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规划设计师
文章平均质量分 86
两圆相切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华为、H3C、锐捷、中兴、思科的交换机配置命令进行详细对比
本文是关于交换机配置命令在各厂商(华为、H3C、锐捷、中兴、思科)之间异同对比。首先,共性方面,所有厂商的交换机配置都基于网络协议标准,比如IEEE的802.1Q VLAN、STP、链路聚合等,所以基础命令如创建VLAN、配置端口模式、启用STP等,语法逻辑相似。但是不同的地方也很多,需要的实践中精准记忆。学习路径如下:先学共性,有基础后再接触差异化特性,兼顾效率与深度,一定要参照各厂家提供的配置手册。原创 2025-07-31 15:49:18 · 528 阅读 · 0 评论 -
交换机品牌按定位详细对比表
本文对比了华为、思科、Arista和新华三的高端数据中心交换机产品。华为CloudEngine 16800采用自研Solar芯片,支持384个400G端口和AI运维;思科Catalyst 9500具备成熟的IOS系统,支持9台堆叠;Arista 7050X系列以亚微秒级超低时延见长,兼容开源SONiC;新华三S12500X-AF采用国产智擎芯片,支持跨地域堆叠。各产品在端口密度、软件定义能力和价格定位上存在差异,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原创 2025-07-31 15:12:16 · 490 阅读 · 0 评论 -
VRRP:高可用网络的核心守护者
摘要: VRRP(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通过“虚拟路由器组”技术解决网关单点故障问题,实现业务零感知切换。其核心机制包括:虚拟IP与MAC地址(终端仅配置VIP)、VRID标识组身份、优先级选举决定主备角色(Master定期发送心跳包)。当主路由器故障时,备用路由器通过免费ARP更新交换机转发表,毫秒级接管流量。关键参数(如通告间隔、抢占延迟)需根据场景调优。VRRP以简洁的冗余设计保障网络高可用,是金融、医疗等关键业务的“隐形守护者”。原创 2025-07-31 13:44:40 · 289 阅读 · 0 评论 -
IPv6的无状态特性
IPv6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LAAC)机制通过路由器广播前缀、设备自主生成地址和邻居发现协议(NDP)实现即插即用联网,相比IPv4的DHCP具有去中心化、高扩展性和快速配置等优势。关键技术包括NDP协议取代ARP,支持路由器发现、地址解析和唯一性检测。尽管IPv6在地址分配上无状态,但仍可选DHCPv6进行精确分配。对比IPv4,IPv6的SLAAC在性能、移动性和扩展性方面表现更优,尤其适合物联网、移动医疗等场景。原创 2025-07-30 16:38:25 · 730 阅读 · 0 评论 -
网络协议的有状态与无状态
**摘要:**网络协议中的"有状态"与"无状态"特性构建了数字世界的基础规则。无状态协议(如HTTP)不记录历史交互,通过Cookie/Token模拟状态,实现高扩展性;有状态协议(如TCP)维护会话上下文,确保数据可靠传输。两者各有优势:无状态适合高并发Web服务,有状态则适用于金融交易等强一致性场景。现代系统常结合使用,在协议层保持无状态性,在应用层实现状态管理,平衡性能与可靠性需求。原创 2025-07-30 16:17:26 · 283 阅读 · 0 评论 -
IPv6地址部署:从规划到实施
本文详细介绍了企业级IPv6地址部署的规划与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地址规划黄金法则,提出层次化设计和分配比例建议;2)战术实施方法,涵盖静态分配、DHCPv6和SLAAC等分配方式;3)高级部署策略,如子网细分和多播地址规划;4)安全与运维考量,包括RA Guard和DHCPv6防护;5)典型场景案例,如数据中心和校园网部署方案;6)分阶段迁移路径建议。文章提供了详细的配置示例和工具推荐,强调双栈过渡和回滚机制的重要性。原创 2025-07-30 09:33:14 · 656 阅读 · 0 评论 -
IPv6地址分类详解(实例)
本文系统介绍了IPv6地址的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主要内容包括:IPv6地址表示规则(128位空间、压缩方法);地址分类(单播、组播、任播)及其子类型(全球单播、链路本地等);配置方法(手动与自动SLAAC);特殊应用场景(企业网络规划、过渡技术)以及高级主题(EUI-64算法、测试方法)。通过典型地址示例(如2001:db8::/32文档地址)和配置命令(Linux/Windows),全面解析了IPv6地址的结构特性与实用技术。原创 2025-07-30 09:01:40 · 716 阅读 · 0 评论 -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核心原理与场景实战
