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本博客仅做学习笔记,如有侵权,联系后即刻更改
科普:
概述
计算机网络
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 通信技术
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计算机技术
提高数据通信的各种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分布各地,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用协议通信,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 独立功能:具有冯氏结构的计算机(输入、输出、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
- 网络操作系统:Cisco/IOS、HWOS、RGNOS
网络综合体(单机OS功能+网络通信协议+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服务)
三大功能
- 数据通信和信息服务
- 资源共享
- 其它功能
集中管理,避免孤岛
实现协同计算
实现分布式处理
资源共享的方式
- 软件
- 硬件
- 数据
- 信道
电信号的传输介质,通信信道的共享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
典型特点/要求
应用场景
互联网(Internet)
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是一个专有名词
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
- 其前身是美国的 ARPANET
- 采用 TCP/IP 协议族作为通信规则
- 任意把几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不管采用什么协议),并能够相互通信,这样构成的是一个互连网 (internet),而不是互联网 (Internet)
基础结构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
- 1983 年,TCP/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协议
因此把1983 年作为互联网的诞生时间- 1990年,ARPANET 正式宣布关闭
第二个阶段:三级结构
-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第三个阶段:多层次ISP结构
- 出现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分为主干ISP,地区,本地
互联网标准化工作
互联网标准都以 RFC 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
RFC(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评论文档
互联网标准建立的阶段:
- 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
该阶段已被简化去除- 建立标准文档(Proposed Standard)
这个阶段开始已经成为RFC文档了- 互联网标准文档(Internet Standard)
分到一个编号STD xxxx
一个标准可以和多个 RFC 文档关联- 还有三种RFC文档:历史的、实验的、提供信息的
互联网的组成
从工作方式划分
边缘部分
-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
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互联网边缘部分
由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组成
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end system)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C/S、P2P
C/S: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
- 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P2P:对等连接(Peer to Peer)
- 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互联网核心
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 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router)
- 实现
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典型交换技术
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等技术
-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终端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 交换机所采用的交换方式就是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三步骤
- 建立连接
建立专用的物理通路
保证双方通话时所需的通信资源在通信时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 通话
- 释放连接
释放刚才使用的这条专用的物理通路(释放刚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资源)特点
- 通话的全部时间里,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分组交换
采用
存储转发
技术
-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 (packet)- 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 报文:要发送的整块数据
报文由许多个等长分组构成。分组又称为包
包:数据段+包头(必要的控制信息)- 每个分组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
- 存储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表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分组交换的优点
高效
- 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灵活
- 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最合适的转发路由
迅速
- 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
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靠
-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
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缺陷
造成时延
-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
首部额外开销
-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
- 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
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初步发展
1980 年,铁道部开始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
- 1989 年 11 月,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 CNPAC 建成运行。
1994 年 4 月 20 日,我国用 64 kbit/s 专线正式连入互联网,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接入互联网的国家。- 1994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
1994 年 9 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 正式启动
进一步发展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 始建于 1994 年,是我国第一个 IPv4 互联网主干网。
2004 年 2 月我国的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
- CNGI 的主干网 CERNET2 试验网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ChiNa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 每年两次公布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并能够和互联网互连
- 中国电信互联网 CHINANET(也就是原来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中国联通互联网 UNINET
中国移动互联网 CM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 CSTNET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
- WAN广域网:运营商
- MAN城域网:作用范围为5-50km
- LAN局域网:企业
- PAN个人区域网:无线技术连接,常称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Wireless PAN)
- 若中央处理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如仅 1 米的数量级甚至更小些),则一般就称之为多处理机系统,而不称它为计算机网络
按照网络的使用者
- 公用网
按规定交纳费用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网络- 专用网
为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
- 又称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 用户接入互联网的网络
- 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也称为边缘路由器)之间的一种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 速率
数据的传送速率:比特bit(binary digit)
- 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单位是 bit/s
- 带宽
频域称谓
- 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其单位是赫
时域称谓
- 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
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bit/s,比特每秒两种称谓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 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 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 时延
数据(报文、分组、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 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
- 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
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
-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处理时延
- 收到分组需要时间处理,分析包头、提取数据、进行差错检验、查找合适的路由等
排队时延
-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 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 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
- 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 在互联网中
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 利用率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网络利用率
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或网络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巨大的时延
就像公路因为车流量大而发生的堵塞,因此拥有较大主干网的ISP通常会控制信道利用率不超过50%
计算机体系结构
形成的原因
计算机网络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
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
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发展历史
1974年美国的 IBM 公司
- 宣布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这个著名的网络标准就是按照分层的方法制定的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 1977 年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该问题- 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连
OSI七层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RM: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七层模型:物链网传会表应
- 物理层:传输介质,比特流
-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帧为单位
- 网络层:路由器,包为单位
- 运输层和物理层是可靠的
非国际标准 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 会表应合为应用层
物理层链路层合为网络接口层- 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
具体实现过程
PDU (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 OSI 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DU
“对等层”(peer layers)之间的通信
- 任何两个同样的层次把数据(即数据单元加上控制信息)通过水平虚线直接传递给对方。
各层协议
- 实际上就是在各个对等层之间传递数据时的各项规定
实体、协议和服务
实体: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
协议:水平的,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
- 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服务:垂直的,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服务访问点: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 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服务数据单元 SDU (Service Data Unit)
- 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
TCP/IP模型各层主要协议
路由器和交换机
- 路由器
功能: 存储、查表、转发
- 交换机
功能:电(光)信号转发
区别
- 路由器自动分配局域网IP,实现虚拟拨号
交换机只负责分配网络数据- 路由器在物理层,根据IP地址寻址,可处理TCP/IP协议
交换机在中继层,根据MAC地址寻址- 路由器将一个IP分配给很多主机,对外只表现出一个IP
交换机将主机连接起来,各有各的IP- 路由器提供防火墙功能,偏软件,实现网间连接
交换机和集线器(Hub)都是用来做端口扩展的- 路由器负责网间通信
交换机连接多台主机通信,限于局域网
网络传输
- 介质
有线
- 网线(双绞线)
铜(电信号)- 光纤(缆)
硅(光)- 电缆
铜(电信号)无线
- 电磁波
无线接入点(AP)
- 设备
- 终端设备
- 传输介质
- 网络设备
- IDC端设备:ISP
常识
- 互联网代表公司
- 交换机路由器等
Cisco:思科
juniper:詹博
华为:任正非
中兴:侯为贵- 监控设备
海康
大华
华三-宇视- 网络安全
启明星辰
- 运营商SSID
- 移动:CMCC
- 电信:chinanet
- 联通:unicom
总结
小小励志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搭车去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