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方法-全流程引领AI》2025-第1章 ABCD工作流(全文)
《软件方法》2025版 第2章 业务建模之愿景 Part1(20250908更新)
2.3.3 定位目标组织和目标组织负责人
2.3.3.1 摧毁偷懒的庇护所
目标组织规格只是定义了规格,符合规格的组织可能有很多个。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符合规格的组织中,哪一个组织最适合用目标系统来改进?在这一步中,我们从很多个组织定位到一个具体、真实的组织。
图2-26 从很多个组织定位到一个组织
例如,图2-24提到的“烟叶种植合作社”,全国或全世界的“烟叶种植合作社”数量可不少。哪一家烟叶种植合作社最适合用“智慧烟叶种植管理系统”来改进?
目标组织不但要具体,而且要真实,这有别于虚构的Persona 或用户画像。
坐在办公室里摆弄各种属性,虚构出一个目标组织(前文已说过,个人被视为个人组织),看起来似乎比一个具体的真实组织更精准——就像概念中的直线比真实世界的直线要直,但这很容易沦为偷懒的庇护所。
定位到一个真实的目标组织,接下来建模人员要辛苦地深入第一线调研。调研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得到的各种文字、录音、录像素材中,可能有一部分素材和建模人员预想的或想要的并不一致,但素材就摆在那里,是不好随便更改的。
如果虚构一个目标组织,建模人员就找到了理由来逃避深入第一线调研的辛苦,因为现实中不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虚构组织。于是,建模人员安心地闭门造车,想象这个虚构组织的流程,想象这个虚构组织负责人想要的改进指标——更妙的是,他可以随意修改各种数据,直到符合自己的预想。
实在不得不到第一线调研时,建模人员会按自己的喜好挑选一个真实组织来调研,反正大家都不“完美”,我图自己方便挑一个也没关系嘛。
例如,做一款智能项链,如果定位到一名真实的女性:上海浑元商贸公司市场总监 刘艺菲。建模人员需要花时间去观察、访谈刘艺菲, 而且有可能刘艺菲的访谈结果会推翻建模人员之前对智能项链的设想,给建模人员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如果虚构一名女性:上海A公司市场总监 安风,建模人员就可以肆意想象安风会怎样说和怎样做, 这些想象往往会暗合建模人员之前对智能项链的设想——相当于先想好了答案,再不断修改题目来迎合答案。
实在不得不到第一线调研时,由于现实中不存在安风这个人,建模人员可能就会图方便,找隔壁工位的女同事罗玉凤调研,反正罗玉凤也可以用这款智能项链(注意这个“也”字,很多需求问题根源就是它)。
坚持要求建模人员尽其所能定位到具体的真实组织,除了可以逼迫建模人员深入第一线调研,还可以逼迫建模人员深入思考定位问题——如果定位错了,把资源用来调研罗玉凤,可能就没有足够资源用来调研刘艺菲了。
定位目标组织,可以使用以下思考方法:
2.3.3.2 比较法
列出(可以用类图)用于给目标组织规格定位的定位条件,观察和思考哪一个特征对于定位目标组织是最重要的。
以上面提到的“烟叶种植合作社”为例,画出类图如图2-27:
图2-27 烟叶种植合作社的定位条件
先找对于定位目标组织最重要的定位条件。假设建模人员经过思考,认为“人脉关系强”是最重要的定位条件,从而把范围缩小到最符合“人脉关系强”的HN省,接下来,认为“流程规范程度高”是第二重要的定位条件,筛选出最符合“流程规范程度高”的“HN省HH市ZJ**烟叶合作社”。
可以看到,定位条件包括一个可以量化的属性(例如:农户数量)以及数值的偏好(大、小、适中……),通过比较找出最符合定位条件的组织。
从零开始来标出这些定位条件,难度很大。例如,看着“烟叶种植合作社”几个字,能想到什么属性?可能会先想到名称、地址、负责人、成立时间、农户数量、土地面积,并不容易总结出“(开发组织和所在行政区划)的人脉关系”、“流程规范程度”这样的定位条件。
建模工具可以考虑复制其他项目为相同名称或近似名称的组织规格设置的定位条件,在此基础上编辑。
可以在图2-17基础上添加类,得到图2-28:
图2-28 给组织规格加上定位条件
图2-28只是记录“名称”属性,没有进一步分解其中的概念。例如,“流程规范程度高”就是“名称”属性的值。
如果要分,还可以从“流程规范程度”抽象出“定位属性”的概念,从“高”抽象出“定位偏好”的概念,这样“定位属性”和“定位偏好”可以随意组合得到不同的条件。有的系统瞄准流程规范程度高的组织,有的系统则反其道而行之,瞄准流程规范程度低的组织,这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贯彻本书方法学的工具“发糕”在系统中维护定位条件的作用仅用于辅助思考,不打算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从外购的大数据筛选出目标组织,这些交给更擅长的系统去完成。
注意定位条件和能力的区别。例如,“血压高”不是能力,但可能是常用的定位条件。
2.3.3.3 爆炸法
通过直觉先得到初步结果,再通过不断质疑来修正结果。
假设你是建模人员,投资人在你身上绑了炸弹,命令你推销目标系统并且盈利,而且条件很苛刻:(1)几分钟之内推销出去;(2)只能找一个人推销。
假设这个炸弹能感应推销对象的脑电波。推销完毕后,如果炸弹没有感应到推销对象认为这个系统能解决他的问题并且愿意付出相应代价获得系统,炸弹就会爆炸——既然系统不能盈利,就拿建模人员的命来填。
这时,为了最大可能地保住自己的性命,你会选择向谁推销?这个人就是目标组织负责人,也就是前面两版所说的“老大”。
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向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推销,但是,父母买单只是为了救你的命,并非认为这个系统能解决他的问题,炸弹依然会爆炸!
