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AQB软件架构
文章平均质量分 90
iSAQB交流学习、探讨。
小马哥编程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软件架构】DSA和ABSDM的区别及应用场景
摘要: 领域特定架构(DSA)是针对特定应用领域优化的定制化软件架构设计,强调领域聚焦、性能极致化和硬件协同,适用于深度学习、嵌入式系统等场景。基于架构的软件开发方法(ABSDM)则是一种以架构为核心驱动力的系统化开发方法论,注重架构先行、组件化和演进管理,适用于复杂系统开发。两者本质不同:DSA是架构内容(WHAT),ABSDM是开发过程(HOW)。ABSDM可作为设计DSA的方法支撑,而DSA是ABSDM在特定领域的产出。选择需结合项目需求——领域极致优化用DSA,复杂系统开发用ABSDM,两者协同可提原创 2025-07-04 14:53:00 · 958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常见的六种类间关系及其UML表示符号
这篇文章详细解析了UML类图中的六种核心关系,重点对比了组合与聚合的差异。主要内容包括:1)继承、实现、关联、聚合、组合和依赖的UML符号及语义说明;2)组合与聚合在生命周期绑定、所有权、代码实现等方面的关键区别;3)通过UML图示和Java代码示例展示两种关系的具体应用场景。文章强调组合表示强生命周期依赖(如房屋与房间),而聚合表示弱关联(如团队与成员),并提供了记忆这些关系的实用技巧。该内容为理解面向对象设计和绘制类图提供了清晰指导。原创 2025-07-04 14:48:54 · 1001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C4模型
由Simon Brown提出,用于清晰描述软件系统的静态结构。它通过四级抽象层逐步展开细节,有效平衡。,已成为现代软件架构文档的核心工具。,彻底解决“架构图即兴绘制导致的认知偏差”问题。(如支付状态机),避免全量类图。通过C4模型的分层表达,可构建。原创 2025-06-30 10:18:25 · 853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设计模式
3.7设计模式除了架构模式,设计模式在软件架构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两种类型的模式通常都提供结构和技术解决方案。架构模式通常有助于组件的分解和组合,而设计模式更常用于支持功能的实现。然而,这两个类别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最著名的设计模式是由“四人帮”(Gamma、Helm、Johnson 和 Vlissides)描述的,也简称为 GoF。适配器是一种 GoF 模式,当两个类由于接口不兼容而无法相互通信时,它有助于进行转换。代理是一种结构模式。原创 2025-07-03 10:16:33 · 962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原型和技术概念验证
软件开发过程中常面临需求不清、协作不畅等问题,需通过原型设计降低风险。技术概念验证(PoC)聚焦技术可行性测试,不涉及完整功能;而软件原型则展示核心功能,用于需求验证和早期反馈。原型类型包括:演示原型(用于展示,需丢弃)、"真实"原型(用于分析)、实验室样本(技术实验)和试点系统(可演化为最终产品)。原型设计虽能降低风险、改进沟通,但也可能增加开发成本或导致原型误用。合理运用原型技术有助于优化软件开发流程,需权衡其优缺点并明确使用目的。原创 2025-06-30 10:17:09 · 1000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活动图与流程图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图与流程图对比摘要(150字) 活动图(UML行为图)与流程图均用于流程建模,但存在本质差异:流程图描述线性步骤(如算法),仅含基础元素;活动图支持并发流程建模,通过泳道划分角色职责,并包含分叉/汇合等高级元素。典型区别如订单审批场景——流程图无法体现多部门并行会签,而活动图可通过泳道+分叉节点清晰表达。选择依据:简单步骤用流程图,跨角色协作或并发系统优先活动图。需注意,状态驱动流程需改用状态图。iSAQB考试重点考察活动图的Fork/Join及泳道应用。原创 2025-07-03 10:19:23 · 364 阅读 · 0 评论 -
【ISAQB大纲解读】软件密集型系统的三大分类
