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厂面试的java程序员肯定对这几个题有印象,高频面试题解析

本文深入解析Dubbo的工作原理,包括其十层架构及通信流程,探讨系统拆分的重要性与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缓存、MQ、分库分表等策略设计高并发系统。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面试题:说一下的 dubbo 的工作原理?注册中心挂了可以继续通信吗?说说一次 rpc 请求的流程?

面试题剖析

dubbo 工作原理

  1. l 第一层:service 层,接口层,给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来实现的
  2. l 第二层:config 层,配置层,主要是对 dubbo 进行各种配置的
  3. l 第三层:proxy 层,服务代理层,无论是 consumer 还是 provider,dubbo 都会给你生成代理,代理之间进行网络通信
  4. l 第四层:registry 层,服务注册层,负责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5. l 第五层:cluster 层,集群层,封装多个服务提供者的路由以及负载均衡,将多个实例组合成一个服务
  6. l 第六层:monitor 层,监控层,对rpc接口的调用次数和调用时间进行监控
  7. l 第七层:protocal 层,远程调用层,封装 rpc 调用
  8. l 第八层:exchange 层,信息交换层,封装请求响应模式,同步转异步
  9. l 第九层:transport 层,网络传输层,抽象 mina 和 netty 为统一接口
  10. l 第十层:serialize 层,数据序列化层

工作流程

  1. l 第一步:provider 向注册中心去注册
  2. l 第二步:consumer 从注册中心订阅服务,注册中心会通知 consumer 注册好的服务
  3. l 第三步:consumer 调用 provider
  4. l 第四步:consumer 和 provider 都异步通知监控中心

注册中心挂了可以继续通信吗?

可以,因为刚开始初始化的时候,消费者会将提供者的地址等信息拉取到本地缓存,所以注册中心挂了可以继续通信。

面试题:为什么要进行系统拆分?如何进行系统拆分?拆分后不用 dubbo 可以吗?

面试题剖析

为什么要将系统进行拆分?

简单来说,一句话总结,如果是那种代码量多达几十万行的中大型项目,团队里有几十个人,那么如果不拆分系统,开发效率极其低下,问题很多。但是拆分系统之后,每个人就负责自己的一小部分就好了,可以随便玩儿随便弄。分布式系统拆分之后,可以大幅度提升复杂系统大型团队的开发效率。

但是同时,也要提醒的一点是,系统拆分成分布式系统之后,大量的分布式系统面临的问题也是接踵而来,所以后面的问题都是在围绕分布式系统带来的复杂技术挑战在说。

如何进行系统拆分?

系统拆分为分布式系统,拆成多个服务,拆成微服务的架构,是需要拆很多轮的。

第一轮;团队继续扩大,拆好的某个服务,刚开始是 1 个人维护 1 万行代码,后来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这个服务是 10 万行代码,5 个人;

第二轮,1个服务 -> 5个服务,每个服务 2 万行代码,每人负责一个服务。

比如说将电商系统拆分成订单系统、商品系统、采购系统、仓储系统、用户系统,等等吧。但是后面可能每个系统又变得越来越复杂了,比如说采购系统里面又分成了供应商管理系统、采购单管理系统,订单系统又拆分成了购物车系统、价格系统、订单管理系统。

拆分后不用 dubbo 可以吗?

当然可以了,大不了最次,就是各个系统之间,直接基于 spring mvc,就纯 http 接口互相通信呗,还能咋样。但是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 http 接口通信维护起来成本很高,你要考虑超时重试、负载均衡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比如说你的订单系统调用商品系统,商品系统部署了 5 台机器,你怎么把请求均匀地甩给那 5 台机器?这不就是负载均衡?你要是都自己搞那是可以的,但是确实很痛苦。

**面试题:**如何设计一个高并发系统?

面试题剖析

你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可以分为以下 6 点:

  • l 系统拆分
  • l 缓存
  • l MQ
  • l 分库分表
  • l 读写分离
  • l ElasticSearch
  • l high-concurrency-system-design

系统拆分

将一个系统拆分为多个子系统,用 dubbo 来搞。然后每个系统连一个数据库,这样本来就一个库,现在多个数据库,不也可以扛高并发么。

缓存

缓存,必须得用缓存。大部分的高并发场景,都是读多写少,那你完全可以在数据库和缓存里都写一份,然后读的时候大量走缓存不就得了。毕竟人家 redis 轻轻松松单机几万的并发。所以你可以考虑考虑你的项目里,那些承载主要请求的读场景,怎么用缓存来抗高并发。

MQ

MQ,必须得用 MQ。可能你还是会出现高并发写的场景,比如说一个业务操作里要频繁搞数据库几十次,增删改增删改,疯了。那高并发绝对搞挂你的系统,你要是用 redis 来承载写那肯定不行,人家是缓存,数据随时就被 LRU 了,数据格式还无比简单,没有事务支持。所以该用 mysql 还得用 mysql 啊。那你咋办?用 MQ 吧,大量的写请求灌入 MQ 里,排队慢慢玩儿,后边系统消费后慢慢写,控制在 mysql 承载范围之内。所以你得考虑考虑你的项目里,那些承载复杂写业务逻辑的场景里,如何用 MQ 来异步写,提升并发性。MQ 单机抗几万并发也是 ok 的,这个之前还特意说过。