本文对比分析了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技术特点。异步传输通过起始/停止位实现字符级同步,典型应用包括UART串口通信、物联网设备等,具有实现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传输效率较低(约70-80%)。同步传输采用共享时钟机制,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应用于以太网、存储系统等高速场景,效率可达95%以上,但实现复杂度高。关键差异体现在时钟同步方式、数据单元、传输效率(异步1.2kbps-115.2kbps,同步1Mbps-400Gbps)和适用场景等方面。设计时应根据性能需求、成本预算和通信环境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原创 2025-07-29 22:36:23 · 481 阅读 · 0 评论 -
脉码调制(PCM)详解
摘要: 脉码调制(PCM)是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核心技术,通过采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实现转换。其核心优势包括抗干扰性强、便于存储传输及支持多路复用。关键参数涉及采样频率(需满足奈奎斯特定理)、量化比特数(决定精度)和码元速率。PCM广泛应用于电话通信(如G.711标准)、音频存储(CD音质)及数字载波系统(T1/E1),但也存在带宽需求高、计算复杂等缺点。现代演进技术如Delta-Sigma调制和AI优化进一步提升了PCM性能,使其在数字信号处理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原创 2025-07-29 22:24:44 · 664 阅读 · 0 评论 -
物理层数据编码的应用场景
物理层数据编码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形式,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常见的编码方式包括曼彻斯特编码(用于以太网、CAN总线)、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令牌环网络)、NRZ/RZ编码(磁存储、光通信)以及4B/5B、8B/10B编码(千兆以太网、PCIe)。无线通信中采用DBPSK/DQPSK和OFDM以应对多径衰落,而PAM4等新型编码适用于超高速通信。编码选择需考虑同步、抗干扰、带宽效率等因素,通常结合多种技术(如PAM4+FEC)来优化系统性能。原创 2025-07-29 22:16:04 · 485 阅读 · 0 评论 -
信道延迟相关的计算
信道延迟是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传输延迟(数据包发送时间)、传播延迟(信号传输时间)、处理延迟(设备处理时间)和排队延迟(数据包等待时间)。总延迟由四者相加得出,其中传播延迟在长距离通信中占主导,排队延迟在网络拥塞时显著增加。优化方法包括减小数据包大小、使用高速介质和流量控制。不同应用对延迟要求各异,如语音通话需控制在150ms内。卫星通信因距离远延迟较高,RTT可达0.24秒。原创 2025-07-29 22:07:45 · 739 阅读 · 0 评论 -
码元与码元速率
摘要:码元(Symbol)是数字通信中承载信息的基本单位,一个码元可表示多个比特(如BPSK为1比特,QPSK为2比特)。码元速率(Symbol Rate)指每秒传输的码元数,单位为波特(Baud),与比特率的关系为:比特率=码元速率×log₂(M)(M为调制进制数)。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码元是信息单元,码元速率是传输速度。实际应用中需平衡码元速率、调制方式与信道特性。常见误区包括混淆波特与比特,以及忽略调制方式对传输效率的影响。原创 2025-07-29 22:02:44 · 206 阅读 · 0 评论 -
接入网技术全面对比(光纤/无线/电力线接入技术详解)
本文系统对比了主流接入网技术,包括光纤(FTTx)、xDSL、Wi-Fi、5G和电力线通信(PLC)等。通过技术参数表详细分析了各方案的传输介质、速率、延迟、覆盖等关键指标,并提供了光纤PON技术、无线接入标准和PLC技术的细分对比。原创 2025-07-29 08:22:08 · 799 阅读 · 0 评论 -