软件密集型系统通常分为信息系统、嵌入式系统和移动系统,主要依据应用场景、硬件依赖和交互模式的差异。信息系统侧重数据管理与业务流程(如ERP系统),嵌入式系统强调硬件控制与实时性(如汽车ECU),移动系统专注便携设备交互(如手机APP)。这一分类反映了不同场景对软件设计的要求:数据处理、物理控制或移动服务。其他分类方式(如部署环境或规模)也存在,但三类划分因覆盖核心场景而成为基础标准。(149字)原创 2025-07-02 11:52:04 · 744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架构分析-ATAM法
摘要(149字) ATAM(架构权衡分析方法)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架构评估技术,聚焦质量属性(如性能、安全性)的权衡分析。其四阶段流程包括:准备业务目标→构建质量树与场景→评估风险/敏感点/权衡点→输出改进建议。核心产出包括三类关键决策:风险(如单点故障)、敏感点(如缓存参数影响延迟)、权衡点(如加密降低吞吐)。通过场景化分析(应用/变更/极限场景)和优先级排序,ATAM为架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改善利益相关者沟通。典型应用需满足架构文档完备、关键角色参与等前提条件。原创 2025-07-02 11:51:06 · 954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评估软件架构
《软件项目质量评估方法》摘要: 软件质量评估分为定性(过程与工件属性)和定量(可量化指标)两类。ISO/IEC 25010标准定义了8大核心质量特性(如功能性、安全性、兼容性等)及其子特性,为定性评估提供框架。质量特性间存在相互影响(如安全性与可用性的冲突),需权衡优先级。定量评估通过代码度量(如圈复杂度、依赖关系)和流程指标(需求变更率、测试覆盖率)实现,需结合上下文分析。实施策略包括信息隐藏、解耦组件、负载测试等,同时强调需求可追溯性。两者结合可全面评估架构合规性并识别系统风险。原创 2025-07-01 14:28:08 · 752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架构决策记录-ADR
ADR(架构决策记录)是一种轻量级文档工具,用于追踪软件架构决策的背景、选项分析和最终选择。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技术决策的"集体失忆"问题,为后续维护提供历史依据。标准ADR包含状态、背景、选项分析、决策和后果等关键部分。实践建议聚焦跨模块的重大决策,采用版本化目录存储,并建立决策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相比传统设计文档,ADR更强调"为什么选择"而非"是什么",具有更好的可追溯性。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技术选型变更(如Kafka替代RabbitMQ),通过记录原创 2025-07-01 14:26:48 · 1014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模板型视图描述
在描述软件架构,特别是架构视图时,使用标准结构或布局是有意义的。这为读者提供了很高的识别价值。将描述与相应的目标群体相匹配也很重要。询问您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他们自己的特定任务,需要描述哪些方面。在描述架构视图时,经验法则是尽可能少地使用形式主义,但要使用必要的量。一个项目不应该仅仅因为只有在处理了每个小细节时架构图才被接受而大幅偏离计划。作为架构师,您应该抵制教条主义行事的诱惑。对于文档范围的一个有用的初始框架是风险级别或要描述的构建块的复杂性。风险越高,构建块文档就必须越全面。原创 2025-06-27 13:59:38 · 311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文档的最佳实践-八大规则
软件架构文档最佳实践摘要(150字) 优秀的架构文档需遵循8项核心原则:1)按读者角色分层编写(管理层/开发者/运维);2)通过单一数据源(如OpenAPI)避免重复;3)明确定义术语和使用结构化描述消除歧义;4)采用标准化模板(如C4模型);5)用ADR记录关键决策理由;6)定期进行适用性检查;7)控制图表复杂度(C4模型分层);8)绑定代码更新机制保持同步。这些规则形成闭环:标准化模板和清晰术语是基础,定期审查和自动化更新确保文档活性,最终提升团队协作效率。重点在于将规则融入工作流(如MR检查表),而非原创 2025-06-28 09:20:10 · 712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常见的文档类型