分库分表

分库分表,可能到了最后数据库层面还是免不了抗高并发的要求,好吧,那么就将一个数据库拆分为多个库,多个库来扛更高的并发;然后将一个表拆分为多个表,每个表的数据量保持少一点,提高 sql 跑的性能。

读写分离

读写分离,这个就是说大部分时候数据库可能也是读多写少,没必要所有请求都集中在一个库上吧,可以搞个主从架构,主库写入,从库读取,搞一个读写分离。读流量太多的时候,还可以加更多的从库。

ElasticSearch

Elasticsearch,简称 es。es 是分布式的,可以随便扩容,分布式天然就可以支撑高并发,因为动不动就可以扩容加机器来扛更高的并发。那么一些比较简单的查询、统计类的操作,可以考虑用 es 来承载,还有一些全文搜索类的操作,也可以考虑用 es 来承载。

其实大部分公司,真正看重的,不是说你掌握高并发相关的一些基本的架构知识,架构中的一些技术,RocketMQ、Kafka、Redis、Elasticsearch,高并发这一块,你了解了,也只能是次一等的人才。对一个有几十万行代码的复杂的分布式系统,一步一步架构、设计以及实践过高并发架构的人,这个经验是难能可贵的。

面试题:如何保证消息队列的高可用?

面试题剖析

问的是 MQ 的高可用性怎么保证?这样就是你用过哪个 MQ,你就说说你对那个 MQ 的高可用性的理解。

RabbitMQ 的高可用性

RabbitMQ 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为是基于主从(非分布式)做高可用性的,我们就以 RabbitMQ 为例子讲解第一种 MQ 的高可用性怎么实现。

RabbitMQ 有三种模式:单机模式、普通集群模式、镜像集群模式。

单机模式

单机模式,就是 Demo 级别的,一般就是你本地启动了玩玩儿的

普通集群模式(无高可用性)

普通集群模式,意思就是在多台机器上启动多个 RabbitMQ 实例,每个机器启动一个。你创建的 queue,只会放在一个 RabbitMQ 实例上,但是每个实例都同步 queue 的元数据(元数据可以认为是 queue 的一些配置信息,通过元数据,可以找到 queue 所在实例)。你消费的时候,实际上如果连接到了另外一个实例,那么那个实例会从 queue 所在实例上拉取数据过来。

这种方式确实很麻烦,也不怎么好,没做到所谓的分布式,就是个普通集群。因为这导致你要么消费者每次随机连接一个实例然后拉取数据,要么固定连接那个 queue 所在实例消费数据,前者有数据拉取的开销,后者导致单实例性能瓶颈

镜像集群模式(高可用性)

这种模式,才是所谓的 RabbitMQ 的高可用模式。跟普通集群模式不一样的是,在镜像集群模式下,你创建的 queue,无论元数据还是 queue 里的消息都会存在于多个实例上,就是说,每个 RabbitMQ 节点都有这个 queue 的一个完整镜像,包含 queue 的全部数据的意思。然后每次你写消息到 queue 的时候,都会自动把消息同步到多个实例的 queue 上。

好处在于,你任何一个机器宕机了,没事儿,其它机器(节点)还包含了这个 queue 的完整数据,别的 consumer 都可以到其它节点上去消费数据。坏处在于,第一,这个性能开销也太大了吧,消息需要同步到所有机器上,导致网络带宽压力和消耗很重!第二,这么玩儿,不是分布式的,就没有扩展性可言了,如果某个 queue 负载很重,你加机器,新增的机器也包含了这个 queue 的所有数据,并没有办法线性扩展你的 queue。你想,如果这个 queue 的数据量很大,大到这个机器上的容量无法容纳了,此时该怎么办呢?

Kafka 的高可用性

Kafka 一个最基本的架构认识:由多个 broker 组成,每个 broker 是一个节点;你创建一个 topic,这个 topic 可以划分为多个 partition,每个 partition 可以存在于不同的 broker 上,每个 partition 就放一部分数据。

这就是天然的分布式消息队列,就是说一个 topic 的数据,是分散放在多个机器上的,每个机器就放一部分数据

这么搞,就有所谓的高可用性了,因为如果某个 broker 宕机了,没事儿,那个 broker上面的 partition 在其他机器上都有副本的。如果这个宕机的 broker 上面有某个 partition 的 leader,那么此时会从 follower 中重新选举一个新的 leader 出来,大家继续读写那个新的 leader 即可。这就有所谓的高可用性了。

面试题:

1. 为什么使用消息队列?

2. 消息队列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 Kafka、ActiveMQ、RabbitMQ、RocketMQ 都有什么区别,以及适合哪些场景?

面试题剖析

为什么使用消息队列

其实就是问问你消息队列都有哪些使用场景,然后你项目里具体是什么场景,说说你在这个场景里用消息队列是什么?