物联网通信技术详细对比
《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对比与选型分析》摘要:本文对比了蓝牙5.4、Zigbee 3.0、LoRaWAN 1.1、NB-IoT R17和Wi-Fi 6等主流无线技术的核心参数,涵盖频段、速率、距离、功耗等指标。通过典型应用场景推荐和决策矩阵分析,提出技术选型建议:工业物联网优选Zigbee+Thread组合,智慧城市推荐LoRaWAN广域覆盖,医疗设备适用蓝牙5.4+UWB,农业监测适合LoRaWAN+太阳能供电。2024年技术突破包括蓝牙AoA定位、Matter协议升级等,为物联网方案设计提供专业参考依据。原创 2025-07-29 08:12:26 · 963 阅读 · 0 评论 -
ERP(Ethernet Ring Protection,以太环网保护)技术
ERP(以太环网保护)是ITU-T G.8032标准定义的运营商级以太网保护技术,通过控制VLAN隔离和快速状态机机制实现50ms内故障恢复,显著优于传统STP协议。其技术特点包括单环/耦合环拓扑、专用控制VLAN、快速检测机制(Hello报文)和保护倒换(Wrapping/Steering模式)。ERP广泛应用于运营商接入网、工业控制网络等场景,具有配置简单、标准化程度高等优势,但也存在带宽利用率受限等不足。该技术已成为高可靠性以太网的重要解决方案。原创 2025-07-28 06:59:36 · 708 阅读 · 0 评论 -
STP(生成树协议)、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MSTP(多生成树协议)
STP、RSTP和MSTP是三种主要的生成树协议。STP通过阻塞冗余链路防止二层环路,但收敛慢(30-50秒);RSTP优化端口状态机制,将收敛时间缩短至1-10秒;MSTP在RSTP基础上支持多VLAN负载均衡,通过不同生成树实例提升带宽利用率。STP适合简单网络,RSTP适用于需要快速恢复的场景,MSTP则适用于大型复杂网络。原创 2025-07-27 22:08:17 · 1008 阅读 · 0 评论 -
IEEE 802.1ah(MAC-in-MAC)与IEEE 802.1ad(Q-in-Q)协议
IEEE 802.1ah(MAC-in-MAC)和802.1ad(Q-in-Q)是两种运营商级以太网技术。802.1ah通过双层MAC封装解决地址空间、隐私保护等问题,支持4094个虚拟网络隔离,适合大规模应用。802.1ad采用双层VLAN标签扩展VLAN地址空间,适用于中小规模网络。关键差异在于:802.1ah转发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但开销较大;802.1ad兼容性强、成本低。802.1ah正逐步向PBB-TE/PBB-EVPN演进,而802.1ad仍是中小网络主流方案。此外,802.1ad(Q-in原创 2025-07-27 20:29:52 · 736 阅读 · 0 评论 -
城域网技术解析——从光纤到5G,如何连接我们的城市?
本文对比分析了城域网中主要网络协议及其特点。数据链路层协议包括以太网、PPPoE和MAC-in-MAC,分别适用于企业专线、家庭宽带和运营商VPLS服务。网络层协议涵盖IP、MPLS和BGP,支持互联网通信、流量工程和跨域路由。传输层及物理层协议包含TCP/UDP、OTN和SDH,满足不同可靠性要求和大容量传输需求。无线城域网协议WiMAX可实现无线宽带接入。各协议在带宽、延迟、成本、复杂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方案。原创 2025-07-27 16:46:43 · 362 阅读 · 0 评论 -
无线网络中的菲涅耳区
菲涅耳区是电磁波传播中的关键概念,揭示了信号能量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以发射端和接收端为焦点,电磁波形成一系列同心椭球体区域,其中第一菲涅耳区承载63%的能量。菲涅耳区理论解释了多径干扰现象,为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如MIMO和波束成形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频段信号(低频的厘米波与高频的毫米波)的菲涅耳区大小差异直接影响网络设计。这一理论使工程师能够"看见"无形的信号路径,为从Wi-Fi到5G的通信技术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原创 2025-07-27 14:47:33 · 1018 阅读 · 0 评论 -
