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分享AD中处理差分对。
在比赛或者实际运用中需要用到差分对,这一篇讲讲AD中的差分对
目录
什么是差分对?
差分对可以理解成“一对形影不离的信号线”,他们就像双胞胎一样,总是并排走,而且携带的信号具有幅度相等,极性相反。比如:一根信号线是“高电平”时,另一根信号线就是“低电平”。
接收端不会单独看其中一根线的信号,而是计算这两根线的电压差,用这个差值来判断信号的含义。
为什么要用差分对?
- 核心优势是 “抗干扰能力强”
- 共模干扰抑制。两根线靠得近,外界的干扰(比如其他信号的电磁辐射)会同时影响两根线,相当于给两根线 “加了同样的杂音”。但接收端只关心 “两根线的差值”,这些同时加上的杂音会被抵消掉,就像数学里的 “(A + 杂音) - (B + 杂音) = A - B”,干扰被去掉了。
- 磁场耦合抵消。
- 支持高速传输
哪些属于差分对?
比如:
以太网:TX+(发送数据)、RX-(接收数据)。
HDMI芯片:TXP(发送数据正电平)、TXN(接收数据负电平)
USB接口:D+、D-
等等
怎么设置差分对?
核心目标:保证对称性和一致性
例如:要求设置差分对规则:特性阻抗100欧:5/6/5线宽/线距/线宽),单位mil。
1.规则中设置线宽线距
在规则中选择DiffPairRouting
将线宽/线距/线宽依次修改,最后点击【应用】,【确定】。
2.打开右下角PCB选择difference...,添加网络
右下角的Panels选择PCB,打开差分对网络,点击【从网络建立】
需要修改网络特征以便找到差分对,最后点击【执行】,这样就设置好了。
3.快捷键UI(AD24的快捷键是UI,也可以自己设置快捷键)
布线规则
因为要保证 “同时受干扰、信号对称”,设计差分对时要注意:
- 线长匹配(避免信号延迟不一样):差分对的两根线长度必须尽可能一致,误差通常控制在信号波长的 1% 以内(高频信号可能要求更严格,比如几毫米内)。如果长度差异过大,会导致两根线的信号出现 “时间差”( skew),接收端计算电压差时会产生误差,影响信号识别。如果自然布线无法等长,可在较短的一根线上增加 “蛇形线”(Serpentine)来补偿长度,但蛇形线的弧度和间距要适中,避免引入额外干扰。(等长调节)
- 保持平行,间距均匀(确保信号特性稳定):两根线必须紧密平行,全程保持均匀的间距(称为 “差分阻抗” 的关键参数)。间距变化会导致差分阻抗不稳定,信号传输时会发生反射,影响完整性;同时,不均匀的间距会破坏对称性,降低抗干扰能力。
- 阻抗匹配:差分对的 “差分阻抗” 需满足设计规范(常见如 90Ω、100Ω,由芯片手册或传输标准定义)。
- 减少层间穿越 :尽量在同一 PCB 层完成差分对布线,避免通过过孔(Via)切换层。
- 参考地平面连续:差分对下方应有完整、连续的接地平面(参考地),且避免被其他信号线、过孔或分割区域打断。
- 尽量远离其他干扰源。特殊处理:若无法远离,可在差分对与干扰源之间增加 “隔离地线”(接地的导线),利用地线吸收部分干扰。
- 屏蔽与包围(看情况做):对超高频或高敏感的差分对(如 10G 以上高速信号),可采用 “接地屏蔽”—— 在差分对两侧各布一根地线,形成 “屏蔽走廊”,进一步隔离外界干扰。注意:屏蔽地线需多点接地,且不能影响差分对的阻抗和对称性。
对于差分线的干扰源有哪些:
1.强功率信号线
电源/地线,(12V、5V功率线,地线中的回流路径(尤其是高频大电流回流时,会产生较强的磁场)。电机/驱动,连接电机、继电器、电磁阀等设备的控制线(设备工作时电流突变大,电磁辐射强)。功率开关总线:比如DC-DC转换器的开关节点、MOS管的驱动线,高频开关动作会产生强电磁干扰。
2. 高频时钟信号或高速单端信号线
时钟线:CPU的系统时钟、外设的同步时钟。高速单端信号线:一些未采用差分传输的高速数据总线(如某些 SPI、UART 在高速模式下),信号边缘陡峭,容易耦合干扰。
3. 射频(RF)模块或天线