本文系统梳理了7类核心架构文档的类型与价值: 架构概述:30页内的关键决策与视图 文件索引:结构化文档目录与依赖关系 演示材料:1小时技术汇报/10分钟管理层版 设计壁纸:可视化大型架构的墙报工具 技术手册:开发规范与部署指南 接口文档(含模板):定义系统协作契约 标准模板:加速文档生产的工具包 关键实践包括:分层可视化、契约测试保障、文档版本化管理和自动化生成。这些文档构成完整的架构知识体系,有效降低系统复杂性和协作成本。 (注:实际摘要142字,保留核心分类与协同价值)原创 2025-06-28 09:17:17 · 323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四大架构视图利益相关者
本文介绍了软件系统架构设计中的三个核心视图:上下文视图、构建块视图和运行时视图。上下文视图通过描述系统与外部参与者的接口定义系统边界,为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提供基础;构建块视图展示系统的静态结构,使用UML组件等元素呈现模块化设计;运行时视图则通过序列图等方式描述系统元素的动态交互过程。这三个视图分别从不同维度呈现系统架构,服务于项目管理、开发、测试、运维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软件架构描述体系。文中以CoCoME系统为例,展示了各视图的典型图表表示方法。原创 2025-06-27 14:51:55 · 822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技术文档与管理层期望之间的鸿沟
摘要:面向非技术管理层的轻量化架构沟通策略 UML在面向管理层等非技术受众时存在显著局限性,因其技术复杂性反而阻碍沟通。有效替代方案需遵循"业务语言替代技术语言、价值驱动取代细节驱动"原则。核心工具包括:1)业务能力方块与价值流箭头构成的轻量级大局视图;2)无学习成本的"框和箭头"架构图;3)故事化幻灯片展示业务目标与投资回报。实践表明应采用分层沟通策略:高管层使用1页纸概要,中层用3-5页故事PPT,技术团队保留完整UML。EPC事件驱动流程链可作为补充工具,通过业原创 2025-06-26 17:53:10 · 644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四个核心视图
在 iSAQB 课程框架内,涉及到四个关键视图。这些被认为是经过验证的,并且具有特别的实际相关性。它们基于 [ARC42] 模板中的实用软件架构描述,而该模板又源自软件架构的“4 + 1”模型 [Kru95]。这四个视图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在iSAQB(国际软件架构认证委员会)的软件架构框架中,这四个视图是描述复杂系统的核心视角,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架构蓝图。“系统为谁服务?与哪些外部系统交互?“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组织?“系统在运行中如何工作?组件如何协作?“系统运行在何处?需要哪些资源。原创 2025-06-26 16:21:43 · 719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以架构为中心的开发方法有哪些?
本文系统梳理了10种主流软件开发方法,涵盖架构驱动、业务建模和技术实现等维度。领域驱动设计(DDD)聚焦业务建模,微服务架构强调服务拆分,清洁架构实现依赖隔离,模型驱动(MDA)通过模型转换生成代码,事件驱动(EDA)采用异步通信机制。其他方法如SOA、组件开发(CBD)和特定领域架构(DSA)等各有侧重。最后对比不同方法的核心驱动力与适用场景,提出选择建议:初创项目适合DDD+分层架构,大型系统适用微服务+EDA,跨平台开发可考虑MDA。全文呈现架构设计方法论全景,为技术选型提供参考框架。原创 2025-06-25 17:59:19 · 660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架构模式
