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华为人的奋斗史-(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专题是一个系列连载,记录了一个老华为人的奋斗史,仅供各位自勉!)

1974年出生,1991年上大学,1998年7月硕士毕业进入公司,2021年1月退休。

我在公司20多年了,并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有点不好意思写。文笔差,不会引经据典,不会引用诗词歌赋,怕写出来显得没有文化。网络上,职场感言、生活哲理、理财方法有很多,也写不出新意。对我来说,写文章就是为难自己,左思右想,决定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一下我的成长过程。

我从最贫穷的状态一路走到今天,是华为给我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转变,内心对华为充满了感恩,写出来放在华为论坛,留着纪念。

大部分事情都是苦中作乐,但是岁月冲淡了苦,留下了很多的乐。帖子里苦的东西描述的少,大部分是好玩的事情。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吹嘘自己“学霸”“码霸”等内容,各位看官包容,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心理支撑,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我司学霸码霸很多)。写文章比写代码难多了,为了留下帖子,我非常努力地写,可是自己看完还是觉得不满意,无法提升,只能就这样发出来了。

(一)学前(1974-1980)

我出生在鄂西北的大山里,是真的山里,房子离山下小河至少还有一里远、坡度很大的山路。选择在半山腰上住,也许有当时社会背景的原因,不过我想水和火才是本质的原因。村子有很好的山泉水,同时还有长满柴火的山,有了水和火,再开垦山地种植,就可以安居乐业了。

刚才在地图上量了一下,我们家离县城直线距离30公里,但实际是翻山越岭的近百公里。想去县城,需要早晨4点起来,先走路然后坐早班车,一路颠簸,直到下午才能到。当时很少人会跑去县城,去过县城的人都会变成远近出名的“名人”。我们县是革命老区,在全国都是贫穷的县,我们乡是我们县里出了名的偏僻乡、贫穷乡。

1981年之前,村子还是农业合作社模式的。不过不是大锅饭,是集体劳动按工分分粮食,每家每户自己开火做饭。

我幼小的记忆中就是整个村子的人们一起春种秋收。我们那儿都是山地,只是在小河边上造了少量稻田种稻子。记忆深刻的是每年夏季初的插秧时间,村子里留少量的人做饭,其他人都下山去河边的稻田插秧。中午时分,大馒头直接送去田边,大家就在河床边集体野餐。河床是鹅卵石和沙子的,河水清澈,阳光明媚,满山生机,一派热闹。现在想来,我们小孩子只知道热闹,哪里知道大人们浸在水里弯腰插秧的辛苦。看大人们干活之外,我们小屁孩也有参加,那就是麦收季节提个篮子去麦地捡麦穗。捡麦穗可以记工分,小小的心灵,也会感觉到劳动收获的喜悦。

有一个记忆深刻的地方,我们村子的行政中心——队房。队房有一排房子和一个大场地(操场),房子主要是库房,场地主要是用来打晒粮食的。队房里还有一个油坊,是原始的利用人力压榨(菜籽、芝麻)油的地方,虽然是全木结构,但是算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型工业设备。我的记忆不在库房和油坊里,而是在这操场里。小伙伴们每天集中在这操场里玩耍,玩的方法全国通用,纸飞机、踢毽子、捉迷藏、骑马、斗鸡、滚铁环等。小小村子里年龄相仿的孩子很多,大家也没事,就是玩了。

当时的村子就是过着彻底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没有任何工业化的东西,我们点着煤油灯、用着山泉水、砍柴烧火做饭取暖。土地是山地,山地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梯田,是有坡度的旱地。山地种植只能依靠人力,连能用牛犁的地都很少。物质及其匮乏,邻里之间借上一碗米、半升面、一勺盐应急都是很正常的。虽然贫穷,但是亲戚邻里之间联系比较多,小孩满月、老人祝寿等大家都会走动,聚在一起说话和吃饭。送礼的东西也很原始,两升粮食就好,如果花钱买点工业品送礼,那是很贵重的礼物,一般是女婿看老丈人。

学前时期的我们,都是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的,生活中的一切艰辛,都与我们无关。幼小的心灵不知钱是何物,一切习以为常,不会有买东西、买玩具的想法,只要玩石头、玩泥巴就很开心。关于贫穷和物质匮乏,是我成长的底色,后面会继续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神技圈子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