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ANO模型
📌 大家都知道,在产品规划阶段,经常会提到“要做需求分析”。
但你有没有想过: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我们到底该按照什么标准来判断一个需求的价值和优先级?
这时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重点方法论—— KANO 模型!
它不仅能帮你看清哪些是用户“必须要有”的功能,
还能找出那些一不小心就能让用户惊喜打call的亮点功能!
👉 定义:
KANO 模型是一个超实用的“用户需求分类法”,由日本教授狩野纪昭提出。
它告诉我们一件事:不是功能越多,用户就越满意。
有些功能是“理所当然要有的”,有些则是“多了反而烦”。
KANO 模型把需求分成五类,让我们在做产品时,能清晰判断: 什么该优先做、什么要持续优化、什么可以成为惊喜点。
那产品经理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用上 KANO 模型的呢?
不妨把我们自己代入产品经理的角色,从产品规划、产品设计再到产品运营,一起看看在不同阶段,KANO 模型究竟能怎么帮上忙、该怎么用起来吧!✨
✅ 一、产品规划阶段:用KANO分类,明确功能优先级
💡 目标:识别用户核心需求、规划 MVP 版本。
我们以外卖App为例,产品经理会通过问卷、用户访谈等方式收集需求,然后用 KANO 模型进行分类:
👩💻 结果:我们聚焦在“基本+期望+部分兴奋”,丢掉“无差异+反向”,初版更聚焦、用户体验也不会踩雷。
✍️ 二、产品设计阶段:根据KANO分层,优化关键体验点
💡目标:不仅要“能用”,还要“好用、顺手、有惊喜”
我们以外卖 App 为例,假设已经确定了 MVP 功能,接下来需要设计交互、界面和细节体验,这时 KANO 继续派上用场。
👩🎨 设计小Tips:
• 把“基本型”设计得顺畅无阻;
• 把“期望型”做得聪明有温度;
• 把“兴奋型”设计成彩蛋,用情绪连接用户。
🚀 三、产品运营阶段:动态应用KANO,持续优化用户感知
💡目标:提升用户满意度、口碑和活跃度
在运营期,KANO不是一次性工具,而是一个“用户满意度温度计”。
👩💼 运营小Tips:
• 回顾 KANO 分类是否发生变化(比如“实时地图”可能从兴奋型变成了期望型);
• 定期挖掘新兴奋点,如联名餐厅、宠物餐专区等;
• 及时修正踩雷点,特别是“打扰型”功能,要及时下线或优化。
了解完 KANO 模型在产品各个阶段的实际应用后,接下来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部分:面试中应该怎么回答,才能既专业又打动面试官?
二、总结
📌 你觉得KANO模型是干什么的?你会怎么使用它?
🎯回答:KANO 模型是一个用来分析用户需求类型的方法,核心是把需求分成五类: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无差异型和反向型。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判断哪些功能是“必须做的”,哪些是“锦上添花”,哪些是“不要踩雷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一般在产品规划阶段用 KANO 来做功能优先级判断,比如结合用户调研,把收集到的功能点分类,保障基本型优先上线,期望型作为核心体验打磨,兴奋型可以配合版本节奏逐步推出,制造惊喜和差异化。
到设计和运营阶段,我也会持续用 KANO 模型复盘,比如观察哪些兴奋型需求已经变成用户的期望,及时升级体验;哪些原来以为有用但其实是无差异或反向的功能,就该避免资源浪费或者及时优化。
好啦,《小白学习产品经理的日记》第九章到这里结束啦,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