摘要: 依赖注入(DI)是一种架构模式,用于解耦类与其依赖项,提升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其核心原理是将依赖对象的创建与管理交给外部装配器(如Spring框架),而非由使用方自行处理。典型实现包含四个角色:服务使用者(依赖接口)、服务接口(抽象契约)、服务实现类(具体功能)和装配器(负责依赖解析与注入)。通过构造函数、Setter或字段注入方式,装配器动态提供所需实例,实现控制反转(IoC)。这种模式显著降低组件耦合度,支持动态替换实现,并简化单元测试(如使用Mock对象)。Java中常见于Spring、J原创 2025-06-25 17:54:08 · 1006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软件设计原则与SOLID原则
SOLID 原则 是面向对象编程(OOP)和软件设计领域五个核心设计原则的首字母缩写。它们由 Robert C. Martin (Uncle Bob) 提出并推广,旨在帮助开发者设计出更易于理解、灵活、可维护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原创 2025-06-13 11:12:07 · 779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良好的设计技术
文章摘要: 软件架构设计需关注依赖管理、松耦合和高内聚原则,以应对退化设计的风险(表现为脆弱性、僵化和低可复用性)。松耦合通过减少组件间强依赖(如观察者模式)提升灵活性和可维护性;高内聚强调模块职责单一化,便于局部修改。开放/封闭原则提倡通过抽象和多态扩展功能而非修改现有代码,例如图形绘制系统中新增形状时通过继承而非修改基类实现。这些技术共同优化架构的适应性,降低长期维护成本。原创 2025-06-13 11:43:29 · 1121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架构设计原则和启发式
本文探讨了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与实用方法,强调原则与启发式的互补性:原则提供"为什么"的指导(如降低复杂度、提高灵活性),启发式给出"怎么做"的具体建议。重点解析了三种关键设计方法: 自顶而下与自底向上的辩证关系,前者通过问题分解降低风险但反馈滞后,后者快速验证但可能偏离需求,实践中需动态结合; 层级分解方法论,包括分而治之策略、封装复杂性、追求简单性(KISS原则)和关注点分离,通过递归拆分系统实现复杂度管控; 持续演进机制,提出定期重构(不改变行为的结构调整)和原创 2025-06-12 11:21:52 · 771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以架构为中心的开发方法
本文概述了三种以架构为中心的开发方法:领域驱动设计(DDD)、模型驱动架构(MDA)和参考架构。DDD通过构建功能领域模型,将复杂系统分解为独立子系统,强调领域专家与开发者的协作,使用通用语言统一术语。MDA利用模型自动生成软件组件,提高开发效率,但需要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探讨了系统构建模块的生成技术、横切关注点的处理方法,以及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架构设计。这些方法各有侧重,但都致力于提升软件开发的模块化、复用性和可维护性。原创 2025-06-12 13:53:55 · 1184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软件设计过程概述
软件架构设计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架构师需要在四个抽象层级(需求约束、架构风格、功能设计、程序实现)和四大活动领域(需求分析、架构开发、决策评估、实施审查)之间灵活切换。这一过程通过自上而下分解与自下而上验证的双向流动,以及迭代增量的活动循环,确保架构设计既满足业务目标又具备技术可行性。 初始阶段需重点收集四类核心信息:领域知识(业务需求)、现有系统(可复用性)、第三方方案(技术选型)和技术文献(模式参考)。这些信息源自项目环境、产品需求、实现环境和工具环境四大支柱,为架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架构师需平衡理原创 2025-06-10 10:46:07 · 942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软件架构设计的迭代和增量步骤
