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认知无线网络:架构与应用解析
1. 引言
在通信和网络领域,模块化设计和明确架构至关重要。传统的开放系统互连(OSI)架构为通信协议栈定义了多个层次,在有线和计算机网络中取得了成功,如电话网络和互联网。然而,当涉及无线通信和网络时,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
传统无线通信依赖于预先确定的频谱分配和无线站点,这使得大规模无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且频谱资源稀缺。例如,蜂窝网络需要运营商获取频谱许可证,安装基站并连接到骨干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在提供足够覆盖和带宽时,频谱规划和设备安装成本较高。
而超越3G的智能基础设施大多需要具有成本效益的无线带宽和能源效率,传统无线网络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大规模认知无线网络应运而生,它通过机会主义地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可靠通信,提高网络带宽和能源效率。
2. 历史回顾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由Mitola在1999年提出,旨在使无线电能够利用周围环境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通信。此后,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会主义频谱接入上。
早期对认知网络的定义尝试由Thomas等人在2005年进行,他们将认知网络描述为具有感知、规划、决策、行动和学习能力的网络。后来,Chen等人提出了认知网状网络,Chowdbury和Akyildiz则致力于在不改变网状网络协议的情况下实现认知无线电的频谱灵活性。
如今,认知网络被解释为能够基于资源可用性的知识,机会主义地利用无线电频谱和无线站点资源的网络。
3. 网络架构
3.1 原则
嵌入式无线互连(EWI)网络架构基于对无线连接的重新定义,具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