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持续集成:概念、原则与实践
1. 持续集成概述
想象一个工厂里庞大的生产线,它像一条金属河流蜿蜒穿过工厂地面。生产线的每个部分都能完美地衔接,但偶尔也会出现组件故障、流程卡顿的情况。现代生产的真正奇迹并非完美执行,而是智能的应急计划、自我纠正能力以及对效率的不懈追求。错误不仅是问题,更是改进和成长的机会。在软件开发的数字艺术中,持续集成(CI)就体现了这种坚韧的态度。
1.1 持续集成的定义
持续集成是一种软件开发实践,开发者会定期将代码更改集成到项目的共享工作区,并检查这些更改是否存在构建问题和其他与质量相关的问题。集成是将修改后的代码提交到项目主分支(潜在的软件解决方案)的行为。在基于主干的开发(一种基于 Git 的分支策略)中,通过将功能分支合并到主分支来实现;在基于 Gitflow 工作流的开发(另一种基于 Git 的分支策略)中,还需将功能分支合并到开发分支。
持续集成的必要性在于尽早检测和解决集成期间及之后遇到的问题。当开发者提交并推送(合并)代码更改到远程分支时,可能会遇到合并困难、构建失败、单元测试失败或集成测试失败等问题。如果开发者不经常从远程主干分支拉取(变基)代码到本地分支,就可能出现合并问题。同样,由于编译问题,代码可能无法编译,测试失败则表明存在缺陷,这其实是好事。若出现这些问题,开发者必须调整代码进行修正。
1.2 持续集成的关键原则
1.2.1 频繁拉取
在持续集成的语境中,拉取是指用远程分支的最新代码更改更新本地分支,推送则是将代码更改发布到远程分支。Git 这一流行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启发了拉取/推送的概念。在 Git 流行之前,变基和合并这两个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