无线网中的隐蔽终端和暴露终端
隐蔽终端和暴露终端是无线网络中的两类典型问题。隐蔽终端指因物理障碍导致彼此不可见的节点同时向同一接收端发送数据引发碰撞,常见于仓库、地下室等环境,需通过RTS/CTS等协议解决。暴露终端则是节点因过度保守而误判信道占用,主动放弃本可进行的传输,多发生在开放区域,可通过动态功率调整改善。两类问题的根本差异在于:隐蔽终端的冲突发生在接收端,暴露终端的冲突源于发送端的误判。解决方案需分别针对信息不对称和过度保守策略进行优化。原创 2025-07-27 14:14:44 · 528 阅读 · 0 评论 -
Ad Hoc网络:无线对等网
Ad Hoc网络是一种无中心、自组织的分布式无线网络,具有动态拓扑、多跳通信和抗毁性强等特点。节点可自由加入或退出,通过邻居发现协议和动态路由实现自适应组网。相比传统网络,Ad Hoc网络部署快速灵活,无需基础设施支持,适用于战场、救援等临时场景,但面临延迟增加、带宽衰减和安全隐患等挑战。关键技术包括功率控制、数据压缩和分布式加密等,在资源受限环境下实现高效通信。原创 2025-07-27 13:52:25 · 853 阅读 · 0 评论 -
802.11无线网络MAC提供的两种访问控制机制
本文对比分析了无线局域网中DCF(分布式协调功能)和PCF(点协调功能)两种信道访问机制。DCF采用分布式竞争方式,实现简单但存在冲突风险,适合普通数据传输;PCF通过AP集中调度实现无竞争访问,适用于实时业务但部署复杂。文章详细比较了两者在控制方式、时序参数、性能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并指出现代Wi-Fi网络已转向EDCA+HCCA混合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性。PCF因实现难度大逐渐被淘汰,而DCF通过增强机制持续演进,仍广泛用于各类无线网络场景。原创 2025-07-27 13:00:26 · 806 阅读 · 0 评论 -
802.11无线局域网访问控制机制演进与实践
本文系统探讨了无线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文章首先对比了有线与无线网络在访问控制上的根本差异,揭示了无线网络特有的共享性、半双工和隐藏节点等挑战。重点剖析了802.11协议中DCF和PCF"双轨制"架构的巧妙设计,详细解析了CSMA/CA四步曲的核心机制,包括双重载波检测、动态退避算法和SIFS/DIFS间隔控制。随后介绍了802.11e引入的EDCA机制及其四类访问类别的QoS保障方案。原创 2025-07-27 12:38:40 · 1004 阅读 · 0 评论 -
WLAN网络分类与详细对比
本文系统介绍了WLAN网络的主要分类、技术对比和组网方案。WLAN按覆盖范围可分为WPAN、WLAN、WMAN和WWAN;按传输技术有802.11系列、蓝牙、ZigBee等;按组网方式分为FAT AP、FIT AP和云管理AP。详细对比了802.11各代技术参数,分析了蓝牙与Wi-Fi的差异,并给出企业级和家庭组网方案建议。文章还展望了Wi-Fi 7新特性、6GHz频段应用及WLAN与5G融合等发展趋势。全文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各类WLAN技术的特性参数和应用场景,为网络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原创 2025-07-26 11:28:17 · 438 阅读 · 0 评论 -
802.11系列无线局域网标准详细对比
【摘要】802.11系列无线标准历经五代演进(802.11→Wi-Fi 7),关键技术突破包括:调制技术从DSSS升级至4096-QAM OFDMA,多天线系统从MIMO发展为MU-MIMO,信道带宽从20MHz扩展到320MHz,理论速率从2Mbps提升至40Gbps。Wi-Fi 6/7通过OFDMA、BSS Coloring和TWT技术显著改善高密度场景性能,而Wi-Fi 7的MLO多链路操作和超低延迟特性将推动AR/VR应用。当前家庭推荐Wi-Fi 6,企业适用Wi-Fi 6E,未来6GHz频段和AI原创 2025-07-26 11:23:32 · 769 阅读 · 0 评论 -
ICMP报文工作原理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组件之一,尽管它常被误认为与IP协议同级,但实际上它是IP协议的附属协议,其报文直接封装在IP数据包中传输。ICMP的设计初衷是为网络设备提供错误报告和诊断功能,弥补IP协议本身“尽力而为”服务中缺乏反馈机制的缺陷。例如,当路由器因TTL超时丢弃数据包时,若没有ICMP,发送方将无法获知数据包的命运。原创 2025-07-26 11:15:11 · 855 阅读 · 0 评论 -