软件架构设计是一个动态协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对架构术语达成共识。架构师需综合考虑需求工程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约束条件,通过四个并行的核心活动来构建架构:需求与约束分析、架构视图开发、决策评估和实施支持。这些活动并非线性进行,而是相互迭代、动态调整。关键成功要素包括:深入挖掘非功能性需求、建立架构隐喻统一认知、持续验证决策、有效沟通机制以及集成化工具链支持。该框架将传统静态架构设计转化为持续演进的适应性系统,确保架构始终与业务技术目标保持一致。原创 2025-06-09 13:10:33 · 987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架构师的任务和其它角色的关系
架构师的任务是根据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并考虑周边区域的需求和约束,为系统开发一个**蓝图**。随后的实现、维护、支持和增强都基于这个蓝图。这需要开发一个完整且简洁的架构描述。**架构描述**一方面作为沟通和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作为设计和实施计划。原创 2025-06-10 10:51:16 · 998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构建块、接口
摘要:构建模块是软件架构的基本元素,包含从函数到子系统等不同层级的抽象组件,具有接口保证、封装可替换及分层配置三大特征。接口是系统的明确访问点,需详细定义语法、行为等特性,可分为标准接口、提供接口、所需接口和独立接口四种类型,分别由行业标准、组件提供者、使用者或架构师定义。标准接口确保互操作性,提供接口暴露模块能力,所需接口声明依赖,独立接口实现解耦。ISAQB框架强调分层协作,通过责任分离保障接口的稳定性和扩展性,是构建可持续架构的关键实践。(150字)原创 2025-06-06 15:02:49 · 671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复杂系统架构描述的推荐实践
无论架构是明确形成还是隐性形成,如果没有被记录下来,其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经过适当记录的架构才能持续地被交流、讨论和进一步发展。软件架构不仅要与其他架构师讨论。软件架构的所有方面都要向不同利益代表(利益相关者)展示、与他们讨论,并共同进一步发展。例如,客户和用户也可以参与影响他们的架构决策。开发人员也应该参与讨论,特别是对于与最终实现相关的架构方面的交流和讨论。原创 2025-06-09 10:48:57 · 1008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如何理解上下文视图
摘要: ISAQB框架中的上下文视图分为业务上下文和技术上下文。业务上下文关注系统在业务生态中的定位、价值流和角色交互,主要面向业务人员,输出业务流程图等;技术上下文则聚焦技术组件、协议和基础设施依赖,面向开发运维团队,输出系统集成图等。两者需严格分离但双向追溯,业务变更需评估技术影响,技术升级需验证业务兼容性。核心区别在于业务上下文解决“为谁提供什么价值”(Who-What-Why),技术上下文解决“如何协作实现”(How),共同构成完整的系统上下文视图。原创 2025-06-05 13:58:18 · 497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软件架构中构建块的视图:黑箱、灰箱和白箱及其交互机制
软件架构视图层级解析:黑箱、灰箱与白箱视图的区别与应用 本文系统阐述了软件架构设计中三种核心视图的差异与联系。黑箱视图聚焦模块外部行为,适用于需求分析阶段;灰箱视图揭示关键内部结构,用于详细设计;白箱视图则暴露完整实现细节,指导具体开发。三种视图呈现信息密度递增,分别服务于不同受众(业务方/架构师/开发者)。文章通过支付服务的具体案例,展示了各视图的表达方式与适用场景,并强调视图间的演进关系与隔离原则。最后指出架构师应灵活切换视图层级,确保技术细节的恰当披露与架构一致性维护。原创 2025-06-05 15:01:34 · 1299 阅读 · 0 评论 -
【ISAQB大纲解读】信息隐藏指的是什么
信息隐藏是软件架构的关键设计原则,由David Parnas提出,强调通过限制对模块内部细节的访问来降低系统复杂度。其核心是将"做什么"(接口)与"如何做"(实现)分离,使用封装、接口定义等技术手段实现。该原则能显著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并行开发效率,是ISAQB认证架构师必备的核心能力。遵循信息隐藏的设计可使系统更灵活应对变更,保持模块间的低耦合和高内聚。原创 2025-06-02 15:38:54 · 1061 阅读 · 0 评论 -
【ISAQB大纲解读】Kafka消息总线被视为“自下而上设计”?
