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linx 7 系列 vs UltraScale / UltraScale+ 开发与客户使用区别
1. 体系架构与工艺
特性 | 7 系列 | UltraScale | UltraScale+ |
---|---|---|---|
工艺制程 | 28nm | 20nm | 16nm FinFET |
架构 | 基于传统 CLB 结构 | 第 1 代 UltraScale 架构 | 第 2 代 UltraScale 架构 + FinFET |
DSP 结构 | 25x18 乘法器 | 27x18 乘法器 | 27x18 乘法器,支持更高性能 |
存储器架构 | 36Kb/18Kb BRAM | 36Kb BRAM + UltraRAM | 36Kb BRAM + UltraRAM |
SerDes 速率 | 最高 28 Gbps (部分型号) | 最高 32.75 Gbps | 最高 58 Gbps |
2. 主要开发区别
(1) 设计工具支持
- 7 系列: 使用 Vivado 设计套件,支持 RTL 级别设计,部分 IP 优化程度较低。
- UltraScale / UltraScale+: 依然使用 Vivado,但部分新架构 IP 需要更新的 Vivado 版本,并且 UltraScale+ 支持 HLS (高层次综合) 更广泛的应用。
(2) 资源利用
- 7 系列: 由于架构较旧,设计可能需要更精细的资源管理,如手动优化 LUT、BRAM 等。
- UltraScale: 由于引入了 UltraRAM、硬件优化的 DSP 等,设计可以更加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对 LUT 逻辑的依赖。
- UltraScale+: 采用 FinFET 16nm 工艺,功耗更低,适用于低功耗应用,如边缘计算、高端通信等。
(3) 时序收敛
- 7 系列: 采用传统 CLB 结构,时序收敛相对复杂。
- UltraScale: 采用更优化的布局布线,时序收敛较 7 系列更容易。
- UltraScale+: 由于 16nm FinFET 低功耗和高效互连,时序收敛更容易实现高频设计。
(4) 计算加速
- 7 系列: 主要依赖 DSP 进行加速计算,适合传统数字信号处理。
- UltraScale/UltraScale+: 由于更强大的 DSP 计算能力,支持 AI 推理、深度学习加速等。
3. 客户使用区别
应用场景 | 7 系列 | UltraScale | UltraScale+ |
---|---|---|---|
通信 | 适合 10G 及以下 | 适合 25G-100G | 适合 100G+ |
工业控制 | 低功耗,小规模控制 | 中等复杂度控制 | 高速控制,计算密集型 |
AI 加速 | 受限于 DSP 计算能力 | 可用于初级 AI 推理 | 适用于 AI 和高性能计算 |
高可靠性 | 适合一般工业应用 | 适合较高要求应用 | 适用于航空航天、医疗 |
4. 选型建议
- 如果功耗、成本是主要考量,且需求不高,可选择 7 系列 (如 Artix-7、Kintex-7)。
- 如果需要 更高吞吐量、时序更好,UltraScale 是较好的选择。
- 如果涉及 AI、计算加速、高速 SerDes,建议使用 UltraScale+,尤其是 FPGA + ARM 处理器的 SoC 版本 (如 Zynq UltraScale+)。
5. 迁移挑战
客户从 7 系列迁移到 UltraScale / UltraScale+ 需要注意:
- Vivado 版本支持:需要更新至支持 UltraScale 架构的 Vivado 版本。
- IP 兼容性:部分 7 系列 IP 在 UltraScale 上需要替换或调整参数。
- 时序优化:UltraScale 架构不同,可能需要调整 RTL 代码的优化策略。
- 功耗优化:UltraScale+ 采用 16nm FinFET 低功耗工艺,设计中可以减少动态功耗优化策略的使用。
总结
7 系列适合传统工业、通信等低功耗应用,而 UltraScale / UltraScale+ 适用于更高性能需求的 AI、通信、数据中心应用。选择时需权衡功耗、成本、性能等因素,并考虑开发迁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