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OSI 参考模型的物理层负责________。(C)
A.格式化报文 B.为数据选择通过网络的路由
C.定义连接到介质的特性 D.提供远程文件访问能力
2. 在 O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________(B)
A.数据链路层 B.传输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3. OSI 参考模型,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元分别是________(A)
A.报文、帧、比特 B.比特、报文、帧 C.帧、报文、比特 D.报文、比特、帧
4. 在 OSI 参考模型中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C)
A.相邻层之间的联系通过协议进行 B.相邻层之间的联系通过会话进行
C.对等层之间的通信通过协议进行 D.对等层之间的通信通过接口进行
5. 在 OSI/RM 中,一个层 N 与它之上的 N+1 层的关系是什么?(A)
A.第 N 层为第 N+1 层提供服务 B.第 N+1 层把从第 N 接收的信息添一个报头
C.第 N 层使用第 N+1 层提供的服务 D.第 N 层与第 N+1 层相互没有影响
6. 下列不是网络模型分层的目标的是________(C)
A.提供标准语言 B.定义标准界面 C.定义功能的执行方法 D.增加功能之间的独立性
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________(B)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8. TCP/IP 协议族中属于网络层协议的是________(C)
A.IP、UDP B.ARP、IP、DNS C.ARP、IP、ICMP D.DNS、SMTP
9. 因特网本质上属于是________(C)
A.电路交换网络 B.报文交换网络 C.分组交换网络 D.信元交换网络
10. 现代计算机网络采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是________(D)
A、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基于虚电路的分组交换 D、基于数据报的分组交换
11. 以下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协议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D)
A.网络协议的三要素是语法、语义、时序
B.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C.协议规定了对等实体间所交换的信息的格式和含义
D.在 OSI 中,要实现第 N 层协议,需要使用第 N+1层提供的服务
12. 从一个工作站发出一个数据包的第一个 bit 开始到该 bit 到达接收方为止的时延称为________,它取决于________。(B)
A、传输时延,网卡的传输速率 B、传播时延,信道的传播速率
C、传输时延,信道的传播速率 D、传播时延,网卡的传输速率
13. TCP/IP 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C)
A. 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 有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D. 有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14. 将计算机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属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_____阶段。(B)
A.联机系统 B.计算机网络 C.标准化网络 D.网络互联和高速网络
15. 如果数据传输速率为 1Gbps,那么发送 12.5Mbyte 数据需要用________(B)
A.0.01s B.0.1s C.1s D.10s
16. 传输速率单位“bps”代表________(B)
A.BYTES PER SECOND B.BITS PER SECOND
C.BAUD PER SECOND D.BILLION PER SECOND
三、简答题
17. TCP/IP 协议族中各层协议的功能是什么?
第一层为网络接口层(Host-to-Network layer),它主要由基础的物理通信信道构成,如以太网或调制解调器拨号连接,通过这些物理信道直接相连的计算机可以不经过路由器而直接通信。
第二层是互联网层(Internet layer),该层对应的协议是IP协议,它所解决的问题是使网络上的任意两台主机之间能够传送分组,也就是在任意两台主机之间找一条由物理信道和路由器组成的通路,使分组能沿这条通路由一台主机传送到另一台主机。
第三层是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该层有两个协议:TCP和UDP。应用程序可选择这两个协议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数据通信。
最高一层是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这一层的协议都是针对某种具体应用的,它定义了某种应用的具体框架,直接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例如HTTP用于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网页内容,SMTP则用于邮件的发送。
18. 试阐述服务和协议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议和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服务是指某一层向它上一层提供的一组操作命令(服务原语),它定义了该层可为其用户执行哪些操作,但并不涉及如何实现这些操作。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是一组规则,用来规定同一层的对等实体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这些实体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所定义的服务。
协议可以自由地改变,但服务不能改变,因为服务对上层用户是可见的。服务涉及层间的接口,而协议涉及不同机器上的对等实体间发送分组。
本层的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层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19. 一个系统的协议有 N 层,应用程序产生 M 字节长的报文,网络软件每层都要加上 h 字节的协议头, 网络带宽中有多大比例用于协议头信息传输?
Nh/(Nh+M)
20. 两台主机 A 和 B 由一条速率为 R bit/s 的链路相连,假定 A 和 B 间隔 M 米,沿该链路的传播速率为 S m/s。主机 A 向主机 B 发送 L bit 的分组,则忽略处理时延后总时延为多少?
传播时延:M/S s
分组传输时延:L/R s
则总时延为:M/S+L/R s
21. (教材习题 1-10)要传送的报文共 x(bit),从原到目的共经过 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 d(s),数据率为 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是 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位 p,且各点排队时间忽略不计。问在什么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时延还要小?
电路交换的总时延为:D=s+x/b+kd
分组交换的总时延为:D'=(x/p)*(p/b)+kd+(k-1)*(p/b)
要使D'<D,则当 (k-1)*(p/b) < s时
22. (教材习题 1-11)上题中,若每个分组长度为(p+h)(bit),其中 p 为数据长度,h 为分组头,再忽略传播延迟,试计算 p 取多少时总的时延最小
分组数:x/p
分组交换的总时延为:D = ((p+h)/b)*(x/p) + (k-1)*(p+h)/b
上式对p求导,可得:D' = -xh/(b*p^2)+(k-1)/b
令D'=0,则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