面试官问你这个问题,期望的一个回答是说,你们公司有个什么业务场景,这个业务场景有个什么技术挑战,如果不用 MQ 可能会很麻烦,但是你现在用了 MQ 之后带给了你很多的好处。

先说一下消息队列常见的使用场景吧,其实场景有很多,但是比较核心的有 3 个:解耦、异步、削峰。

解耦

看这么个场景。A 系统发送数据到 BCD 三个系统,通过接口调用发送。如果 E 系统也要这个数据呢?那如果 C 系统现在不需要了呢?A 系统负责人几乎崩溃…

如果使用 MQ,A 系统产生一条数据,发送到 MQ 里面去,哪个系统需要数据自己去 MQ 里面消费。如果新系统需要数据,直接从 MQ 里消费即可;如果某个系统不需要这条数据了,就取消对 MQ 消息的消费即可。这样下来,A 系统压根儿不需要去考虑要给谁发送数据,不需要维护这个代码,也不需要考虑人家是否调用成功、失败超时等情况。

异步

再来看一个场景,A 系统接收一个请求,需要在自己本地写库,还需要在 BCD 三个系统写库,自己本地写库要 3ms,BCD 三个系统分别写库要 300ms、450ms、200ms。最终请求总延时是 3 + 300 + 450 + 200 = 953ms,接近 1s,用户感觉搞个什么东西,慢死了慢死了。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请求,等待个 1s,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一般互联网类的企业,对于用户直接的操作,一般要求是每个请求都必须在 200 ms 以内完成,对用户几乎是无感知的。

如果使用 MQ,那么 A 系统连续发送 3 条消息到 MQ 队列中,假如耗时 5ms,A 系统从接受一个请求到返回响应给用户,总时长是 3 + 5 = 8ms,对于用户而言,其实感觉上就是点个按钮,8ms 以后就直接返回了,爽!网站做得真好,真快!

削峰

每天 0:00 到 12:00,A 系统风平浪静,每秒并发请求数量就 50 个。结果每次一到 12:00 ~ 13:00 ,每秒并发请求数量突然会暴增到 5k+ 条。但是系统是直接基于 MySQL 的,大量的请求涌入 MySQL,每秒钟对 MySQL 执行约 5k 条 SQL。

高峰期一过,到了下午的时候,就成了低峰期,可能也就 1w 的用户同时在网站上操作,每秒中的请求数量可能也就 50 个请求,对整个系统几乎没有任何的压力。

如果使用 MQ,每秒 5k 个请求写入 MQ,A 系统每秒钟最多处理 2k 个请求,因为 MySQL 每秒钟最多处理 2k 个。A 系统从 MQ 中慢慢拉取请求,每秒钟就拉取 2k 个请求,不要超过自己每秒能处理的最大请求数量就 ok,这样下来,哪怕是高峰期的时候,A 系统也绝对不会挂掉。而 MQ 每秒钟 5k 个请求进来,就 2k 个请求出去,结果就导致在中午高峰期(1 个小时),可能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请求积压在 MQ 中。

这个短暂的高峰期积压是 ok 的,因为高峰期过了之后,每秒钟就 50 个请求进 MQ,但是 A 系统依然会按照每秒 2k 个请求的速度在处理。所以说,只要高峰期一过,A 系统就会快速将积压的消息给解决掉。

消息队列有什么优缺点

优点上面已经说了,就是在特殊场景下有其对应的好处,解耦、异步、削峰。

缺点有以下几个:

系统可用性降低

· 系统引入的外部依赖越多,越容易挂掉。本来你就是 A 系统调用 BCD 三个系统的接口就好了,人 ABCD 四个系统好好的,没啥问题,你偏加个 MQ 进来,万一 MQ 挂了咋整,MQ 一挂,整套系统崩溃的,你不就完了?如何保证消息队列的高可用,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系统复杂度提高

· 硬生生加个 MQ 进来,你怎么保证消息没有重复消费?怎么处理消息丢失的情况?怎么保证消息传递的顺序性?头大头大,问题一大堆,痛苦不已。

一致性问题

· A 系统处理完了直接返回成功了,人都以为你这个请求就成功了;但是问题是,要是 BCD 三个系统那里,BD 两个系统写库成功了,结果 C 系统写库失败了,咋整?你这数据就不一致了。

Kafka、ActiveMQ、RabbitMQ、RocketMQ 有什么优缺点?

综上,各种对比之后,有如下建议:

中小型公司,技术实力较为一般,技术挑战不是特别高,用 RabbitMQ 是不错的选择;大型公司,基础架构研发实力较强,用 RocketMQ 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是大数据领域的实时计算、日志采集等场景,用 Kafka 是业内标准的,绝对没问题,社区活跃度很高,绝对不会黄,何况几乎是全世界这个领域的事实性规范。

原文来自 GitHub 开源社区 Doocs,欢迎 Star 此项目,如果你有独到的见解,同样可以参与贡献此项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