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消息中间件RabbitMQ,想必各位小伙伴并不陌生,其广泛应用程度不言而喻,此前我们也在许多课程以及诸多专栏文章中介绍了它的应用,其应用场景也是相当广泛的,像什么消息异步通信、服务模块解耦、高并发流量削峰、订单超时未支付自动失效等等都是实际项目中最为常见的场景。本文我们将重点介绍并实现RabbitMQ的死信与延时队列,并将两者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内容:对于RabbitMQ的死信队列,此前我们在“Java秒杀系统”这一技术专栏中已经有重点介绍过了,在那里我们是将其应用于 “订单超时未支付自动失效”这一业务场景中,简而言之,“死信队列”是一种特殊的“队列”,跟普通的队列相比,具有“延迟处理任务”的特性。
而在消息中间件RabbitMQ的架构组件中,也存在着跟“死信队列”在功能特性方面几乎相同的组件,那就是“延迟队列/延时队列”,同样也具有“延迟、延时处理任务”的功效!
当然啦,这两者还是有一丢丢区别的,最直观的当然是名字上啦,从名字上你就可以看出来两者的“处事风格”是不一样的,具体体现在:
一、创建上的差异:
(1)RabbitMQ的死信队列DeadQueue是由“死信交换机DLX”+“死信路由DLK”组成的,当然,可能还会有“TTL”,而DLX和DLK又可以绑定指向真正的队列RealQueue,这个队列RealQueue便是“消费者”真正监听的对象.
(2)而RabbitMQ的延迟/延时队列DelayedQueue 则是由普通的队列来创建即可,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绑定的交换机为自定义的交换机,即“CustomExchange”,在创建该交换机时只需要指定其消息的类型为 “x-delayed-message”即可.“消费者”真正监听的队列也是它本人,即DelayedQueue
(画外音:从这一点上看,延迟/延时队列的创建相对而言简单一些!)
二、功能特性上的差异:
(1)死信队列在实际应用时虽然可以实现“延时、延迟处理任务”的功效,但进入死信中的消息却依然保留了队列的特性,即“FIFO” ~ 先进先出,而不管先后进入队列中消息的TTL的值. 即假设先后进入死信的消息为A、B、C,各自的TTL分别为:10s、3s、5s,理论上TTL先后到达的顺序是:B、C、A,然后从死信出来,最终被路由到真正的队列中,即消息被消费的先后顺序应该为:B、C、A,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其最终消费的消息的顺序为:A、B、C,即“消息是怎么进去的,就怎么出来”,保留了所谓的FIFO特性.
(2)或许是因为死信有这种缺陷,所以RabbitMQ提供了另一种组件,即“延迟队列”,它可以很完美的解决上面死信出现的问题,即最终消费的消息的顺序为:B、C、A,我们将在下面用实际的代码进行实战实现与演练.
三、插件安装上的差异:
(1)死信不需要额外的插件
(2)但是延迟队列在实际项目使用时却需要在Mq Server中安装一个插件,它的名字叫做:“rabbitmq_delayed_message_exchange”,其安装过程可以参考链接:RabbitMQ延迟队列插件安装 - 墨雨生花 - 博客园 里面就提供了Windows环境和Linux环境下的插件的安装过程(很简单,只需要不到3步的步骤.)
四、代码的实战实现~RabbitMQ的死信队列
说了这么多,想必有些小伙伴有点不耐烦了,下面我将采用实际的代码对上面所介绍的几点区别进行实现与演练(代码都是基于Spring Boot2.0搭建的项目环境实现与测试的)
更多请见:http://www.mark-to-win.com/tutorial/5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