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1.1 核心作用:
- 传输介质:定义电气特性和信号同步方式,保证数据在发送端与接收端间的可靠传输。
- 两种物理层选项:
- D-PHY:基于分离的时钟通道(Clock Lane)和数据通道(Data Lanes),支持高带宽和低功耗模式。
- C-PHY:无需独立时钟通道,通过数据通道嵌入时钟信息,利用三相编码提升传输效率。
1.2 兼容性要求:
- 链路两端必须匹配:发送端与接收端需使用同类型物理层(D-PHY或C-PHY),不可混用。
- 设备实现要求:设备至少支持D-PHY 或 C-PHY 中的一种物理层,可同时实现两者,但同一链路中只能使用一种。
2. D-PHY物理层详解
2.1 基本结构:
- 通道组成:
- 1个单向时钟通道(Clock Lane):传输连续或非连续时钟信号。
- 多个单向数据通道(Data Lanes):并行传输数据。
- 时钟行为模式:
- 连续时钟(Continuous Clock):
- 时钟通道在数据包传输间保持高速(HS)模式,持续提供时钟信号。
- 优势:接收端无需频繁同步时钟,降低延迟。
- 非连续时钟(Non-Continuous Clock):
- 数据包传输间隙,时钟通道进入低功耗状态(LP-11),节省功耗。
- 适用场景:低带宽或对功耗敏感的应用。
2.2 功能模块要求:
- 连续时钟(Continuous Clock):
- 发送端(Transmitter):
- 数据通道模块:支持HS-TX(高速发送)、LP-TX(低功耗发送)、CIL-MFEN(主模式时钟输入)。
- 时钟通道模块:支持HS-TX、LP-TX、CIL-MCNN(主模式时钟控制)。
- 接收端(Receiver):
- 数据通道模块:支持HS-RX(高速接收)、LP-RX(低功耗接收)、CIL-SFEN(从模式时钟输入)。
- 时钟通道模块:支持HS-RX、LP-RX、CIL-SCNN(从模式时钟控制)。
2.3 关键机制:
- Deskew校准:
- 目的:消除多数据通道间的传输延迟差异(Skew),确保数据对齐。
- 校准流程:
- 发送端发送特定的Deskew校准序列(预定义数据模式)。
- 接收端检测该序列,动态调整各通道的延迟补偿。
- 触发条件:
- 初始校准:发送端设置目标频率后触发。
- 频率变化后需重新校准。
- 周期性校准(建议在垂直消隐或帧消隐期间进行,避免影响有效数据传输)。
- 特殊情况:低频率传输或设备不支持校准时,接收端可绕过Deskew机制。
- 前向逃逸(Ultra-Low Power State,ULPS):
- 所有D-PHY数据通道必须支持此低功耗模式,通过特定信号序列进入/退出。
3. C-PHY物理层详解
3.1 基本结构:
- 通道组成:仅需多个单向数据通道(无独立时钟通道),通过三相信号编码嵌入时钟信息。
- 同步机制:发送端在数据负载中插入同步字,接收端检测以实现通道同步和数据对齐。
3.2 功能模块要求:
- 发送端(Transmitter):
- 支持HS-TX、LP-TX、CIL-MFEN(主模式功能)。
- 必须支持同步字插入(Sync Word Insertion)。
- 接收端(Receiver):
- 支持HS-RX、LP-RX、CIL-SFEN(从模式功能)。
- 必须支持同步字检测(Sync Word Detection)。
3.3 关键机制:
- 前向逃逸(Ultra-Low Power State,ULPS):所有C-PHY通道必须支持超低功耗状态。
- 传输优势:三相编码提升抗噪能力,单位时间内传输更多数据(每个符号携带2.28比特,高于D-PHY的2比特/符号)。
4. D-PHY与C-PHY的对比
MIPI CSI-2的物理层(D-PHY/C-PHY)是数据传输的基础,其核心差异在于时钟处理方式和信号编码:
- D-PHY:通过独立时钟通道实现同步,适合传统设计。
- C-PHY:嵌入式时钟与高效编码,适合高带宽场景。
|特性|D-PHY |C-PHY|
|时钟通道||
|信号编码 | |
|带宽效率|
|抗干扰能力|
|适用场景|
|复杂度|
在进行 D-PHY 和 C-PHY 的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 链路设计:
- 选择 D-PHY 或 C-PHY 需权衡带宽、功耗。
- C-PHY 更适合手机主摄等高分辨率摄像头,D-PHY 则适用于中低端设备。
- Deskew 与同步字:
- D-PHY 依赖校准消除通道偏移,C-PHY 通过同步字动态对齐。
- 校准需考虑传输频率变化的影响,避免数据错位。
- 低功耗管理:
- ULPS 模式可显著降低空闲时段功耗,需正确处理进入/退出时序。
- DPHY 在非连续时钟模式时,进一步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