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简介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简介

一、分布式水文模型概述

  • 概念:以流域面上分散的水文容量和参数来描述流域水文变量时空变化特性的模型。其概念于 1949 年提出,因受计算机及信息采集技术限制,在其后十几年发展缓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得益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进步,该模型得到了推动并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 与集总式模型对比:集总式模型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采用概念性、经验性函数关系描述水文循环各环节,一般不考虑降雨和下垫面空间分布不均匀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而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反映流域下垫面条件、模型结构和参数的时空变化对流域产汇流形成过程的影响。

二、代表性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TOPMODEL 模型本质上属于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其虽考虑了地形指数的空间分布,但未完全实现参数的分布式表达;SMART 模型则偏向于概念性集总模型。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典型分布式水文模型包括:

  • SWAT 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可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对流域水文、泥沙和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物理基础和广泛的适用性。

  • WEPP 模型(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主要用于预测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同时也能模拟流域水文循环中的产流和汇流过程。

  • MIKE SHE 模型: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全面描述流域内的降水、蒸发、下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适用于复杂流域的水文模拟。

三、模型输入与处理

  • 输入数据:包括降水、气温、辐射、土壤、植被等有关土壤和植被的分布式数据。

  • 数据获取与处理:可利用 GIS、遥感技术获得有效降水、气温和辐射的分布式数据,且需要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处理。

四、网格单元模型构成与原理

  • 构成:由坡面流、流域汇流、地表水模型和地下水模型构成,涉及植物截留、蒸散发、下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等计算。

  • 原理:以水动力学或水文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采用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来描述水文过程。例如,一些模型以水动力学为基础,所涉及的水文循环物理过程由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偏微分方程组来描述。

五、技术支撑

  • 数字流域:是对流域各类空间信息的数字化技术,是分布式模型应用的基础和平台。

  • 3S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为获取大范围、详细的空间信息和资料创造了有利条件,可提供丰富的自然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等。其中,GIS 具有独特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可视化表达方式,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模型构建和模型集成两个方面。

  •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数字地形模型的一个分支,表示地面高程的数字地面模型,是 GIS 技术中重要的空间数据资料。基于 DEM 提取流域水系信息是研究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基础,根据 DEM 可以生成流域水系、分水线,划分小流域,生成反映流域地貌特性的参数,如流域形状、水系分水线、集水线、坡度和其他地貌参数等。DEM 数据可从网上下载,如区域数据、全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

  • 其他技术:航天航空科学及遥感观测技术能提供流域内的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植被、土地利用和河流水系等下垫面信息,可确定估算蒸散发、土壤含水量和可能形成降雨的云中水汽含量等;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分析、数据结合及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计算数学理论的发展使得用数字方法求解模型中所涉及的描述水文物理过程的微分方程成为可能;空间离散化技术可以为解析离散信息分布提供技术支撑。

六、模型应用案例

基于数字平台构建的模型可应用于淮河水系史灌河流域等,如流域数字新安江模型构建。以史灌河上游为例,由黄梨庄、梅山、鲇鱼山等控制站控制,基于 DEM 数据生成数字流域、划分子流域,利用构建的模型计算流域出口流量过程,也可以计算得到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还可以利用雷达降雨资料计算流域黄梨庄的流量。

七、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特点

  • 能在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数字化平台上运行。

  • 流域由许多网格单元组成,许多与水文循环形成有关的流域水文要素由模型自动生成。

  • 可利用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包括不同时空尺度的能量、水分等多元信息。

  • 模型参数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了流域下垫面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以及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水文及产汇流特性和空间变化规律。

  • 模型的输出信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能输出水文要素和状态变量的空间分布以及任意站点或断面的流量和水位过程。

八、模型构建的考量因素

水文模型是在对水文循环形成过程认识的基础上对复杂水文现象进行近似和简化。一方面,要求模型足够简单,结构不能太复杂,以便于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又希望模型足够复杂,能较为全面地描述水文系统。选择模型结构时,需要考虑可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可获得的基本资料、计算条件、研究的目的等。

九、尺度问题

水文尺度问题是水文水资源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当空间分辨率发生变化时,流域的表征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流域水分过程。如何以空间变量来反映流域特征的不均匀性,在以不同的水文尺度进行水文模拟时应选择怎样的 DEM 分辨率等,都是值得探究和研究的问题。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计算单元的空间尺度应与输入资料的空间尺度相匹配,时间尺度与空间分辨率也应该保持一致。

十、参数率定

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理论上可直接量测,但由于其参数时空分布一般不均匀,且有限的水文气象实测资料确定的模型参数代表性不够,一些参数的时空变化幅度很大难以通过实测资料来确定,实际应用中一般通过参数率定来确定。参数率定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 根据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利用实测资料进行率定或者间接地引用其他流域类似研究的参数值,使得需要率定的参数数量尽量减少到最小。

  • 利用遥感、遥测、太空影像和航片等现代技术获取的资料来对模型参数进行分析。

  • 利用额外的实测资料,如流域内的地下水水位、土壤含水量,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可以减小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

十一、优点与不足

  • 优点: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能够与大气环流模式相耦合,可研究自然变化和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能够同 RS 和 GIS 相结合,模拟人类活动和下垫面因素的变化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

  • 不足:与传统的集总式模型相比,分布式模型结构更加复杂,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求解计算量大,需要解决参数率定等一些复杂的问题,且有关流域内部的一些观测资料和实验资料有限。

十二、发展与完善方向

如何发展和完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需结合技术发展和实际需求不断探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