ICMP报文的详细解读
ICMP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网络层协议,主要用于传递控制消息。其核心功能包括网络诊断(如ping、traceroute)、错误报告(目标不可达、超时等)和路由控制(重定向、MTU发现)。ICMP报文包含类型、代码、校验和及消息体四部分,常见类型如Echo请求/响应(Type8/0)、目标不可达(Type3)等。IPv6中ICMPv6还承担邻居发现功能。作为轻量级控制协议,ICMP通过简单报文实现复杂网络管理功能,是网络故障诊断的重要工具。原创 2025-07-26 11:06:54 · 314 阅读 · 0 评论 -
ICMPv4报文类型详解表
ICMPv4报文类型主要分为错误报文(0-18)和信息报文(19-255)两大类。常见错误报文包括: 0/8:回显请求/应答(ping测试) 3:目的不可达(细分为15种网络故障) 5:路由重定向(4种重定向类型) 11:超时报文(TTL超时或分片重组超时) 12:参数问题报文 信息报文多为保留类型或实验用途。现代网络已弃用部分早期功能(如Type 4流量控制、13-18网络配置功能),这些功能被DHCP、DNS等协议取代。Type值与Code值的组合能精确描述网络状况,是网络诊断的重要依据。原创 2025-07-26 09:51:12 · 825 阅读 · 0 评论 -
ICMPv6报文类型详解表
本文系统梳理了ICMPv6协议报文类型及其功能应用,主要分为错误报文(Type 1-127)和信息报文(Type 128-255)两大类。错误报文包括目的不可达、超时等类型,用于网络诊断;信息报文涵盖回显测试、邻居发现和组播管理等核心功能。通过对比ICMPv6与ICMPv4的差异,并详细列出各Type/Code值的具体含义和触发条件,为网络故障排查和协议实现提供参考依据。表格化呈现类型范围与功能分类,便于快速查阅不同报文的应用场景。原创 2025-07-26 09:47:17 · 901 阅读 · 0 评论 -
IPv4向IPv6过渡技术详细分析
本文系统梳理了IPv4到IPv6过渡技术方案,从六大维度构建了完整的技术决策框架。核心内容包含:1)过渡技术分类总表,对比双栈、隧道、翻译三种主流策略的技术特点;2)主流隧道技术详细对比,分析6in4、6to4等技术的实现原理;3)翻译技术关键参数表,评估NAT64等技术的性能表现;4)多维决策矩阵,从成本、成熟度等角度提供技术选型依据;5)分阶段实施路线图,明确各阶段验收标准与监控指标;6)网络验证测试命令集,覆盖连通性、DNS解析等测试场景,为网络过渡提供全面指导。原创 2025-07-26 09:33:19 · 432 阅读 · 0 评论 -
IPv6常见协议全景图
IPv6协议栈包含基础协议、邻居发现、地址配置、路由、传输层和安全协议等核心组件。基础协议IPv6替代IPv4,提供128位地址空间;邻居发现协议(NDP)整合ARP和部分ICMP功能;地址自动配置支持SLAAC无状态和DHCPv6有状态两种方式;路由协议包括RIPng、OSPFv3等;传输层延续TCP/UDP;安全协议IPsec成为原生支持;过渡技术如6to4实现IPv4/IPv6互通。这些协议共同构成完整的IPv6网络架构。原创 2025-07-26 09:28:15 · 776 阅读 · 0 评论 -
IPv6报文格式的详细解析
IPv6报文格式解析:固定40字节基本头包含8个字段(版本、流量类别、流标签等),取消校验和与分片字段,采用链式扩展头实现灵活功能。地址采用128位十六进制表示法,支持压缩格式。相比IPv4,IPv6具有更大地址空间、固定头结构、原生安全性和移动性支持等优势,并通过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简化部署。典型改进包括取消广播、仅源节点分片、依赖上下层校验等,同时保留类似QoS和路由选择等核心功能。原创 2025-07-26 09:23:07 · 752 阅读 · 0 评论 -
个人电脑配置IPv6的详细步骤
本文提供了Windows、macOS和Linux三大系统配置IPv6的详细指南。通过对比表展示了各系统在图形界面配置、命令行操作、永久配置方法等方面的差异,Windows适合图形化操作,macOS界面直观,Linux则更灵活。配置建议指出Windows适合新手,macOS适合苹果用户,Linux则更适合技术人员。文中包含具体配置示例和验证命令,并提醒注意防火墙设置、接口名称等细节问题,帮助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IPv6配置方案。原创 2025-07-26 08:46:12 · 364 阅读 · 0 评论 -
