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意识的探讨:从大脑到计算机与哲学思辨

意识的探讨:从大脑到计算机与哲学思辨

大脑的意识与注意力

大脑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试图通过内省来了解大脑在做什么,期望大脑能学会做出一些不同的行为。有人可能会认为自我建模等同于注意力,即只有当某事物被建模在自我模型中时,才会被关注到,但这种观点并不准确。目前关于注意力的理论并不完善,我们不能将一切都依赖于它。

过去人们认为,一个人所关注的就是她集中精神资源去处理的事情。当时的观点是,“思考”发生在缓慢、有序、有意识的层面,而快速但简单的周边过程则在无意识状态下并行发生,它们将不同紧急程度的输出提供给有意识的“中央处理器”或“执行系统”,只有最紧急的信息才能被这个珍贵且有限的资源处理。

然而,这个模型存在问题。没有理由认为顺序处理本质上就是有意识的。一个计算任务是否可以并行处理,以及进化是否找到了并行执行的方式,这些问题与意识并无关联。大脑中肯定存在许多无意识但缓慢且有序的过程。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系统会将自己建模为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思想的顺序系统,以及为什么它会选择少数项目作为“当前有意识关注的事物”。

一种推测是,将对自身大脑的观察反馈回自身(以及通过语言反馈给同伴的大脑)会给系统带来压力。拥有一个让这些观察通过的通道是有意义的,但超过一定规模,这个通道就会用自我指涉的无用信息淹没大脑。

计算机为何尚未拥有意识

有人对意识的观点提出明显的异议,认为如果意识像所主张的那样简单且不神秘,那么计算机应该已经有意识,或者很容易就能实现。就像乔治·雷伊所说:“国内大多数计算机大约一周内就能变得有意识!”但这显然不太可能,所以这个观点可能存在问题。

有些版本的异议认为,自我监控理论预测任何形式的自我监

内容概要:文章阐述了构建安全教育体系以应对2025年挑战的目标、原则、内容设计、实施路径、预期成效及保障措施。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安全形势,文章提出通过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安全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应急能力。该体系涵盖知识普及、技能实训、文化培育三个模块,采用沉浸式学习工具、模块化训练、跨领域协作演练等方式。实施路径分为体系构建(2023-2024年)、试点推广(2024-2025年)、全面覆盖(2025年及以后)三个阶段。预期成效包括提升公众安全素养、降低事故发生率、增强社会韧性。保障措施涉及政策、资源、技术和评估四个方面,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 适合人群: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应急管理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公共安全的个人和组织。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各级学校、企业及社区的安全教育规划实施;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构建安全教育体系的参考框架;③帮助教育工作者设计和优化安全教育课程活动;④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应急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构建方案,还强调了科学性、系统性、人本性和预见性的核心原则,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安全教育实践,推动安全文化深入人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