍,他们往往会坐在那里抽泣,等着别人来解救。这些宝宝完全失去了自助的主动意识。[插图]
这证明了什么?如果父母抑制住宝宝的哭闹,而没有根据需求积极解决眼前的问题,宝宝就会因此学会依赖哭闹来解决他们遇到的所有问题。如果父母抑制住宝宝的所有哭闹,而不是根据宝宝的需求来管理,会在无意中阻止宝宝的大脑形成其他重要联结。
例如,宝宝很快就会明白,某个行为通常会引发可预知的反应。如果宝宝因为饥饿而哭闹,他就可以喝到奶。如果宝宝因为便在纸尿裤里而哭闹,纸尿裤就会被换掉。如果他被吓了一跳,就会有人安慰他。他还会学会,如果被放进婴儿床里,他接下来应该睡觉。这种学习联结不断积累,将会构成复杂的技能,包括自我安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父母试图抑制所有哭闹,就会剥夺宝宝的联结学习模式。
理解宝宝的哭闹
要理解并适当地回应宝宝的哭闹,关键在于评估哭闹发生时的情境,而不仅是哭闹本身。在出生后的最初5个月里,宝宝的哭闹可以分为6种:其中3种是异常哭闹,另外3种是正常哭闹。异常哭闹信号表示有些事情不对劲,需要核查。正常哭闹也代表某种信号,但是需要不同类型的回应。
异常哭闹
喂奶过程中哭闹,喂奶后立即哭闹,或是睡得正香突然哭闹起来,这3种情况都需要父母的额外关注,因为这几个时间点都不是正常哭闹时间。不要静候哭闹自行平息,而是要积极探究,找到问题的根源。
喂奶过程中哭闹。如果宝宝没有吃到足够的乳汁,或是进食速度不够快,就可能在喂养过程中哭闹起来。出现这类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宝宝含接乳房的姿势不正确,或是排乳不畅(见附录四“监测宝宝生长”)。
喂奶后立即哭闹。如果宝宝经常在喂奶结束30分钟内哭闹,又不是因为困倦而且哭声听起来很痛苦,可能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 吞入气体。宝宝在喝奶过程中往往会吞入空气,必须把这部分气体排出来。及时给宝宝拍嗝,方法是竖抱着宝宝,让宝宝靠在你的肩上,或是把宝宝扶坐在你大腿上,也可以让他趴在你的膝部(见第四章)。如果宝宝刚刚睡下30分钟就醒来,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困在宝宝胃中的气体惹的祸。如果是这种情况,宝宝的哭声通常很尖,音调很高。此时应该抱起宝宝,尝试拍嗝,并安抚一会儿,再把宝宝放回小床。
• 妈妈的饮食。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检查一下妈妈的饮食。妈妈应避免吃大量乳制品和辛辣食物,并不是完全不能吃这两类食物,但是摄入量需要大大减少。
• 母乳质量问题。母乳喂养的妈妈可能泌乳量很充足,但是母乳质量不够高。如果问题出在这里,宝宝吃过母乳还不到1小时,就会发出饥饿的哭声。虽然这种情况十分少见,但仍然有5%的哺乳妈妈可能会遇到。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检查妈妈的饮食,并向儿科医生咨询。儿科医生可能会推荐一名营养师。
睡得正香突然哭闹起来。如果你的宝宝原本睡得正香,却突然大哭着醒来,可能是以上任何2个或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昨晚睡得不好,或是上午太过忙碌,使宝宝日常睡眠规律被扰乱。原因也可能是第六章中描述的某种睡眠挑战。例如,宝宝小睡早醒,需要增加喂养频率,这可能表示你的泌乳量或母乳质量有所下降。这时当然要给宝宝喂奶,但不能止步于此。要努力找出宝宝为什么会突然出现饥饿表现。喂养间隔偏短,不一定说明你在培养宝宝的规律方面退步了,也可能表示你正在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让宝宝顺利进入成长发育的下一个新阶段。
正常哭闹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种哭闹,其他哭闹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预见的,比如喂奶前的哭闹,下午后半段及傍晚时段的哭闹,白天小睡或夜间入睡前的哭闹。
喂奶前哭闹。正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哭闹持续时间通常非常短,因为宝宝接下来的活动就是喝奶。宝宝饿了就喂,如果宝宝经常还没到时间就出现饥饿表现,父母需要找出原因所在,而不是任由宝宝哭闹。规律是为你和宝宝的需求服务的,你不能让自己和宝宝成为规律的奴隶。
