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学习Vue,或者对Vue 2升级Vue 3有点犹豫,这篇内容绝对能帮到你!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Vue 2里给对象新增属性,页面居然不更新?或者操作数组时,有些方法就是不生效?别急,这都是Vue 2响应式系统的"小脾气"。
而Vue 3用全新的Proxy方案解决了这些问题,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这两代响应式系统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及我们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坑。
Vue 2的响应式原理:Object.defineProperty
先来看看Vue 2的做法。它用的是ES5的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给对象的每个属性都加上getter和setter。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咱们看段代码就明白了:
// 简化版的Vue 2响应式实现
function defineReactive(obj, key, val) {
// 递归处理嵌套对象
observe(val);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key, {
get() {
console.log(`读取了${key}属性:${val}`);
return val;
},
set(newVal) {
if (newVal !== val) {
console.log(`设置了${key}属性:${newVal}`);
val = newVal;
// 这里会通知依赖更新
}
}
});
}
// 遍历对象的所有属性
function observe(obj) {
if (typeof obj !== 'object' || obj === null) {
return;
}
Object.keys(obj).forEach(key => {
defineReactive(obj, key, obj[key]);
});
}
// 测试一下
const data = { name: '小明', age: 18 };
observe(data);
data.name; // 控制台输出:读取了name属性:小明
data.age = 20; // 控制台输出:设置了age属性:20
看到没?Vue 2在初始化时遍历对象的所有属性,给每个属性都加上getter和setter。当你读取属性时,getter会被调用;当你修改属性时,setter会被调用,这时候Vue就知道数据变了,该更新视图了。
Vue 2的局限性
但是这种方法有几个明显的缺点:
- 无法检测对象属性的添加或删除:因为defineProperty只能在已有的属性上设置getter/setter
const data = { name: '小明' };
observe(data);
data.age = 18; // 新增属性,无法被检测到
delete data.name; // 删除属性,也无法被检测到
- 数组操作的限制:Vue 2只能拦截数组的7个变更方法(push、pop、shift、unshift、splice、sort、reverse)
const arr = [1, 2, 3];
observe(arr);
arr.push(4); // 能被检测到
arr[0] = 100; // 直接通过索引修改,无法被检测到
arr.length = 0; // 修改length属性,也无法被检测到
- 性能问题:需要递归遍历整个对象,对大型对象不太友好
正因为有这些限制,我们在Vue 2中经常要用Vue.set或this.$set来给对象添加新属性,用数组的变更方法来操作数组。
Vue 3的响应式原理:Proxy
到了Vue 3,响应式系统全面升级,用ES6的Proxy重写了。Proxy可以理解为对象的"代理器",它能在对象的各种操作上设置"拦截器"。
来看看Proxy是怎么工作的:
// 简化版的Vue 3响应式实现
function reactive(obj) {
// 如果不是对象,直接返回
if (typeof obj !== 'object' || obj === null) {
return obj;
}
// 创建代理对象
const observed = new Proxy(obj, {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console.log(`读取了${key}属性:${target[key]}`);
// 递归处理嵌套对象
return typeof target[key] === 'object' ? reactive(target[key]) : target[key];
},
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设置了${key}属性:${value}`);
target[key] = value;
// 这里会通知依赖更新
return true;
},
deleteProperty(target, key) {
console.log(`删除了${key}属性`);
delete target[key];
// 这里会通知依赖更新
return true;
}
});
return observed;
}
// 测试一下
const data = reactive({ name: '小明', age: 18 });
data.name; // 读取了name属性:小明
data.age = 20; // 设置了age属性:20
data.gender = '男'; // 设置了gender属性:男(新增属性也能检测到!)
delete data.age; // 删除了age属性
是不是很强大?Proxy不需要遍历所有属性,而是直接代理整个对象,任何操作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Proxy的优势
- 全面拦截:不仅能拦截属性读写,还能拦截删除、in操作符等
const data = reactive({ name: '小明' });
// 所有这些操作都能被拦截
data.age = 18; // 新增属性
delete data.name; // 删除属性
'name' in data; // in操作符
Object.keys(data); // 获取所有key
- 更好的数组支持:直接通过索引修改也能被检测到
const arr = reactive([1, 2, 3]);
arr[0] = 100; // 能被检测到!
arr.length = 0; // 也能被检测到!
-
性能更好:不需要初始化时递归遍历所有属性,而是按需代理
-
支持更多数据结构:如Map、Set、WeakMap、WeakSet等
实战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Vue 3的响应式系统更强大,但我们在实际开发中还是要注意一些细节:
1. 响应式丢失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不小心"丢失"响应性,比如解构赋值:
const state = reactive({ count: 0 });
// 这样会丢失响应性!
let { count } = state;
count++; // 不会触发更新
// 应该使用toRefs
import { toRefs } from 'vue';
let { count } = toRefs(state);
count.value++; // 这样才会触发更新
2. 原始值响应式
Vue 3提供了ref函数来处理原始值的响应式: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count = ref(0); // 现在count是响应式的了
count.value++; // 需要通过.value访问和修改
3. 深层响应式与浅层响应式
Vue 3提供了reactive和shallowReactive两种方式:
import { reactive, shallowReactive } from 'vue';
// 深层响应式:所有嵌套属性都是响应式的
const deep = reactive({
nested: {
count: 0
}
});
// 浅层响应式:只有第一层属性是响应式的
const shallow = shallowReactive({
nested: {
count: 0
}
});
性能对比
在实际项目中,Vue 3的响应式系统性能明显优于Vue 2:
- 初始化性能:Proxy不需要遍历所有属性,初始化更快
- 内存占用:Proxy不需要为每个属性创建闭包,内存占用更小
- 更新性能:依赖收集更精确,不必要的更新更少
特别是在处理大型对象或数组时,Vue 3的优势更加明显。
总结
从Object.defineProperty到Proxy,Vue的响应式系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进化:
Vue 2的defineProperty方案成熟稳定,但有明显的局限性;Vue 3的Proxy方案更强大灵活,解决了Vue 2的许多痛点。
不过无论用哪个版本,理解响应式原理都能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代码,避免踩坑。
你现在用的是Vue 2还是Vue 3呢?在响应式方面遇到过什么有趣的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