IPv6相关命令详解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需要专门的诊断和管理工具。本文整理了15个核心IPv6命令的详细说明,涵盖网络测试(ping6、traceroute6)、地址管理(ip -6 addr)、路由配置(ip -6 route)、邻居发现(ip -6 neigh)、防火墙控制(ip6tables)等关键功能。每个命令都配有参数解析、使用示例和注意事项,帮助用户快速掌握IPv6网络配置与故障排查技巧。原创 2025-07-26 07:58:55 · 591 阅读 · 0 评论 -
IPv6网络排障详细步骤指南(附工具命令+配置检查点+典型案例)
分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逐步缩小范围,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比:同时检查IPv4和IPv6的配置(如网关、DNS、路由),快速定位IPv6特有的问题;工具:熟练使用ping6、traceroute6、Wireshark、ip6tables等工具,结合日志分析;实践:多模拟故障场景(如禁用IPv6、修改RA配置),积累经验。掌握这些步骤后,你将能快速解决90%以上的IPv6网络问题!原创 2025-07-25 22:46:38 · 962 阅读 · 0 评论 -
IPv6实战指南:从接入到应用
文章摘要:本文全面解析IPv6从基础配置到深度应用的全过程。首先介绍IPv6环境准备三要素:网络检测、终端适配和地址配置选择。针对个人用户,IPv6可提升上网流畅度、增强隐私保护并优化智能家居体验;企业应用则需关注混合组网、安全防护和系统适配。文章还列举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并展望IPv6在5G切片、卫星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前景,指出IPv6是实现万物互联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原创 2025-07-25 21:42:19 · 927 阅读 · 0 评论 -
园区网络中IPv6与IPv4地址分配策略的根本性差异
IPv6与IPv4地址分配策略的范式差异 本文系统分析了IPv6与IPv4在园区网络中的根本性差异。IPv4的32位地址空间导致严重的地址稀缺,迫使采用NAT、层级划分子网等复杂方案,带来安全风险和管理负担。而IPv6的128位地址空间实现了质的飞跃:一个/48前缀即可提供1.2×10^24个地址,支持"一机一址"的安全模型。在技术实现上,IPv6的无状态自动配置(SLAAC)取代了IPv4的DHCP,简化大规模部署;安全方面则从NAT依赖转向基于密码学的端到端加密。原创 2025-07-25 13:34:14 · 675 阅读 · 0 评论 -
ipv6与ipv4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 IPv6相比IPv4在地址空间、配置方式、安全性等方面有显著提升。IPv4采用32位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提供近乎无限的地址资源。IPv6支持无状态自动配置(SLAAC)和更高效的地址分配,原生集成IPsec增强安全性,并通过层次化聚合优化路由效率。此外,IPv6改进了多播和移动性支持,更适合物联网等新兴场景。过渡技术如双栈和NAT64确保与IPv4的兼容性。IPv6通过自动化机制降低管理复杂度,并为未来网络演进奠定基础,逐步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原创 2025-07-25 13:05:59 · 841 阅读 · 0 评论 -
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公式在说些什么?
摘要: 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公式是通信系统的两大基础理论。奈奎斯特定理指出无噪声信道的最大符号传输速率为2B log₂M,指导调制方式选择;香农公式则定义有噪声信道的理论容量C=B log₂(1+SNR),为编码技术提供依据。两者分别从理想和实际条件出发,共同指导现代通信系统设计,如5G、Wi-Fi等。奈奎斯特关注"能传多快",香农关注"最多传多少",工程师需同时考虑这两个极限。原创 2025-07-24 18:07:06 · 629 阅读 · 0 评论 -
网络调制技术对比表
【代码】网络调制技术对比表。原创 2025-07-23 21:09:47 · 429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