下午后半段及傍晚时段哭闹。大多数宝宝都有自己的“难哄时段”,特别是在下午后半段时间。配方奶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宝宝都会如此。你并不孤独:每天几乎在同一时间里,数百万父母都在经历同样的事情。这里的“数百万”可不是比喻。如果婴儿秋千、婴儿躺椅、哥哥姐姐或祖父母都无法安抚烦躁的宝宝,就把宝宝放在婴儿床里。在自己的小床上,他至少还有机会入睡,从而解除所有人的短期痛苦。如果宝宝哭闹得特别厉害,而且很久无法改善,要考虑是不是饥饿引起的哭闹。妈妈的泌乳量怎么样?妈妈的饮食怎么样?当然,哭闹也有可能是肠绞痛和反流引起的。下一章将讲述与肠绞痛和反流相关的哭闹挑战。
入睡前哭闹。当你把宝宝放下,让他准备睡觉时,哭多久是由宝宝决定的,但父母要做好监控。对有的宝宝来说,哭闹仿佛是一种艺术般的表达方式,尽管父母费尽心思喂养、关爱和照顾他,他还是会哭。有的宝宝天生爱哭,特别是在入睡前,这不表示他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是因为他就是爱哭。你一定希望你的宝宝不是这种类型。美国儿科学会也承认上述事实:“很多宝宝不哭一哭就无法自己入睡,让他哭上一会儿,他会更容易入睡。如果宝宝真的困了,他应该不会哭太久。”
有的宝宝在睡眠中会呜咽几声,甚至轻轻哭出声来,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美国儿科学会的描述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有时候,你可能觉得宝宝要醒了,但他其实只是处于非常浅的睡眠阶段。他可能会动来动去,出现惊吓反射,哼哼唧唧,甚至是哭几声—但他仍处于睡眠状态。他也可能暂时醒了,但是如果你不理,他马上就会重新入睡。这时,不要尝试安抚他,这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只会让他更加清醒,延迟他重新入睡的时间。正确的做法是让他烦躁甚至是哭几分钟,他会学会自己重新入睡的,无须依赖于你的帮助。”[插图]美国儿科学会对此进一步解释:“实际上,有的宝宝需要通过哭来释放精力,这样他才能入睡或是清醒过来。哭15~20分钟不会对宝宝造成任何伤害。不过,首先要确定宝宝哭闹不是因为饥饿、疼痛或是尿湿了。”
如果让宝宝暂时哭一会儿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那就让他哭一会儿,这样总比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要好。不良睡眠习惯带来的坏处,比暂时哭一会儿大多了。良好的睡眠习惯带来的好处很早就能体现出来。宝宝睡得好,吃得就会更好。此外,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间,你可以把入睡的宝宝放下,去忙自己的事。有着良好睡眠习惯的宝宝会很快入睡,醒来后精神饱满。养成良好睡眠习惯还有一个好处是,即使在别人家里,你也可以把宝宝放下,他同样能自己入睡。
有的宝宝入睡前会哭15分钟;有的宝宝每次哭的时间不同,从5分钟到35分钟都有可能。如果宝宝哭了15分钟还没睡着,去看一看宝宝,轻轻拍拍他的背,也可以抱他一会儿,然后再把他放回婴儿床上。记住,你不是在训练宝宝不哭不闹,而是在教他怎样自己入睡。
识别不同的哭闹模式
识别并了解宝宝的哭闹模式、气质类型或个人风格,能够帮你辨识宝宝的真正需求。有的宝宝睡前哭闹模式呈钟形曲线:先是轻声呜咽,音量逐渐增大到轻度哭号,再渐渐回落到轻声呜咽,然后他就睡着了。整个哭闹过程持续10~15分钟。第二种哭闹模式是,先哭10分钟,暂停1分钟左右,然后再哭5分钟,最后睡着。此外,还有一种模式。艾佐夫妇有个孙女,从轻声呜咽直接攀升到号啕大哭,哭到高峰时突然收声,然后躺下沉沉睡去。过了最初的一个月,她的哭闹时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平均每次哭5~10分钟。最后,哪次哭、哪次不哭,她开始有了选择性。但是,3月龄后,她极少在睡前哭。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健康的持续睡眠已成为常态。
努力了解你的宝宝的哭闹模式,一旦掌握了他的特点,你就能知道,对他来说什么是正常的。他可能有时哭、有时不哭,但是,如果你有耐心,并了解你的宝宝,回报将会十分丰厚:宝宝白天睡得好,夜间能睡整夜觉。
需要特别警惕的哭声
每个宝宝都会哭,这是正常的,你得允许宝宝哭。但是,有一些特别的哭声是需要警惕的。例如,尖锐、刺耳的哭声可能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损伤的征兆。如果这样的哭闹持续存在,应该向儿科医生咨询。