如果上面的场景还不足以刺激你思考,可以用加强版:
如果投资人在你和你的情敌身上绑了炸弹,命令你们分别按刚才的条件推销目标系统,谁的推销对象对系统感兴趣的脑电波更强,谁就活下来,活下来的人的情敌被炸死。
通过爆炸法初步得到的目标组织负责人,更多是靠直觉得到的,这个结果只是思考的起点,建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原因让我选择了他?
以上面的“智慧烟叶种植管理系统”为例,使用“爆炸法”,建模人员凭直觉给出结果“HN省HH市ZJ**烟叶合作社的理事长(社长)”,这时需要进一步追问:
Q:为什么是HN省HH市ZJ**烟叶合作社?
A:HN抽烟的人多,烟厂也多。
Q:就是说,烟民或烟厂数量多的,更像目标组织,HN是最多的吗?比YN怎样?
A:……没有YN多,刚才说错了,是因为我对HN这边比较熟悉。
Q:好,就是说你是先根据熟悉程度来选择的。HN这个ZJ**烟叶合作社是你最熟悉的合作社吗?
A:只能说相对于其他省份,我对HN最熟悉,但选择ZJ**烟叶合作社的原因应该不是熟悉。
Q:那为什么选ZJ**烟叶合作社,它有什么特点?
A:这个合作社从育苗到烘烤,流程都比较规范,而且还没有信息化,这样的情况比较适合用我们的系统。
Q:按“流程规范而且还没有信息化”的条件来看,HN省内,HH市ZJ**烟叶合作社是最突出的吗?
A:以我目前掌握的信息看,是的。
Q:假如,YN有比ZJ**烟叶合作社更符合“流程规范而且还没有信息化”条件的合作社,如果让你再重新思考“爆炸法”的回答,你会不会选择YN这个?
A:……不会,现在没有实力让他们接受。
……
上面的对话中,可以是建模人员自问自答,即提问者(“Q:”部分内容的提供者)和回答者(“A:”部分内容的提供者)是同一个人;也可以由一名水平较高的建模人员扮演提问者,像本书作者在训练和咨询中经常扮演提问者的角色,不过,水平较高的建模人员费用不低。
幸运的是,AI非常擅长这样的问答,现在已经可以扮演提问者的角色。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套路教给AI,让AI扮演提问者,和建模人员展开问答,推导最合适的目标组织。
提示词如下,替换[ ]里的系统名称,即可用于你自己的项目。
我现在正在做一款[智慧公寓系统],需要定位目标组织。
请你参考附件“爆炸法.md”中问答套路,扮演提问者的角色(即“Q:”部分内容的提出者),和我展开问答,推导最合适的目标组织。
#约束和建议做法
1. 在确认你理解了附件参考资料的内容后,向我提问“用爆炸法思考,你认为最应该向谁推销?”
2. 我们将做多轮问答。
3. 当我表示“我认为问答可以终止”时,你停止提问,并以清晰的列表形式,总结出我们共同提炼出的目标组织和筛选条件。
把以上提示词提交给AI,问答的过程如图2-29(为缩短图片长度,已裁掉AI界面控件部分):
图2-29 让AI扮演提问者
和上一步“定位目标组织规格”不同,“定位目标组织”这个建模步骤,公用的AI不能一步到位告诉我们,它认为目标组织是哪一个。一是因为它没有数据,二是因为法律问题。
问公用的AI,哪个城中村出租房管理最落后,AI回答,我认为是某某市某某路某某号(真实存在);问AI,那个年轻人最符合“年轻肥宅”的形象?AI回答,我认为是某某(真实存在)。这麻烦就大了。
当然,购买某个领域的数据,用私有部署的AI或数据处理工具来帮助筛选,不存在上面提到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