射频信号(如 Wi-Fi、蓝牙、蜂窝通信模块)的工作频率高(通常几百 MHz 到数 GHz),且发射功率集中,辐射范围广,容易对差分对产生干扰。
例如:蓝牙模块的天线、Wi-Fi 的射频信号线,即使距离稍远,也可能通过空间辐射影响差分对。
4. 噪声源元件
振荡器/晶振;变压器/电感;继电器/接触器;未屏蔽的连接器
差分对的抗干扰能力依赖于 “两根线受到的干扰相同”(通过差值抵消),但如果干扰源距离过近,可能导致两根线受到的干扰 “不对称”(比如一根线离干扰源更近,耦合更强),此时干扰无法完全抵消,就会影响信号质量(比如出现误码、信号变形)。
因此,设计时通常会通过 “物理隔离”(如保持距离、用地线隔开)或 “屏蔽”(如给干扰源加屏蔽罩)来减少影响。
差分对的阻抗特性(100欧与90欧)
一、100Ω 与 90Ω 差分对的核心区别
-
定义来源不同
两者的数值差异源于不同的信号协议规范,是协议根据传输速率、抗干扰需求、功耗等因素 “定制” 的阻抗标准,而非随意设定。 -
物理结构差异
为实现不同的阻抗值,PCB 布线的物理参数(线宽、间距、与参考平面距离等)需调整:
- 若其他条件相同(如介电常数、线厚、参考平面距离),90Ω 差分对的线宽通常比 100Ω 更宽,或线间距更小(因耦合更强时阻抗更低)。
- 例如:相同基材下,100Ω 可能需要线宽 5mil、间距 5mil,而 90Ω 可能需要线宽 6mil、间距 4mil(具体需通过阻抗计算器验证)。
- 信号反射与损耗特性
- 阻抗越低(如 90Ω),信号在传输中的衰减可能略大(因线宽增加导致高频损耗上升),但对反射的敏感度稍低(需匹配终端阻抗)。
- 100Ω 在高频下(如 10GHz 以上)的损耗略低于 90Ω,更适合长距离传输。
二、100Ω 与 90Ω 的典型应用场景
1. 100Ω 差分对的主要应用
100Ω 是高速数字信号中最常见的阻抗标准,适用于中高频、中等传输距离的场景,典型协议包括:
- PCIe(全系列,从 1.0 到 5.0):主板与显卡、SSD 的高速接口。
- SATA/SAS:硬盘数据传输接口。
- Ethernet(以太网):10GBASE-KR(背板)、100GBASE-CR4 等。
- USB 3.2(部分):超高速数据传输模式。
- DDR4/DDR5:内存数据总线(部分差分信号)。
原因:100Ω 在阻抗匹配、损耗控制和抗干扰之间的平衡较好,且协议制定时更易实现兼容性(不同厂商的设备可通用)。
2. 90Ω 差分对的主要应用
90Ω 多见于高频、短距离或特定协议场景,典型应用包括:
- HDMI(全系列,从 1.4 到 2.1):音视频传输接口(TMDS 差分对)。
- DisplayPort:显示器与主机的高速接口。
- 某些射频(RF)信号:如毫米波模块的差分线(需与射频芯片阻抗匹配)。
原因:这些协议更注重信号的高密度布线(线宽可略宽,降低制造难度),且短距离传输中 90Ω 的损耗差异可忽略,同时能通过耦合增强抗干扰能力(线间距更小)。
三、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协议要求:阻抗值由信号标准强制规定,不可随意替换(如 HDMI 必须用 90Ω,否则会因反射导致信号失真)。
- 阻抗匹配优先级:终端阻抗(如芯片引脚、连接器)需与差分对阻抗一致,例如 100Ω 差分线需搭配 100Ω 终端电阻,否则会引发反射。
- 制造容差:实际生产中阻抗允许 ±10% 的误差(如 100Ω 允许 90-110Ω),但需在设计时通过参数优化(如线宽 ±0.5mil)确保落在容差范围内。
总结
特性 | 100Ω 差分对 | 90Ω 差分对 |
---|---|---|
典型协议 | PCIe、SATA、以太网(部分) | HDMI、DisplayPort |
线宽 / 间距 | 线宽较窄,间距适中 | 线宽较宽,间距较小 |
适用场景 | 中高频、中等距离、通用协议 | 高频、短距离、特定音视频协议 |
核心优势 | 兼容性强,损耗控制均衡 | 高密度布线友好,抗干扰性略强 |