宝宝哭闹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可能是生病的信号。如果宝宝哭闹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突然增加,或者哭声小而尖,需要格外警惕。这时,你应该向儿科医生咨询。对采用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宝宝来说,表示饥饿或口渴的哭闹具有可预知性。如果宝宝在喂奶后表现得很满足,就可以确定这种异常哭闹不是饥饿和口渴的缘故。按需喂养宝宝的哭闹没有可预知性,父母只能凭借猜测,并因此陷入焦虑。
如果宝宝经常喝完奶不到1.5小时就开始哭闹,并且有饥饿的表现,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吃饱。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需要检查自己的母乳供应量,以及影响泌乳量的各种因素。
还有一种需要谨慎对待的哭闹是,宝宝睡到一半突然尖声大哭起来,原因可能是胀气,也可能是母乳中的某种物质引发的。妈妈当天早些时候摄入的某种物质,可能会进入母乳。如果宝宝一直这样哭闹,需要检查一遍宝宝的身体。
回应宝宝的哭闹
应该让宝宝哭多久?异常哭闹要立即回应,其他类型的哭闹请遵循以下3个步骤。
想想宝宝处于他日常规律中的哪个时段。小睡结束了吗?还是他刚刚睡到一半,需要重新入睡?他是不是需要睡觉了?他是不是在婴儿秋千里待得太久了?是不是玩具掉了?是不是吐奶了?这是不是他每天的常规烦躁时段?以上只是宝宝哭闹的部分可能原因。除了饥饿之外,宝宝哭闹的原因还有许多,而且都是正当理由。先确定原因,然后再以适当的方式回应。
留意倾听不同类型的哭闹。即使是在最初的几天或几周里,你也能区分宝宝的不同哭声和哭闹模式,只要多加留意,专心倾听就可以了。你可能会发现,宝宝的哭声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特别是在入睡前。通过倾听,你可以找到适当的回应方式。
采取行动。别忘了,有时候最好的行动是不采取任何行动。例如,宝宝的尿布是新换的,他也吃饱了,现在是睡觉时间,那就让他学习自己入睡。可能这才是宝宝真正需要的。如果你总是让宝宝边喝奶边入睡,那么你只是让他培养起一种哄睡依赖,这对宝宝没有好处。
如果宝宝哭了,注意他哭了多久。妈妈们经常会惊讶地发现,貌似无休无止的哭闹实际上只持续了几分钟。在倾听和等待之后,如果仍然没有平息的迹象,进房间检查宝宝的情况。往他的小床里看看,看他有没有窝到角落里。如果是这样,帮他挪一挪位置,轻轻拍一拍他的背,然后离开房间。
有时你的判断是需要抱起宝宝,即使只是为了安慰他,让他知道一切正常。有时候宝宝就是想让妈妈抱抱,没有什么理由。重点是:你的判断会带给你多种选择,但是因为你自己受不了而堵住宝宝的哭闹,这不应该成为选择之一。
什么时候应该抱宝宝、安抚宝宝
当然,你每天都有几小时要抱着宝宝。当你照顾宝宝、给宝宝喂奶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抱着他。逗宝宝玩时,把他抱在怀里轻轻摇晃,给他哼一首甜美的歌曲。不管是高兴的时候,还是不高兴的时候,宝宝都喜欢得到关注。你也喜欢被关注,不是吗?然而,你需要了解的是,在宝宝烦躁的时候,你的关注很容易过度。
当宝宝需要安抚时,应该安抚他,但是别忘了这个基本问题:此刻应该给宝宝哪种安抚?如果是尿布湿了,换尿布能安抚他;如果是饿了,喂奶能安抚他;如果是被吓了一跳,抱抱能够安抚他;如果是困了,睡觉能够安抚他。宝宝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安抚,比如轻轻摇晃,听妈妈唱歌,躺在婴儿手推车里出去散散步,或是听音乐。安抚可以来自不同的人,除了妈妈,爸爸、哥哥姐姐和祖辈都是很好的安抚人。
妈妈的乳房并不是宝宝唯一的安抚来源,这对宝宝来说其实是好事。对此,妈妈也应该感到安心。妈妈应该认识到,在不同的情况下宝宝需要接受不同形式的安抚。如果你只依赖某一种安抚方法,比如喂奶,你就不是真正在安抚宝宝,只是通过激发他的吮吸反射,从而堵住他的哭声而已。如果把喂奶当作唯一的安抚形式,就会忽略宝宝真正的需求。
◎ 小结
作为父母,需要学会识别宝宝的不同哭声。相信你的判断,然后自信地回应你的宝宝。有智慧的父母懂得倾听、思考,然后采取行动。不要害怕别人的目光,要不断努力,认真体会,积累经验,然后据此采取行动。别忘了,随着宝宝的成长,他的哭闹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他吃饱了,干干净净的,尿布干爽,也很健康,但是有一天,他在睡前突然开始哭闹起来,就把这当作宝宝的正常发育阶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