已有Kafka集群闲置容量30%,不如让新服务直接用它,省去新中间件采购成本”出发 → 抽象为通用能力 → 反推架构重构。:Kafka的诞生源于。原创 2025-06-03 11:48:24 · 1013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软件架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软件架构评估: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协同分析 在ISAQB框架下,软件架构评估包含定性评估(主观经验、专家判断)和定量评估(数据指标)。定性方法通过专家评审、场景分析等评估架构设计合理性,聚焦质量属性如可维护性、安全性;定量方法则通过静态分析、运行时监控等提供客观指标(如耦合度、性能数据)。二者协同作用:定性分析揭示设计意图与风险,定量数据验证问题严重性,共同指导架构优化决策。ISAQB分层评估模型(基础层定性为主,高级层引入量化)强调在早期设计阶段优先定性评估,后期结合定量跟踪演进效果,形成闭环优化。原创 2025-06-06 11:32:51 · 894 阅读 · 0 评论 -
【ISAQB大纲解读】- 横切概念指的是什么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横切”,是因为它们不像核心业务功能那样通常被封装在特定的模块内,而是像一把刀一样“横向切过”系统的主要分层或功能划分。软件架构师的核心职责之一是管理复杂性并确保系统质量属性(非功能性需求)。在软件架构的语境下,特别是参考ISAQB(国际软件架构认证委员会)的学习目标,掌握识别和处理横切概念的能力是区分一个优秀软件架构师的关键。原创 2025-06-02 13:11:42 · 281 阅读 · 0 评论 -
【ISAQB大纲解读】LG 1-10:区分IT系统类型(R3)
软件架构师需掌握七大IT系统类型及其关键特征:1)信息系统侧重数据管理与流程自动化;2)决策支持系统聚焦数据分析与OLAP架构;3)移动系统强调跨端体验与离线能力;4)云原生系统实现弹性伸缩与持续交付;5)批处理系统优化海量数据吞吐量;6)AI系统需数据版本控制与模型服务化;7)硬件系统要求μs级实时响应与软硬协同设计。架构决策需基于系统本质差异选择技术栈,权衡质量属性(如安全/性能/吞吐量),并匹配团队技能组合。理解系统类型是技术选型与架构模式选择的基础前提。原创 2025-06-04 11:23:27 · 642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如何理解架构模式中的管道和过滤器
管道和过滤器是一种经典架构模式,适用于需要将数据处理分解为独立步骤的系统。其核心是通过标准化接口连接无状态过滤器(处理单元)和管道(数据传输通道),形成可重组的数据流。典型应用包括ETL系统、编译器、命令行工具链等。优势在于高复用性、解耦和并行化能力,但也面临数据格式僵化、性能瓶颈等局限。现代实践中常结合消息队列增强解耦,或在流处理框架(如Flink)中实现。该模式最适合异步数据转换场景,而不适用于需要低延迟交互或复杂事务的系统。决策时需评估系统是否以数据流处理为核心需求。原创 2025-06-05 13:59:01 · 657 阅读 · 0 评论 -
【iSAQB软件架构】魔法成功软件项目的矩形
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下,于 Effort(投入/成本)、Time(时间)、Functionality(范围)、Quality(质量)这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维度之间,进行持续的、艰难的权衡与平衡。成功没有魔法公式,关键在于:清晰理解项目的核心固定约束(通常是时间或预算)。聚焦核心价值和 MVP。采用敏捷迭代方法,小步快跑,快速调整。建立并执行严格的变更管理。优化团队效率,将质量融入开发全过程。保持信息透明,主动管理期望和风险。原创 2025-06-06 14:47:56 · 933 阅读 · 0 评论 -
【iSAQB大纲解读】管理构建块(Building Blocks)之间的依赖关系 (R1)
LG 2-7:管理构建块(Building Blocks)之间的依赖关系 (R1)软件架构师理解构建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和耦合,并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它们。根据ISAQB能力等级2-7(管理构建块依赖关系)的要求,软件架构师需掌握依赖关系的类型、影响及解耦策略。new B()🔥:电商系统若采用结算服务与库存服务,库存服务故障将直接导致结算服务不可用(连锁故障)。原创 2025-06-04 11:25:10 · 1147 阅读 · 0 评论 -
【ISAQB大纲解读】LG 1-8:区分显性陈述和隐性假设(R1)
摘要: 软件架构师需显式管理假设以规避风险。隐性假设(如未声明性能阈值或团队能力)易导致技术债务与系统故障,应在架构文档、决策记录中明确标注技术约束、资源需求等关键前提。通过术语统一、多视角验证及假设跟踪矩阵(含失效应对方案)消除利益相关方误解,并用可视化工具、自动化测试持续校验假设。核心原则是将假设转化为可验证、可溯源的公开约束,而非试图消除假设。(149字) 关键点覆盖: 显式化假设的必要性(防故障/技术债务) 实践方法(ADR、术语表、跟踪矩阵) 验证手段(原型、混沌工程) 最终目标(管理而非消除假设原创 2025-06-03 11:56:33 · 520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